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趣事

滇池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滇池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经过多年不懈治理,2016年,滇池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五类,首摘“劣五类”帽子;2018年上升到四类,30年来最好;2019年,将保持四类。

滇池的理想,或者说未来的水体是什么样的?1月20日在展览现场,一个玻璃“生态缸”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雪白优雅的海藻在水面绽放,金色的鲶鱼游过滇池,无齿蚌栖息在缸底。

“由这三种土著生物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有望在未来的滇池水域实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副馆长、负责生态缸布局的李微微告诉记者:“滇池的保护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窗口时期,从工程管理到本土物种的回归和再现。滇池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形成立体平衡的生态系统。”

滇池的金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被称为“滇池古风”:早在300万年前形成时就生活在滇池里。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破坏,金线鲶鱼在20世纪80年代从湖里消失了。随着近年来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和增殖放流活动的不断开展,滇池金线鲶鱼种群在盘龙河上游重现。

从濒临灭绝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到现在的千尾人工繁殖能力;从退湖到复湖,帮助滇池流域的生态治理——滇池金鲶,位列“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其命运变迁与滇池息息相关,对当前的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有所启示。

担心消失

滇池发布预警

流水清澈见底,成群结队的云南光唇鱼、昆明裂腹鱼、滇池金线鲶鱼摇头晃脑地游荡着。一簇簇的海藻花沿着水面漂浮,花朵点缀着水面。

春末,记者来到昆明松明黑龙潭,仿佛误入桃花源,感受詹妮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潘感慨地说:“滇池过去五百里,所有的河流都是这样!”

“滇池五百里,奔到眼底。无边无际空无边无际……”清代流行于孙髯翁的长联,至今仍挂在滇池附近的大观楼的柱子上,令许多游客叹为观止。然而,不断增加的污染曾经让这颗高原明珠黯然失色。滇池污染在世纪之交达到顶峰,人们看到的是蓝藻爆发后滇池的“绿漆”水。滇池的许多风景曾经留在文学或记忆中。滇池金线鲶鱼就是一个例子。

滇池金线鲶鱼俗称金线鱼、小洞鱼。成鱼喜欢吃小鱼小虾,在“云南四大名鱼”中排名第一——另外三条分别是洱海和抚仙湖的大理弓鱼??星云湖的白鱼和大头鲤鱼。

没想到,原生金丝鲶鱼在80年代消失在滇池。什么原因?

“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过度捕捞屡禁不止,外来物种竞争不够。滇池金鲶的生存和产卵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解释说,他研究鱼类已经有37年了。

滇池金线鲶鱼是一种精致的鱼类。每年12月至3月,游至滇池周围的泉水和地下河产卵。水温必须在18-20摄氏度之间,必须是干净的自来水。它小心翼翼地在水下砾石表面产卵,进入7-8天的孵化期,而青、草、鲢、鳙鱼等“四大鱼”的孵化期要短得多。这意味着如果没有龙潭、地下河这样的产卵环境,或者产卵洄游通道受阻,滇池金线鲶鱼的繁殖将受到致命打击。

1969年底,滇池开始环湖造地。八个月后,经过筑堤、排水、填地三战,滇池八景之一的“灞桥烟柳”变成了黑色的腐殖土。最后在湖边建了3万亩地。从那以后,许多龙潭水塘都是用石头建造的,用于灌溉和取水。此外,进入云南的河流逐渐萎缩,受到污染,金鲶不得不离开滇池,留在周围的一些龙潭水塘里。

很长一段时间,滇池是一个生产型湖泊——当时增加水产品产量,解决肠胃问题是当务之急。1957年以前,滇池以土鱼为主。20世纪60年代末,放养鲢鱼、鳙鱼和草鱼成为主流。1969年,水产品捕获量为3080吨。1975年增至8363吨,主要渔获物为日本沼虾和中国对虾。20世纪80年代,外来物种银鱼开始成为主要产品,仅产量就一度达到3500吨。

“直到2010年,当地的鱼类物种,人工培育的滇池金线,才从水管理的角度被投放到滇池。”昆明市滇池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勇介绍了为丰富“菜篮子”而引进的“四大鱼”,特别是附带的棘鱼,让金线鲶鱼难以忍受。

