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身边很多人都在转发越秀区一所前小学的视频。视频中,一群“学弟”在操场上排起长队,唱着“2017粤语歌”,一起用粤语唱着白居易的粤韵唐诗《池上》。
《池上》是广东著名音乐家陈辉权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粤语童谣改编而成的。这首歌的演唱者是的女儿陈。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担心下一代的粤语水平,也觉得粤语文化底蕴不容乐观。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既愉悦又愉悦。一群小孩子唱着我们自己的童谣,粤语的歌带出童年的回忆。连大人看了都感动,特别想亲自去看看。
网上资料显示,这是越秀区一次“粤语儿歌,粤语唱粤语流行”的演唱活动,已举办四年。
越秀区很多重点小学都组织学生唱粤语儿歌。我们做了一个50秒的收藏,有兴趣(和流量)的朋友可以点击看看↓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歌的种类那么多,网上搜的儿歌也不过是一堆。为什么坚持让孩子唱广府人的粤语儿歌?
老人有句话叫“三岁定八十”,说的是一个人童年的心性和脾气往往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童年时,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大量信息。在此期间,他接触到的事物、语言等信息,实际上是在塑造他的大脑,影响他未来的人格偏好。
就像我们对一道家常菜情有独钟一样,可能是因为你妈妈小时候经常给你做。
从小听粤语儿歌,其实是让他从小接触岭南文化,了解广东风俗,学习粤语词汇的过程,让他感受到认同感,文化自豪感,培养对家乡的归属感。
▲大雨,淹街(摘自《老广新游广府童谣》)
在一次采访中,被称为“粤语童谣之父”的魏冉先生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他的童谣。当时他的回答是:“其实广东人肯定有‘根’在里面。谈到这些与‘根’有关的东西,他肯定会产生共鸣,不会因为时代的流逝而改变。”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应该有自己的童谣和儿歌特色,因为这些简单易懂的歌曲往往承载着陶冶性情、抚慰心灵、传承文化的功能。
让孩子学会唱粤语儿歌,就是从小培养这种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的“根”,让这种文化代代相传。
▲成排坐吃粉色水果(摘自《老广新巡广府童谣》)
虽然我们以有自己特色的童谣为荣,但我们并不担心粤语童谣的未来。
近年来,粤语童谣的创作性较低,新创作的粤语童谣越来越少。唱的粤语童谣大部分还是几十年前的同批,唱的童谣可能不全。
比如我几岁的小侄女唱《对关,菊园》,她不会唱《阿姨带我去龙舟》,因为她爸妈不会唱后半段。
更严重的是,我们看到了下一代文化断层的前兆。很多孩子听国语歌,粤语儿歌知道的很少。普通话也比粤语流利...
当广府童谣渐渐离开下一代的童年,离消失还有多远?
▲转身,菊园(出自《老广新游广府童谣》)
捍卫一种文化从来都不容易。
就像我们粤语童谣之父魏冉,虽然创作了无数经典童谣,但实际上他的创作过程是零帮助、零疏导、零回报。
▲“粤语童谣之父”魏冉老师
20世纪70年代,图书管理员魏冉被报纸上的一句话深深打动——“香港当时没有粤语童谣”,开始了他创作粤语童谣的生涯。
当时几乎没有关于粤语童谣的文字资料。很多粤语童谣都是以诵经叮当的方式流传,以两句开头。
▲月光,照地堂(出自《老广新游广府童谣》)
魏冉老师必须要求他周围的老人,亲自走近孩子们的圈子,看他们玩游戏,听他们读顺口溜,然后重新排列他们,然后用新单词和歌曲完成工作。
甚至在开始的时候,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愿意出版魏冉老师的童谣。最后,在魏冉老师没有得到报酬的情况下,第一盘童谣成功出版了。
没有魏冉的不花钱收集和再创造童谣的工作,就不可能有传世佳作,如《贺家鸡》《贺家猜》《谷熹传》《排排左》《白希白》《小尚明广州话》。
近年来,许多本地音乐创作者创作并改编了新的粤语儿歌,如陈辉权的《油子吟》、《飞机林》、《我去海边就笑》。
创作歌曲并不是广府保持童谣的唯一途径。
老光心有出版了绘本《广府童谣》,致力于保留妈妈教我们唱的歌,让下一代可以“听唱”我们的童谣。
广府童谣绘本
我学会了唱第一首歌
录得64首经典粤语童谣,
广府总有一句童谣,
烧掉你的童年。
你可以听到小孩子唱童谣,
随时随地重温小时候的声音。
创造不是唯一的守护方式。
教书和唱歌同等重要。
继承之路艰难而美好。
你愿意贡献吗?
可以买广府童谣
和下一代唱粤语韵,
支持越多,唱腔越广!
1.《洗白白儿歌粤语 越秀区重点小学大唱粤语童谣:既喜!亦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洗白白儿歌粤语 越秀区重点小学大唱粤语童谣:既喜!亦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95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