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又在扎堆报道一个奇人的故事——美国中年男子詹森·帕吉特12年前遇袭,脑后挨了一闷棍,醒来后突然展现数学天才。

  他不仅满眼都是复杂的数学公式,甚至能用精美绝伦的几何图案将这些晦涩难懂的公式一一绘制出来,而且全部一气呵成!起初他也不懂自己画的是什么,直到一位物理学家看到后协助他接受数学训练,才让他知道如何解释自己画出的复杂几何图形。此外,他还能以几何图案表现圆周率π。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帕吉特既无任何数学背景,又无相关的学位或文凭,对于数学而言,称得上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被称“数学界的梵高”。

  为了了解帕吉特的头脑如何运作,芬兰神经科学家与哲学家贝利特·布洛加德教授特意邀请帕吉特飞往芬兰接受测试。脑部扫描结果显示,帕吉特的脑伤强迫他的脑部“过度补偿”一般人通常使用不到的区域。布洛加德解释道,帕吉特头部受伤后患有“后天性学者症候群”,因此在特定领域特别聪明。帕吉特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受的脑伤。

  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关于帕吉特的报道,这次适逢他的回忆录出版,又成为媒体焦点。

  这种“一夜成天才”的传奇故事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这也让一个学术名词重回公众视野:后天性学者症候群。

  基于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无定论,专业资料也甚少,为了满足大家对新技能get√的渴求,蝌蚪君特地整理出一些关于学者症候群的学术研究资料,以供参考。

  何为后天性学者症候群?

  根据最流传最为广泛的定义,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指的是儿童或成年人在左脑受损后,突然间发展出的学者症候群患者特殊才能。可以说,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是学者症候群通过后天因素展现的一种方式。

  这就要从学者症候群的故事说起。

  解读学者症候群

  学者症候群指个人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自闭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却拥有与其障碍全然相对的、不协调且惊人的某种能力。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患者一般头部曾受创伤,之后出现超凡的数学、音乐或艺术才能。

  早在1789年,有关的科学文献中就出现了对学者症候群的描述。号称“美国精神医学之父”的Rush曾描述过一位具有快速计算能力的Fuller先生。当问他活了70年17天又12小时的人总共活了多少秒钟,Fuller花了一分半钟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把17个闰年都考虑进去了。

  但是直到1887年,学者症候群才有了更为确切的定义。以鉴定出唐氏综合征而知名的Down在伦敦主持Earlswood精神病院的30年间,描述了10位学者症候群患者。目前已不再使用的“低能天才”一词,就是Down最早在那时创造的。以当时的定义,智商在25以下的人被视为智障。至于“天才(svant)一词则是从法文savoir的转化而来,意思是 “知道”。

  从Down至今已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如今,根据科学文献里的100多个案记载,研究人员对于学者症候群已有更多的了解。学者症候群患者智商通常在40-70之间,但智商高达114的人身上也可能出现。男性出现这种现象的比例特别高,男女比例在4:1到6:1之间。这种现象可以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因为生病(如脑炎)或脑伤而致。

  来自左脑半球的答案

  尽管今天的专家们对 “学者”才能有了定性的了解,但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圆满解释 “学者”行为的机理和规律。最有力的解释是,左脑的某种损伤导致了右脑的补偿性生长。对这一观点的支持证据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

  1975年的一项气脑脊髓成像 (气脑脊髓成像是一种复杂的早期成像技术,医生将气体注射到病人的脊髓中,然后用X射线扫描脑部,以观测气体的流向。该方法现已不再使用。)研究发现,17例自闭症患者中有15例存在左脑损伤。

  1980年,Brink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对于左脑半球的损伤引发学者症候群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可信的证据。Brink是美国加州克拉夫顿丘学院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描述了一位发育正常的9岁男孩,在一颗子弹破坏了他的左脑半球,造成聋哑及右半身麻痹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才能:会修理变速脚踏车,能够设计出各种新奇的玩具。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自闭症研究院的Rimland也得出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Rimland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自闭症患者数据库,数据库中存有超过34000名自闭症患者的资料。据他观察,自闭症患者最常出现的“学者”才能与右脑半球的功能有关,而缺失最严重的能力则与左脑半球的功能有关。

  80年代末期,哈佛大学的Geschwind及Galaburda对左脑受损以及有较多男性“学者”的原因作出了解释。这两位神经科医生在他们的著作 《大脑侧化》中指出,大脑左半球的发育一般要比右半球发育的缓慢,因此在子宫内受影响的时间较长,其中有些影响可能是有害的。对男性胎儿来说,血液循环中的睾固酮会使神经细胞生长减缓,并造成脑部功能性缺损,其中左脑半球的受损机率较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男性的右脑半球出现补偿性生长,变得更大也更具优势。这种男性多于女性的病症不仅会在学者症候群患者中出现,同时也见于其他形式的中枢神经系统失常,如阅读障碍、较晚开始说话、口吃、过动以及自闭等病症。

  近年来,出现了更多支持左脑半球假说的证据。

  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iller对5位患有额颞叶失智 (FTD,一种早衰性失智疾病)的老年病人进行检测后发现,患者在出现失智及病情逐渐恶化的过程中,艺术才能得以展示:有的制作出了精美的艺术品,有的绘出了优美的画作。

  “单光子放射断层成像4 (SPECT)检查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脑部损伤主要集中在左侧。Miller还检验了另外7位FTD患者,他们的脑部损伤同样也都出现在左脑,同样也具有音乐或艺术才能。