“金线鲶鱼等土著鱼类的‘脆弱而微妙’的繁殖,恰恰表明它们高度依赖滇池健康的水环境。多年来,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社区环环相扣,谁也离不开它。”在杨看来,金鲶退出滇池,其实是在向人类发出滇池“生病”的预警。

消失的不仅仅是金线。20世纪60年代滇池原生鱼类有26种,现在湖里只有4种。目前,滇池流域共有土著鱼类15种。“我们不应该低估这些濒临灭绝的土著鱼类,因为每一种生物都含有隐藏的地质知识、丰富的进化信息和有价值的遗传信息。”杨更是担心。

同样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王博士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有物种多样性才有遗传多样性,它带来的丰富基因是人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资源库。比如应对各种流行病,基因研究也是需要的。不能忽视它,因为它现在‘没用’,而且‘物种用了就不那么讨厌了’。”

育种的优点

抓住重要机遇拯救滇池金色鲶鱼

2003年的一天,杨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海外电话。另一方声称是全球环境基金的成员,并表示愿意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全球环境基金东亚和太平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官员托尼·维克托发出了呼吁。这笔资金是由世界银行发放的,是一笔赠款——杨的团队此前已经完成了抚仙湖的建设。?廊坊鱼的人工养殖备受关注。有了这笔资金,杨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滇池的金线,他早就“寻鱼”了。

200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昆明大板桥建立了珍稀鱼类繁育基地。潘回忆说,从研究所办公室到基地,要坐74路车,一个多小时后换乘11路车,再换乘“摩托车”。这个基地被相连的农田包围着。

有了资金和基地,杨的团队开始在野外搜寻鱼类。游览了龙潭和分散在滇池周围的溪流后,他们终于在松明黑龙潭和木阳河发现了一小群野生金线鲶鱼。

“这是拯救滇池金线的重要契机。没有中科院、云南省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今天我们走不了。”现在在办公室里回忆,杨对很是动情。

科研有很多挑战。滇池的金线鲶鱼在野外生存得很好,但到了实验室就不繁殖了。池塘里金线鲶鱼的精子和卵子总是不成熟,不能人工授精,有些鱼甚至不授精。

我应该吃什么来帮助她变得性成熟?如何让鱼饵配方与其“野食谱”高度一致?如何人工创造产卵环境?研究人员从零开始一个个摸索。

滇池金线鲶鱼夜间活动。在繁殖期,研究人员睡在鱼塘的山脊上。“搞科研,人就在鱼上,但不能在鱼上。”潘符晓自从基地建立以来就一直驻扎在这里。“晚上看鱼累了翻个身看星星也很好玩。”在那些不眠之夜,潘给儿子起名叫:希望在浩瀚的滇池里记住这一笔。

在寒冷的夏季,杨的团队在滇池周围行走了三年多。“鱼不会说话,而且它们习惯了在繁殖季节被藏起来。他们只能靠一点点观察和积累。”杨对说道。

终于,幼苗露出来了!2007年,实验室培育了300多只鱼苗。找出性成熟规律后,受精率由1小时30%提高到半小时70%。同年,杨团队获得了云南省政府600万元的资助。此后,关于胚胎发育、食性转变和仔稚鱼生长的研究也进展顺利。

3月中旬,记者去了大板桥的鱼基地。孵化车间里,在直径两三米的钢盆里,滇池金色鲶鱼的幼鱼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鱼卵粘在附着物上。从最初的300只繁殖到现在的几千万只,濒临灭绝的金线物种得到了拯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沅薇博士说。

王自称“细胞守护者”——将滇池金线鲶鱼的细胞在-196摄氏度的液氮中冷冻,然后在必要时恢复它们的活动。不仅滇池的金鲶,还有30多种云南土产鱼被归档,实现了细胞水平的保存。

张沅薇掌握了滇池金鲶鲤鱼杂交技术,有利于产业化推广,意味着专利和效益。现在,基地不是潘管,而是他说,钱不会在这里办。

在被称为“生物王国”的蔡赟南部,有594种本土淡水鱼,约占全国的40%,其中138种濒临灭绝。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理解珍稀鱼类育种研究的特殊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价值。虽然我的头发是白色的,但仍有许多濒危鱼类等待我们去研究和繁殖。”杨对说道。

