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2月21日电从日用品、人际关系,到子女教育、父母养老,账本记录着一个家庭的收支结构和生活,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注脚,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家和国家的印记。
年底年初,记者走进三户普通家庭,听他们查年终奖账单。法案中有他们脱贫的志向和行动,有他们创业致富的勤奋和激情,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贫困户”:只要努力就没那么难脱贫!
在过去的一年里,让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浦镇顾靖村村民张来全最开心的事就是摘下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去年12月底,张来权向村里递交了扶贫申请。
张来全66岁。在一个五口之家,他40多岁的儿子身患残疾,无法工作。张来权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2014年,老张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现在,老张坐在主屋,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讲述他是如何在“扶马助骑”的大环境下,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的。
张来权家本来有14亩地,2016年因为没人能耕种,就转给村里了,每亩300多元。从精准扶贫开始,黄浦镇就精心撮合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扶贫,投资企业,连续三年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扶贫贷款。仅用土地出让和贷款分红,张来权的房产收入就达到8000元。
两年前,张来泉成了顾靖村食堂的厨师,月薪1000元左右。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兴起,他有了新的工作:环卫和保洁。有了这两个做公益的贫困户,张来权2017年就能挣到1.75万。
根据相关扶贫政策,老张的儿子还享有每年1.7万元以上的收入,包括低保和残疾人补贴。经计算,2017年张来权家庭总收入超过4.3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8600元,高于当地3300元的扶贫标准。
“我以前穷得不知所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是一项给我们带来希望的好政策。只要我们愿意去做,脱贫也没那么难!”张来权笑着说道。
“打工仔”:压力是前进的动力
孩子上幼儿园和兴趣班1.2万元;给孩子加衣服加玩具要7000元;汽车燃油保养费16400元...自从有了孩子,“80后”夫妇方静和苏珊珊的家庭消费重心和结构出现了新的趋势。
方静和苏珊珊,安徽安庆人,是中学教师,一个教化学,一个教语文。他们的小儿子出生于2012年。事业和生活的压力让夫妻俩一起奋斗。从一开始的匆忙,到后来的得心应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孩子出生之前,这些开销连想都没想过,现在却可以从容轻松地面对,主要是因为这几年生活、事业、眼界的变化,把这些压力变成了我们向前奔跑的动力。”方静说。
因为工作单位离家远,2017年初方静和苏姗姗商量了一下,咬紧牙关拿出积蓄买车。2018年春节,夫妻俩带着一家人去泰国旅游。
“幸福就是奋斗!”虽然对婚姻很满意,但方静仍在规划一个“小心思”,思考如何制作家庭生活档案。最近,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打算辞去稳定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创业,实现更多的梦想。
《企业家》:“折腾”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创业十年,何的账本一年比一年厚。260多家连锁店每天销售40多万个馒头,日营业额近80万元,带动了数百个家庭致富...这位29岁有梦想有激情的农村青年,卖过包子,卖过“寻宝经典”。
王印的家乡在安徽怀宁。因为家境贫寒,14岁初中毕业就开始“流浪”:做导游,做小生意...经过几次“折腾”,2004年,他在江苏苏州租了一套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开始了早期的馒头生意。
小笼包和小笼包虽然不起眼,但是每天都要被很多人消费。当时的馒头生意是小生意,很难成为气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王印敏锐地意识到,加入这个团体会使他变得热情起来。2008年,何首家连锁馒头店在苏州开业,2010年,加盟店数量增至17家。
看到加盟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开始思考如何实现产品的标准化配送。2014年,何投资300多万元兴建包子加工厂。每天下午1点起,6辆送货车穿梭苏州街头,给连锁店送馅料。
在厚厚的账本里,贺用辛勤的劳动开创了一条创业之路。如今,何已在江苏苏州和江西赣州开设了260多家连锁店,资产超过4000万元。最近和台商合作,投资2000多万在江苏开了一家餐桌餐厅。
“我是一个不能闲着的人。”对于何,创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说:“我觉得人生就是要敢‘折腾’,敢不敢去做,才能看到人生的精彩。”
1.《工薪族创业 脱贫户、工薪族、创业者,这三个家庭的年终账单记了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工薪族创业 脱贫户、工薪族、创业者,这三个家庭的年终账单记了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7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