说起龙舟,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与端午节、屈原等联系起来。然而事实上,龙舟竞渡活动的出现时间要远远早于屈原所生活的时代,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并未与端午节发生联系。

龙舟竞渡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楚等江南地区的独木舟竞渡。江南自古河流密集,湖泊众多,舟船对于江南先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7000多年前,河姆渡先民们就已经能够造出较为先进的独木舟。到了西周时期,舟更成为了越人的文化标志。《越绝书》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淮南子·齐俗训》中也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国之重器,舟还曾被于越国以国礼的形式敬献给周成王。

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以鱼、稻为食的越人来说,舟不仅是他们跨越江河阻隔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获取生存资料的生产工具,而行舟速度往往是决定他们能否抢先得到生活物资的关键因素。因而,竞渡活动很早就出现于于越水乡。1976年,浙江宁波鄞县云龙镇出土了一件羽人竞渡纹铜钺。该钺的一面铸有边框,框内上部为昂首相向的龙纹,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为舟,舟上四个头戴羽毛冠的人坐成一排,双手持桨作奋力划船状,生动地展示了战国时期越人竞渡的场面。

竞渡活动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采用龙舟已不可考。就现存资料来看,“龙舟”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典籍《穆天子传》。其中记载了周天子乘坐鸟舟、龙舟游于大池的事迹。舟之所以与龙发生关联,与当时的龙图腾崇拜有着莫大的关系。龙是以蛇为主干的图腾动物。而蛇在远古时期不仅是华夏族群的图腾,也是百越族群除鸟图腾以外最常见的图腾。由图腾蛇演变而来的图腾龙无论在中原地区还是在吴越地区都普遍受到先民们发自内心的敬畏。尽管奴隶社会建立后,图腾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作为氏族集团共同尊奉的意义,然而受礼俗延续性的影响,图腾观念仍旧传习下来。由于传说中龙有行云布雨的能力,于是龙便由图腾转变成了司雨之神。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向龙神卜雨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降雨与水的关系,龙神又兼有了水神的身份。因此,越人在竞渡时纷纷进行纹身,并为舟身装饰龙纹,以此来向龙神表明自己是龙的亲族,期待能够在航行中受到龙神保护,并得到龙神的赐福。《说苑·奉使》载“彼越……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可见,早期的龙舟竞渡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意味。它既是一种竞技活动,也是一种娱神祈福活动。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早在屈原投江的千余年前,吴越水乡就已经普遍存在划龙舟的习俗了。

尽管龙舟活动出现的时间很早,且几千年来在形式方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其文化内涵却是经历了一番质的变革的。据史料记载,西周以前的龙舟竞渡活动多在夏至进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谷雨、夏至等节日逐渐合流演变为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原本属于夏至的习俗也随之变成了端午习俗。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断深入,掌握命运的自信心不断加强,他们对于图腾龙的敬畏之心开始减弱,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逐渐由以敬神祈福为主转为了以纪念人们心目中的先圣先贤为主。历史上,夏禹、勾践、伍子胥、屈原、曹娥、马援等都曾作为龙舟竞渡所纪念的人物而出现。如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认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龙舟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与纪念屈原之间产生联系的时间相对较晚。关于屈原,《史记》只记载其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并未记载其投江的具体日期。直到南朝时期,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才第一次明确提到屈原投汨罗江的日期为五月五日,并且将龙舟竞渡与屈原之死直接联系起来,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然而在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取得权威的地位。

真正使龙舟竞渡作为纪念屈原的活动项目而存在,并使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唐代名相魏徵。由他主持编写的《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凭借着魏徵千古名相的声望以及《隋书》作为正史官书的权威性,此说对唐及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自此,绝大多数地区竞渡活动的文化内涵被统一在了“纪念屈原”这样一个富有爱国色彩且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主题之中,从而使得龙舟竞渡这一原本具有浓厚敬神祈福色彩的活动具有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意味。屈原的爱国精神也自此随着龙舟竞渡活动的传播而对整个社会意识发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龙舟文化的精华部分。

隋唐时期,端午节已是全民性的民族节日,龙舟竞渡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节日活动。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就较全面地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岸上观者如云,呼声雷动,河上竞渡双方全力拼搏,誓不服输。龙舟赛事之盛,可谓历历在目。

隋唐以降,龙舟竞渡活动虽曾因舟船倾覆以及竞渡者斗殴等原因而在部分地区遭到禁止,但始终是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宋人楼钥的“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薄暮游船分散去,尚余箫鼓绕湖滨”,明人冯梦龙的“十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不更回。”等诗句都对当时的龙舟竞渡活动进行了生动描述。除诗文之外,历代画家们也用他们的画笔直接描摹了龙舟竞渡时欢快热闹的场面。如唐代李昭道的《龙舟竞渡图》,北宋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元代郑重的《龙舟竞渡图》,清代郎世宁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等画作分别为后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龙舟活动场景。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至皇帝嫔妃,下至普通百姓,对龙舟竞渡活动无不兴趣盎然。

比较有意思的是,龙神在汉末前一直是崇高的存在,人们对其敬畏有加。然而自南北朝时期起,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普及,地位尊崇的中国龙与地位较低的印度龙逐渐合二为一,龙在民间信仰中也逐渐由地位崇高的龙神转变成了地位较低的龙王。在殷商时代,龙神是连商王都要虔心问卜的大神,而到了元明清时期,龙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低级水神之一,不再是那个高不可攀、不可战胜的存在了。如在元杂剧《张生煮海》中,龙王面对书生的挑战束手无策,只能乖乖交出女儿。而在明小说《封神演义》中,龙王不但被哪吒那样的孩童痛殴,甚至连龙子也难逃被抽筋剥皮的厄运。由于龙的地位大幅下降,人们在龙舟竞渡中对龙的敬畏之心在宋代之后几乎消失殆尽。唐宋时期的健儿们在竞渡之前需进行纹身,而宋之后的竞渡者们则仅以龙纹服装为道具,很多时候甚至连这种简单的道具也不用就直接上场。可见,龙舟竞渡活动在封建社会晚期已基本摆脱了崇神色彩,越来越朝着娱乐方向发展了。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国内战乱不息,百业凋敝,许多地方的龙舟活动被迫停办,龙舟活动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传统的龙舟活动重新焕发了生机。人们将传统的龙舟竞渡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规则相结合,把这项历经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成功地转型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现代体育竞技运动。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龙舟运动的影响力也迅速扩大。目前,不但上海“苏州河国际龙舟邀请赛”、宁波“东钱湖国际龙舟邀请赛”等赛事每年吸引着众多国外队伍参赛,东亚、东南亚,乃至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欧美主要国家也自主开展了相当多的龙舟赛事。

如今的龙舟运动,在赛事社会化、多样化、制度化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今年,首届“龙舟世界杯”已正式落户浙江宁波。明年,龙舟运动将作为东京奥运会的正式表演节目登上奥运舞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源于江南水乡民俗赛事的运动,将以其强大的文化基因和独特魅力,迈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行列。

1.《赛龙舟是为了纪念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早在屈原投江千余年前,江南人就已龙舟竞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赛龙舟是为了纪念 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早在屈原投江千余年前,江南人就已龙舟竞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