走出实验室,滇池金线将面临两个方向:回归祖先的世界,净化滇池水体;人工养殖可以不断开发利用,“游”回市民的餐桌。从2010年开始,滇池放生的金线鲶鱼就是杨团队人工培育的鱼苗。10年后,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生态治理

滇池金线鲶鱼栖息地恢复需要刺绣

春季,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滇池湿地出现了36只钳嘴鹳。

近年来,滇池湖滨恢复的湿地成为天然的“鸟巢”。野生鸟类的种类不断更新,包括濒危物种,即色鹳、石鹳、铁嘴沙鹳等。

滇池治理是关系云南全局的大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从点源污染治理到流域系统治理,从单一污染治理到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云南省和昆明市坚持多年,滇池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退湖疗养,是滇池生物多样性的‘生产床’。”昆明滇池高原湖泊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蔚高度评价了环湖截污和“四退三还”治理。“首先通过工程措施解决外部污染问题,然后转向湖泊水的生态管理,这也是国际湖泊治理的共同经验。”

在一个生物平衡、生态健康的湖泊里,土著鱼是不可或缺的。自2010年以来,已有超过180万条金色鲶鱼被放入滇池。同时还有一些土著鱼类,如滇池高背鲫鱼、云南光唇鱼、滇池银白鱼等。他们大多经历过消失在滇池里又重新出现的“命运起伏”。

作为滇池的旗舰物种,金线鲶鱼的繁荣对滇池生态链具有独特的意义。“金线位于滇池食物链的顶端,捕食银鱼等小鱼小虾,从而抑制藻类爆发,帮助水健康。”潘介绍。

然而,经过10年的释放,滇池金线鲶鱼的种群恢复仍然不理想。虽然人们在盘龙河上游发现了放生的金鲶种群,“但没有发现小鱼苗,说明人工放生的鱼可能不会繁殖。”王对说道。

杨分析其原因是什么:一是放生数量少,在滇池大海捞针;第二,说明滇池整体生态环境并不理想——龙潭、地下河等金线鲶鱼的洄游环境依然受阻。

在昆明西山脚下,潘兴奋地带着记者参观了一条据说能产金线鲶鱼的龙潭,但现场却令人失望:龙潭在冒泡,已经干涸。

恢复滇池金线鲶鱼的“栖息地”漫长而漫长。以龙潭为例,一部分干涸湮灭,一部分截断成取水口。与深呼吸相连的龙潭,曾经是滇池的一部分。

“如果项目管理有效且明显,那么滇池的生态管理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一定要长期绣花。”潘岷坦率地说。

春末,重新开放的斗南湿地公园波光粼粼,摇曳多姿。路边点缀着花菜、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阶梯排列着麦冬、杉木、火棘等乔木灌木植物。白鹭、银鸥、红嘴鸥等候鸟成为常客;金线鲶鱼、云南白鱼、银鱼等鱼类在此游弋。

“我们云南有一首童谣:‘海藻,白花,爱洗澡的小娃娃,清水无泥无土……’海藻和滇池金线的生存需要一个干净的水环境,看大家在这里能不能找到。”听了工作人员的解释,家长和孩子迫不及待地绕着湿地开始了“寻宝”之旅。不远处,一对情侣正在拍婚纱照。

很难想象几年前,温室、鱼塘、私宅混杂在一起。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李英树介绍,斗南湿地经过5年建设,在“四退三回”的基础上,通过景观拆除阻挡湖水循环的防波堤,重新连接湿地和滇池,充分利用土著鱼类和水生植物的生态方法净化水体。

在杨看来,滇池金线鲶鱼的未来命运取决于“综合治理、系统管理、源头管理”的成效。

长期计划

不要在滇池里养鱼,这样更多的人可以从生态恢复中受益

1638年,大旅行家徐霞客从盛京关进入云南,在昆明停留。今年他写了《泰山之旅》,里面说金线鱼“大小不超过四寸,中间肥美,首尾有金线,是滇池难得的味道”。

在泰华山脚下,滇池岸边,昆明很多地方打算继续用金线书写一条历史战线。西山区毕节镇白草村就是其中之一。村里有两个龙潭,一大一小。滇池里总是有金色的鲶鱼。村子干净整洁,正在利用金线打造乡村旅游。