  Miller及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的侯毅远 (现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人对一位9岁自闭症 “学者”DB成像,结果显示其部分新大脑皮质有比正常人更高的血流量,但颞叶皮质的血流却下降 (新大脑皮质与高级认知功能有关,颞叶则与某种记忆与控制情绪功能有关)。然后,他们比较以上患者与DB的脑部断层成像图后发现,DB具有艺术才能。Miller希望继续研究其他的 “艺术学者”,以验证他们的发现是否适合于其他患者。但单就DB与年长的FTD患者具有相同的病理这一点,已经相当引人注目。也许不久的将来,研究人员会准确找出与学者症候群有关的神经学特征。

  “学者”拥有似乎无止尽的记忆力这一点,在生理学上可能是最难界定的。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的Mishkin提出大脑中存在两条不同的记忆神经通路,一条是较高层次的皮质边缘通路(负责一般称为语意或认知方面的记忆任务),另一条是较低层次的皮质纹状体通路 (负责比较原始、习惯性的记忆任务,也称为程序记忆)。“学者”所具有的记忆能力,一般认为属于非认知的习惯形式。

  每个人都是天才

  智障人群中出现了“学者”才能,那么我们每个人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潜能”呢?一个研究小组使用“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研究了17个正常人(8男9女)。澳洲南澳大学的Morrell、福林德大学阿德莱德分校的Young以及阿德莱德大学的Ridding对受试者的左颞叶区进行了磁刺激,这一区域正是Miller发现FTD患者有损伤的区域。

  在这份尚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仅有两位受试者出现了暂时性的一系列能力,如日历计算能力、艺术才能和超强记忆能力等。其他人也不时出现某种能力,但只能持续几个小时。研究人员指出,“学者”才能可能仅限于在一小部分正常人身上出现,正如 “学者”仅占残障者的一小部分一样。

  因此,许多专家相信,真正具有潜力的还是直接研究 “学者”孤立的才智。澳大利亚堪培拉“心智”中心的Anyder和Mitchell辩称,每个人都有类似 “学者”的大脑活动过程,只是被更为复杂的理性认知所掩蔽。他们的结论是,自闭症学者 “具有获取低层次信息的 ‘专利;,是无法通过思考来获取的。”

  科学家认为,所有人都天生拥有产生 “学者”才能的神经通路,它们却难以为我们所利用,部分原因是我们处在强调左脑的社会。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自身的某些 “学者”因素,有时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某种东西或发现了某种才能。甚至在一些人为操作,如催眠、与受到阿米妥钠(使人放松的麻醉药)影响的人进行交谈,以及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时接受脑刺激等,也证明每个人都存在一个休眠的庞大记忆库。

  了解大脑的另一扇窗

  学者症候群提供了一扇人类窥视自身大脑无穷奥秘的独特窗口。它对于大脑的可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补偿、增添及修补等方面的研究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如中风、麻痹以及老年痴呆症等多种不同病症的了解及治疗都非常重要。

  从这些了不起的人物以及与他们朝夕相伴、陪护在他们左右的家人、看护者、治疗师及教师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 “学者”之所以能够成长起来,是由于关心他们的人付出了无私的爱、信心和决心。

  在了解大脑及人类潜能的路途上,学者症候群注定要带领我们走向前所未到的境界。

  常见的学者天才表现在哪些方面?

  就多数学者症候群患者来说,他们显示出来的才能是有局限性的,通常是以右脑半球为主的一些功能,主要属于非符号、艺术、视觉以及动作方面的能力,具体表现在音乐、艺术、数学及其他方面。而左脑半球则主管语言、逻辑以及符号化的能力。

  音 乐 学 者

  特征:多数 “音乐学者”具有极好的乐感和完美的演奏才华,他们通常会用钢琴演奏,有的还能创作复杂的乐曲。“音乐学者”通常患有眼盲和智障。

  Lemke眼睛失明,患有脑中风。14岁那年,Lemke从电视播放的电影里首次听到了柴可夫斯基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几个小时后,他就把这首曲子准确无误地如行云流水般弹奏了出来,此前他从未学过钢琴。现在,他已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演奏过多达数千首曲子,他还常常即席演奏和创作新曲,虽然到目前为止他甚至没上过一堂音乐课。

  大脑好累,让左边先歇歇吧

  关于“学者综合症”的成因至今也没有定论,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左脑损伤假说”。也就是说,患者大脑的左半球,也就是“负责”进行社交的这一边所遭受的损伤,会引起右脑半球,也就是“处理”资讯的这一边异常的发达。

  在“学者综合症”的患者中,男性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女性。对于这个现象,美国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医师Geschwind认为,由于大脑的左半球发育的比右半球较慢,所以在孕期也就会有更多的可能受损。而对于男性胎儿来说,血液中的睾丸酮会延缓神经生长,并有很大机会损伤左半球。

  结果是?既然一边儿坏了,那就补偿另一边吧……在对一些学者综合症患者的断层造影(SPECT)时也发现,他们右脑半球的血流量的确比常人有所增加。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实际上“学者综合症”患者所擅长的“技能”通常只局限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通常包括:

  机械记忆能力:电影《雨人》的原型Kim Peek就是这样一位“活体百科全书”,他熟记超过7600本书,可以说出经过的美国每个都市、城镇或是郡县的高速公路编号,还包括电话及邮政的区域号码、电视台的代号,以及当地的电话网络公司名称。

  心算能力:这包括日历的推算,以及一些其他重复算式的计算等等。在1789年,有“美国精神医学之父”称呼的Benjamin Rush,描述了一位具有闪电般快速计算能力的Fowler先生,当问他活了70年17天又12个小时的人总共活了多少秒钟,富勒花了一分半钟就得出正确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甚至把其中17个闰年都考虑进去了。

1.《后天学者症候群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是什么 一棍打出的天才真相背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后天学者症候群 后天性学者症候群是什么 一棍打出的天才真相背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9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