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

韶山灌区是目前我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当年十万民工参战,不到一年就开工建设,供水,发挥效益,谱写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丰富多彩的篇章。

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灌区保护了100万亩农田免受水旱灾害,把湘中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大粮仓”。今天,本报发表了《波澜壮阔的70年奋斗,新时代,岁月在地球上留下印记——湖南标志性工程巡礼》的第一章——《碧水在湘中流淌》。

50多年来,韶山灌区保护了100万亩良田免受水旱灾害,把湘中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大粮仓”-

碧水刘畅润湘中

△7月20日,湘乡市玉堂镇美丽的谭洋引水枢纽。李健的照片

记者张尚武·刘墉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

韶山供水灌区建于1966年6月。水富庙水库的尾水和涟水支流的侧水作为水源,经谭洋大坝引至干渠。在湘乡濠子坪,分为南北干渠,再与支渠和“毛细”渠相连,串联多个水库和池塘,形成“长蔓瓜”灌溉系统。

近万公里的渠道、26条渡槽、10条隧道、4000多栋建筑,将韶山灌区建成世界水利史上的精品工程。

灌区自53年前建立以来,已连续灌溉韶山、宁乡、湘潭、湘乡、双峰、玉湖、岳麓等7个县100万亩农田,湘中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的“粮仓”。

73岁的谭立人来自湘乡市玉堂镇长清村,他回忆说,10万湖南孩子辛辛苦苦建了韶山灌区,只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工程。

“100,000龚宇上山,挖掘力量和承载力量。送走几千年的旱涝,接起人间的祝福。”谭立人朗诵《战地诗》,仿佛回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火热时代。

△1965年冬天,7000民工冒着风雪,在梨树塘奋战。记者照片

1.100,000名农民工带着自己的工具来到工地,沿线的人们送来蔬菜和凉鞋,腾出房屋安置农民工——

每个家庭都为这个项目尽了最大努力

湘乡、湘潭、宁乡交界的丘陵地区,连年干旱常威胁农作物,百姓吃不饱饭。

1958年,水富庙水库建在涟水上,但无法支撑运河系统。人们只能望着水哀叹:河水在流,人们在岸上悲伤。

1965年6月28日,湖南省委决定修建涟水渠,流经湘乡、湘潭、宁乡,环绕韶山,故名“韶山灌区”。省委还决定,时任省委书记、副省长的华国锋担任省司令部总司令。

省委决定下发三天后,韶山灌区建设正式开工。随即,华国锋连续走了8天,到各个施工现场了解情况,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施工过程中关系到运河沿岸人民利益的大事。从此,华国锋的名字与这个庞大的民生工程紧密相连。

这时,25岁的曾纪信刚刚从省水利水电学校毕业,被直接调到工地。从此在韶山灌区扎根。

“当时的工地上,红旗招展,鼓声震天。”曾纪信回忆说,县级民工队以团为单位,以公社为单位,以大队为单位,需要多少工人就有多少。

施工之初,3万人在工地打架。随着项目的全面展开和战线的拉长,农民工的最大数量达到了10万。

受益地区劳动力不足,周边非受益地区的人在竞争。湘潭县的石鼓、七子桥、湘乡的岳山虽然不是主要受益者,但都派出了民工营地。

高级型号领先。工地女主角戴把婚礼的故事推了三遍,编成快板《三个顾问》,在每个工地反复唱,鼓舞大家克服困难。

当时已经70岁的何桂华,在工地上选民工不成功。他偷偷去工地,说什么都不做,以后可能没机会了,就自告奋勇去当突击队长。

白天在工地打工,晚上学政治。曾纪信还记得:第一节课的主题是以工程质量为标准来衡量党性和革命是否强。

以质量为生命线。当时土方压实,一个个验收。如果不合格,就重新挖;渡槽修复后充水3天,外部不会出现湿痕。

渠道防渗和当地农民修复地窖的经验得到推广。土渠修复后,用粘土、砂、石灰压实,再铺上混凝土保护渠。这样建成的运河“三面光滑”,内部密实,外表光滑,不仅不透水,而且流速快。