记者赶到时,村里的龙潭刚刚疏浚完毕。“金线游回黑暗的河中躲藏。建成后,游客可以看到野生金线,这是我们白草村的旅游亮点。”村民王雪。

如何动员群众关心和恢复滇池金鲶的生存环境?人不辜负青山,青山不辜负人。青山绿水,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潘岷认为,当大众从中受益时,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10多年前,杨建立了“花椰菜-金线鲶鱼-贻贝立体栽培模式”试验场,希望能在滇池周边农田推广应用。

“生态缸”养殖模式不错,可惜有点不合时宜。”在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授周伟看来,如何快速清理滇池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花鱼蚌”养殖模式管理缓慢。现在,周伟觉得时机已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村民通过出售金线和海藻赚取利润,还可以净化滇池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值得在滇池推广。”

近几年来,“花鱼蛤”养殖模式推广不力的原因在于缺乏良种。正如兴自己所说:“如果不能稳定地、批量地供应种苗,农民怎么能安定下来呢?”现在,这已经不是问题了——13年后,杨的团队终于在滇池野生金丝鲶鱼的基础上培育出了规模化养殖品种“七优1号”,比野生品种生长快40%,肌内刺优化80%。煮熟后可以直接咀嚼吞咽。

2018年5月,“齐优1号”通过第五届全国水产养殖原种及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云南省首个获国家认证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前10年有182种新的水产品被该委员会审批,但云南被冷落,丰富的鱼类资源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现在品种问题解决了,营销怎么样?

距昆明200多公里,到达曲靖市会泽县。走过乌蒙山腹地,走上野牛宿河源头,一路水声喧哗,百花齐放,你就来到了滇泽水产公司的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负责人李建友与杨长期合作,致力于滇池金鲶的产业化推广。基地以鲟鱼为主,附带养殖云南土产鱼类40余种。这些土著鱼经常被放生到附近的牛栏河,这也是滇池补水工程的起点。

滇池金色鲶鱼虽然市场价格高达六七百元每公斤,但销量有限,无法推广。李健友总结道:“一方面养殖门槛有限,鱼小,每公斤30多条,生长周期两年;另一方面,它并不广为人知。毕竟是最后两年才成为新品种。”

李健友在原有流水塘精耕细作的基础上,琢磨出了“稻田养土鱼”:一个稻田设一个出水口和一个进水口,一个稻田挖一条沟。水温可以通过控制稻田水量来调节,从而影响鱼类的饮食习惯和繁殖期;割米时鱼入沟,克服了稻田养鱼的季节性。因此,产出和收入都在上升。李健友说:“这项技术简单、成熟、易于复制,金线鲶鱼养殖规模不再是问题。2018年初,我们养殖面积50亩,生产商品鱼20吨,今年预计达到300吨。”

李健友的探索与杨的“三维湿地”理念不谋而合。“小坑塘溪流众多,云南冷水干净,适合土著鱼类生长。”杨坚信“金线能出效益,而‘游泳’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是更可靠的保护,也是促进湖泊流域生态治理的契机。”

很多以前看过滇池的人,和杨一样充满期待。白草村85岁的老人刘宏宽回忆说,小时候,水里的鱼比树叶还多,晚上金线鲶鱼动起来,人站在河沟里砸脚。“金线就像丝绸衣服一样柔滑,一点也不怕人!卖起来比普通的鱼还贵,还好吃。”

从老人陶醉的神色来看,记者似乎看到了“开心空宽阔无边”的滇池:有“平田狄威”,点缀着一些翠绿色的李子和香喷喷的稻子和清澈的沙子;那里,淡淡的烟落,半条河,两排秋鹅,可观渔火。近看,一群群金线走在龙潭溪流和滇池之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第一缕和最后一缕金线就像线一样”...

就在这时,记者想起了潘的一句话——“保护滇池金线,也是保护我们的乡愁”。

1.《滇池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滇池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25051.html

上一篇

一个快递点一年赚多少 一年送30亿个快递,顺丰赚了多少钱?

