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在一次调研中,谈到上海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要聚焦“四个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其中打造人居品质新高地,重点要突出“美”字。
人的生存都要有一个“窝”,自古以来,住就和衣食行一起被列为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也视其为要解决的主要“民生”问题。然而,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少遮风蔽雨之所,人人实现“居者有其屋”只能是一个幻想。
上海,尽管早就是一个大都市,但多年以来,在众多高楼大厦的背后,还有着不少棚户区乃至露宿街头者。上海解放后,情况逐步有所改善,但问题并未有效得到解决。改革开放前,上海的住房仍十分紧张,不但仍有不少居住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即使住在石库门一类房屋里,也往往是72家房客、三代同室、共用厨房厕所。尽管上海人凭借自己的精明智慧,设法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尽量让自己过得舒适些,实际上却是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上世纪80年代起,一批批住宅相继兴建,成片的棚户旧区得到改造。同时,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居者有其屋”逐渐成为现实。从一张床到一间屋,再到一套房;从陋房到高楼,从棚户区到花园小区,从拎马桶、生煤炉到煤卫独用、各种电器俱全。伴随着居住面积不断扩大,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居住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
当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人居品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居住上不再只是追求住房面积或数量的增加,而是对内在品质的提高有了新的要求,而“美”则是对这一要求的精炼概括。
当粥少僧多、供不应求时,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一般都是有房就行,只是希望建筑质量符合要求,空间分割合理,便于安居,便于使用。这时候人们多从实用、方便的角度要求住房。对居住周围的环境,也多着眼于方便、实用,看重交通、医院、学校、商场等生活设施情况。应该说,这在改善居住条件上基本属于“初级阶段”。从真善美三者的逻辑关系来说,先追求真和善,这是合乎规律的。然而,真、善只有进一步与美结合起来,形成真善美的统一,方能形成高品质的居住条件。因为真与善,方便与实用,带给人们的享受多是身体上的感受,而美则可带来意韵和情趣,给人以“美的享乐”,给人以心灵上的愉快与精神上的满足,让家真正成为“心灵的港湾”,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更多幸福感。
当然,美是不能脱离真与善的。住房如果偷工减料,不合标准,或者周围缺少配套设施,生活极不方便,所谓美也就失去生发的基础,而只能催生丑。如同真善美是统一体一样,假恶丑也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提高居住的品质,是要在坚持高质量建房的基础上,加强建筑设计,大力提高建筑物的文化艺术含量,加快居住周围环境的绿化美化,努力弘扬邻里间守望相助、患难相扶的“睦邻”关系,让人居环境充满艺术美、生态美、人情美。
打造人居品质新高地,重点要突出“美”字,实际上就是使“居者有其屋”上升为“居者优其屋”,这是人居品质跨上新高地的关键一招。如何在“美”字上做好文章,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并落于实践。
1.《有其屋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是怎样的关键一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有其屋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是怎样的关键一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