几乎严格的质量标准保证了韶山灌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有过危险。

“那时候,国家很穷。为了保证农民工有工作的实力,政府补贴每人每天四毛钱的伙食费。”曾纪信的话感慨万千:老百姓都知道党和政府建设韶山灌区是一个吃饱了撑的工程,大家都想尽办法支持。

沿线生产队号召家家存一盘,织一双草鞋,支持灌区建设;家家户户扫地出门,腾空房屋,安置民工。10万农民工都住在农民家里,没有棚。

谭洋引水大坝、飞联灌区、三乡引水、英雄关、胡云天河、韶山银河……等标志性工程高质量竣工,韶山灌区于1966年6月2日正式启用。

曾纪信,时任韶山灌区管理委员会第九任主任,现年79岁。从建筑工人到经理,他总是坚守在灌溉区。他告诉记者,当时虽然没有机械,但大家都在为国家拼尽全力,靠肩膀和双手架设渡槽,开凿隧道,让山可以俯首,河流可以改道。

△1966年6月2日,谭洋引水大坝的进水闸两边有很多人,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庆祝水道的通过。记者照片

2.淡季劳动力多,修渠的同时修地。拆迁建房多,走桥走码头真的很方便-

想想世界各地的人们

韶山灌区建设灌溉湘中土地,是当时无愧于全省的“第一工程”。

纵是“一号工程”,党和政府也处处为人民着想,注重细节,让运河沿岸的农民都满意。

韶山灌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各地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也需要劳动力。省工程指挥部决定在冬春淡季集中“优势兵力”,确保韶山灌区主体工程一年内修复,不影响各地粮食生产。

76岁的黄子庚来自湘乡市东郊三乡村,是当年的建设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生产团队中总共有七名强壮的工人被选中来修理这个频道。农忙季节只有两三个人上班,农闲季节都去打仗了。最后渠道修好了,农活也没耽误。

修运河,灌溉田地,必然会占用一些耕地。如何少占耕地?省工程指挥部想了很多办法。

——开挖渠道,尽量靠近或穿过山区,少占农田;

——取土一般不挖农田,但结合土地复垦尽量开水田;

——如果填土来源确实困难,选择渠道两侧地势较高的田地,先将表层的富土和熟土挑到一边,取出下面的土,再将富土和熟土复原;

……

韶山灌区建成后,据测算,该项目占用耕地5300亩。建设期间共建设耕地6800亩,实际增加耕地1500亩。

除了占用耕地,运河沿线还需要拆迁700多户、2400多套房屋。省工程指挥部要求,拆迁户新建房屋要比旧房高、大、好、多。旧房子的拆除和新房子的建造由灌溉现场的劳动力支持。

因此,在灌溉渠道建成之前,已经为拆迁户建造了2700多所新住房。拆迁户一年内住进新房,没有一个不开心的。

新建通道面广、坡陡、水深,切断了原有的交通系统,不方便人们取水洗漱。为此,韶山灌区规划人行天桥和踏步码头。

在干渠上,共修建人行天桥270座,桥面宽1.2米至2米。桥上只设一侧高栏杆,既考虑了行人的安全,又方便了劳动挑柴担谷。

运河沿岸有2050个阶梯码头。通道两边的房子里建了一个台阶码头,都是石头或者红砖糊的,非常方便人们挑水、洗菜、洗衣服。

黄子庚说:“修渠增加耕地,拆迁户生活更好,主动修桥搭码头。只有共产党才能得到和做这些事!”

