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原名纯之,字,后改名黄,字平圣,号白石。我小的时候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只看了一年的小学书。齐白石长大后,靠做雕花木匠补贴家用。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一份乾隆时期的芥菜种园。齐白石立即向雇主借钱,一张一张地拍照,画了半年。在此基础上,他经常抽出时间帮助别人画画。由于他聪明的天性,他在村子里越来越出名。人们请他刻花和画画。27岁时,齐白石拜湘潭擅长书画的胡沁源和擅长写诗的陈绍蕃。十年后,他拜文史大师王闿运为师。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加上他的努力,他的技能变得越来越老练。
从1902年到1910年,齐白石游览了Xi、华山、北京、南昌、桂林、广州、钦州等地,画出了每个地方的自然美。“走千里半天”,他不仅饱览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还欣赏了许多难得一见的秘籍、名画、书法和碑拓,学习了祖先的作品,这是他绘画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
1918年,由于湖南战事频繁,很难和平相处。齐白石决定定居北京,在那里沉思良久,创立了红花墨叶派,受到人们的称赞。这是齐白石画风的又一次变化和发展。他自己写的纸条:“我已经画了几十年了,但是我没有说我想要什么。从那以后,我决定做一个大的改变,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那就是我会饿死在京华,我不会有怜悯,但我可以在我快的时候问自己。”1922年,陈师曾赴日本参加中国书画联展,带来了几幅齐白石的山水画、花画,在日本引起轰动,画框全部高价出售。齐白石的名声开始传遍天下。1927年任国立北平艺术学院、京华艺术学院教授。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在大门上贴了一张“白石老人伤心欲绝,不再见客”的纸条,闭门谢客,可见他的爱国情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白石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被授予中国人民杰出艺术家荣誉证书,1955年获国际和平奖。
齐白石擅长书画印诗,尤其是书画印。他以自然为师,画风清新明快,花鸟鱼虫,惟妙惟肖,充满韵味。有人说他晚年的画“别出心裁,钱多,墨滴,充满韵味。”1953年白石九十大寿之际,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说,他的笔法细如雕刻,其他的都很雄壮。田汉也把自己的艺术风格描述为“半如孩童,半如风云”,意思是他的画像孩童的感情一样细腻,像风云变幻一样大胆。齐白石的画讲究意境。他有一句名言:“美在相似与相异之间。好像是媚俗,不是霸凌。”
他画的《煮茶图》,只画了一个旧茶壶,一堆柴火,一把破蒲扇。整幅画里没有泡茶的人,但是把泡茶人无忧无虑的品茶兴趣刻画的惟妙惟肖,类似于《蛙语十里出春》,当时只有蝌蚪看不见青蛙。
在齐白石晚年,另一幅“茶具图”介于“形似与相异”之间。一个瓷壶,两个小瓷杯,几笔一画,毫无雕刻感和丰富感。杯子一个接一个地包围着罐子,壶嘴被画得非常突出。这位老人对乡村茶的怀念生动地展现在纸上。
而送“毛主席郑”“梅花图茶具”则更富有想象力。茶壶只画了上面,壶身没了,让读者想想。再加上两个茶杯和一个红梅,简单平淡却很有意义。还是两位大师边喝茶边谈?
齐白石的印章风格也很独特。普通人在刻的时候,总是先在印石上画字形,然后再切刀,但他不画形状,而是沿用虞舜的笔迹。降刀时刀向前移动,石屑散落。形态不是平的就是凹凸的,所以看起来很强大很简单。在刻制理论方面,他主张初学者学习刻制时,先讲篆刻,再讲章刻,再讲刀切。篆刻是刻制的基础,构图是结构,字的排列要和谐恰当,刻法要与字形一致,方的都要方,圆的都要圆。这种讨论在当时还是挺有见地的。有人形容听齐白石讲刻字,仿佛听一个霹雳,看他玩刀刻字,仿佛有风呼呼,显示出极大的力量。
齐白石篆刻《茶乡》特别值得一提。“茶乡”二字笔画简单,粗细不一,聚集地变化微妙而丰富。字紧而松,上笔穿石,象征茶文化源远流长;香字与茶字中间相连,意为茶中出香;如果在印章底部留下一大块红色,说明茶香在一天天的溢出,而且会长时间的留香。真是别出心裁。
齐得意弟子李力,曾刻茶祖神农题材,名“神农阁”,风格与齐白石“茶香”一模一样。
齐白石1919年后定居北京,却对长沙充满憧憬。他刻石印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去南方老家。
当一封家信姗姗来迟时,他焦虑不安,流下了眼泪。诗“黑鸟暮归林,王楠乡云满泪。”1935年夏天的一天,他梦见夜里重游岳麓山,醒来作诗:
昨夜梦见长沙,岳麓山高,夕阳斜。
浑浊的诗人一无所获,久久地坐着看红叶。
齐白石于1957年逝世,享年95岁,按其遗愿葬于湖南陵园。这位从三乡走出来的杰出画家,似乎终于回到了家乡。
1.《齐白石十大名画 齐白石画茶:茶趣悠然破纸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齐白石十大名画 齐白石画茶:茶趣悠然破纸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8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