下一篇

贝克街 贝克街221号VS查令十字街84号,哪里是伦敦收信最多的地址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之鱼类:中华鲟、白鲟、达氏鲟、新疆大头鱼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之鱼类:中华鲟、白鲟、达氏鲟、新疆大头鱼

河流鲟鱼俗称:萨拉斯、小浪子、鲟鱼、鳙鱼。英文名:河鲟,达布里氏鲟。分类状态王国:动物界,动物王国门: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纲:桡鳍纲的桡鳍纲目的:鲟鱼科:鲟鱼科属:鲟鱼A.达氏鲟形状特征体长呈纺锤形。头部呈楔形,背部粗糙。吻短,鼻尖细。嘴较低,横向裂开,嘴唇呈乳头状...

居民从河底拖出废旧车没想到竟捅了鲶鱼窝 震撼现场曝光

居民从河底拖出废旧车没想到竟捅了鲶鱼窝 震撼现场曝光

近日,居民从河底拖出一辆旧车,却意外刺伤了鲶鱼“窝”。鲶鱼上岸时蜂拥而出,场面极其震撼。用户评论:真没文化。鲶鱼吃腐肉想走。鲶鱼为什么会变成巢穴这是几年前报道的,现在拿出来做替代品。帮我加满,让边肖看看我看到一个视频。厕所建在河边。上面有人上厕所,下面水里的图不忍直...

龙潭西湖公园 北京龙潭西湖变身生态乐园 全靠老街坊自愿组成的“巡湖队”

龙潭西湖公园 北京龙潭西湖变身生态乐园 全靠老街坊自愿组成的“巡湖队”

就在上个月,今年3月1日,在东城区体育场路街龙潭西湖边,成立了第一支“守江湖志愿服务队”。在龙潭西湖边生活了25年的杜书香,第一个报名做了湖泊巡视员,每天定期帮助江总检查江湖环境。一个月过去了,龙潭西湖在多方的共同维护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干净,成为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生...

龙潭湖庙会 北京龙潭盛装迎春节庙会 龙潭庙会将于正月初一到初五举行

据报道,第34届龙潭春节文化庙会将于2017年1月28日至2月1日在北京龙潭公园举行。目前龙潭庙会装饰已基本完成,挂红灯笼22000多个,插花1000多个,安装风车3000个。1月24日拍摄的装饰一新的北京龙潭公园。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1月24日,工作人员装饰北京...

鱼类有哪些 观赏鱼都有哪些种类

  • 鱼类有哪些 观赏鱼都有哪些种类
  • 鱼类有哪些 观赏鱼都有哪些种类
  • 鱼类有哪些 观赏鱼都有哪些种类
尼罗河鲈鱼 世界最具侵略性的10大鱼类 蟾胡子鲇第一

尼罗河鲈鱼 世界最具侵略性的10大鱼类 蟾胡子鲇第一

世界最具侵略性的10大鱼类,胡子鲇第一。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随着鱼种的转移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世界最具侵略性的10种鱼类,它们分别是蟾胡子鲇,食蚊鱼,虹鳟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大口黑鲈,尼罗河鲈鱼,褐鳟,狮子鱼,鲤鱼,蛇头鱼。世界最具侵略性的鱼1、蟾胡子鲇一个非凡...

男子把鲶鱼忘水缸1年没喂食 想起来一看难以置信:惊变“蝌蚪”

  • 男子把鲶鱼忘水缸1年没喂食 想起来一看难以置信:惊变“蝌蚪”
  • 男子把鲶鱼忘水缸1年没喂食 想起来一看难以置信:惊变“蝌蚪”
  • 男子把鲶鱼忘水缸1年没喂食 想起来一看难以置信:惊变“蝌蚪”

利兹鱼 有史以来最大的鱼类,侏罗纪利兹鱼

利兹鱼是侏罗纪时期的大鱼,但它只以浮游生物为食。据说这种鱼可以长到27米长,甚至比最大的鱼鲸鲨还要长。利齐鱼的天敌是无牙龙,但是因为它的尾巴非常强壮,所以它有很大的机会逃离危险。一、有史以来最大的鱼类——利兹鱼利兹鱼的名称意为“利兹的鱼”,因化石收集家艾佛列·尼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