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山东临淄王上二村战国墓出土了两组青铜编钟,每组七件。现收藏于淄博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编钟的高度为11.4 ~ 27.5厘米。
两组编钟都是按照标准制作的,编钟的舞蹈部分和鼓部分都有符合的痕迹。每组都有相同的大小、形状和装饰。长方形按钮,铣削部分受约束,呈弧形,棋子凸起,舞蹈和钟腔呈扁圆形。纽扣、印章和棋子都饰有三角形的云彩图案和卷云图案,而棋子则铸有螺旋形图案,而舞蹈、钹和鼓则饰有变异的凤鸟纹,羽毛的尾部被钩起来以突出钟面,凤凰羽毛的内部填充有细线图案、羽毛状双环图案和圆形图案。钟腔内壁上还有叠印的卷云和凤鸟纹,装饰清晰,与钟面无异,细微之处比秋天更为微妙。《吕氏春秋古乐》载“听凤声,辨十二律”,两组编钟均饰有凤鸟纹,应与此有关。经专家鉴定,这两组编钟均为实用器具,发音准确,音质优美,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刻技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铜打击乐器之一,出现于商代,兴起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许多不同音高的钟和编钟,按顺序串联并悬挂在它们上面,称为编钟和编钟。钟庆挂的架子,古代叫“架子”。编钟出现在西周时期,最初是6或8组,春秋晚期是9组,战国时期是13和14组。编钟的数量和悬挂方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贵族地位越高,使用的编钟数量越多,组合形式越高。按照礼仪制度,天宫悬空(四面排列),王侯悬空(三面排列),医生判悬空(两边排列),学者悬空(一边排列)。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陪葬品丰富的墓葬中,往往有几套编钟,这与史书记载的“有大贡献者乐于准备”的说法是一致的。这说明先秦时期的铜钟具有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意义。因为青铜钟有代表权力的颜色,统治阶级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钟师来教音乐家,为他们服务。《李周·官纯·钟石》说:“清主教击磬,击磬,教音乐和燕乐的钟声。每祭祀,奏乐,钟石掌金奏;每一种快乐,用钟鼓演奏九个夏天...每一种牺牲、食物和音乐;每逢放炮,王奏“”,群臣奏“海狸头”,卿大夫奏“蔡”,士人奏“蔡福”,掌鼓而乐。”根据以上文献,由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演奏的音乐也不同,使用的乐器,尤其是编钟的规格和等级也不同。
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在王侯、石清等高级贵族的墓葬中,大量石制乐器作为主要陪葬品被埋葬。“李周·官纯·史圣”包含:“伟大的哀悼,它的乐器,埋葬和隐藏。”西周时期的钟铭文中记载,做钟的目的是“用之,享之大宗”。作为陪葬品埋葬的乐器,显然失去了演奏音乐的功能,而是一种祭祀,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崇敬和怀念,也反映了生者的期待,祈求祖先的庇荫,期望把这种荣耀传给后代,造福后代。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是否埋藏乐器和埋藏乐器的数量是衡量先秦时期墓主等级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礼仪的物化形式。
青铜编钟艺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古人杰出智慧的结晶。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雷古墩曾侯乙墓共出土65件编钟,上面刻有错金铭文,标明每件编钟的读音。比欧洲十二平均律键盘乐器的出现早了近两千年,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1957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城阳春秋战国墓出土了中国第一套发音准确、音色优美的完整青铜编钟。东方红用这些编钟演奏的音乐伴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一起歌唱。中国已知最早的编钟出土于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共出土1钟4钟,比曾侯乙墓早500多年。青铜编钟已经成为先秦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精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先秦时期发现的钟约有1000个,其中有铭文的钟约有400个。山东出土的编钟群墓不多。据我们所知,临淄王上村战国二号墓就是其中之一。此外,1996年6月,战国中期在章丘市秀水镇农夫山镇发现5件乐器支架和2套编钟。1988年,山东阳新城关镇西北村战国墓出土九件战国早期编钟;1989年,山东郯城二中战国墓出土八枚纽扣钟;山东临淄七都镇大富关村战国墓出土了一套八个形状相同、大小排列有序的直编钟。同时出土了两套青石编钟,每套8件,共16件。章丘市罗庄汉墓也出土了两套编钟和编钟,保存完好。上面出土的编钟都是实用的乐器,音质优美,至今发音准确。这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和礼乐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1.《战国编钟 战国青铜编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战国编钟 战国青铜编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26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