△7月20日,湘乡市玉堂镇谭洋引水工程进水闸。记者李健照片

3.50多年来,几代灌溉人都坚守着山野,保护着运河,守着水,愿意付出——

把韶关精神代代相传

韶山灌区的双江口管理处是干渠上的第一个管理处。走在干渠的河堤上,森林绿渠清澈,水潺潺,混凝土大坝坚实整齐。

由于点多、线长、面广,灌区聘请了当地有声望的村民担任运河警卫,在水通过时守卫运河。

50多年过去了,运河卫士代代相传。离双江口管理处不远,运河卫士程荣海正在观水。他告诉记者,运河保护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间断的检查,以控制牛不去堤岸,人不去砍伐街道树木,垃圾不倒;每年都要配合局疏通和除草灌溉渠;干旱紧张的时候,更要去堤防保水。

运河卫士月薪1000元左右。程荣海说,37岁了,想出去打工,多挣钱。十年前,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运河保护的指挥棒。这些年来,每当他想退让的时候,就想起父亲的叮嘱:一天值班,一天值班。除非有人接手,否则你不能离开。

目前,整个灌区有10个管理处,雇佣了70多名运河警卫。程荣海说,运河卫士有“三苦”:辛苦,条件艰苦,生活困苦,但大家还是在坚持。

从总干渠到北总干渠,幼苗在拔节期沿线生长,很少见到弃耕。不知不觉,记者来到了湘乡市东郊的三乡村,这里已经是北干渠的尾水段。

村民谭在亮在烈日当头的稻田里与昆虫搏斗。记者叫他去田埂上打个盹,随便聊了几句。

谭在亮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曾参与韶山灌区的建设。灌区投产后的头几年,生产队粮食产量呈指数级增长,单产从不到300斤提高到800多斤。村民们在口粮方面自给自足。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水稻工程在湘乡试点,家家户户高产,粮食超吨。湘乡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先进模式。

庄稼人很清楚水是收入的来源。谭在亮说,从吃饱肚子到高产,大家一直在吃“灌饭”。

进入新世纪以来,种粮的效益不如外出打工,于是谭在良就在村里盖起了田。

“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老一辈人努力修复运河。我们这一代人不能“不为荒野感到难过”“秉承这一信念,谭在亮成为新一代的大粮农。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韶山灌区精神如何传承?

灌区管理局局长谢四清表示,灌区人民要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50多年来,每当干旱发生,局直属的朱槿、谭洋电站率先停止发电,保护灌溉,年收入减少约300万元。

干旱来了,灌区的人都被干旱的气息感动了。全局所有干部职工下到灌溉渠线,护渠,查漏保水,昼夜奋战,确保灌溉渠尾水有水。

继承庐山灌区精神,谭洋电站原站长李建文,扎根灌区32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守岗位,崭露头角;还有田建明,一个“10多年来天天视察运河,和农民兄弟像一家人”的运河管理者;患有胃癌的老工人易仍然坚持抗旱……他们的英雄事迹将代代相传,并将永远激励着后代。

△7月21日,湘乡市董娇乡三乡村77岁的谭明坤和76岁的黄子庚讲述了当年参与渠道建设的经历。记者李健照片

相关链接

毛主席谢绝了题词

1966年2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回到长沙,在荣源停留了10多天。

张平华、王彦春等省领导向毛主席汇报时汇报了韶山灌区的进展情况,想借此机会请毛主席为灌区题词。

毛主席听了汇报后高兴地说:修得好,修得快,但要看项目效益。粮食产量应该增加,产量应该高。

过了几天,毛主席离开长沙前,张平华让他在通往韶山的渡槽上为“韶山银河”题词。

张平华对毛主席说:“主席,目前韶山灌区的主渠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我想让你为灌区题词。”

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对张平华说:“现在不写了,活着再写。”

湖南省灌区概况

我省现有大中型灌区692个,大部分建于70年代以前。总设计灌溉面积3078万亩,占我省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大型灌区20个,设计灌溉面积30多万亩,总设计灌溉面积855万亩;设计灌溉1万亩以上、30万亩以下的中型灌区672个,总设计灌溉面积2223万亩。

韶山灌区是目前我省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总干渠从谭洋导流坝至湘乡市濠子坪,渠首流量44.5立方米/秒,总干渠全长约186公里,灌溉农田100万亩。

2015年10月29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官田河灌区工程开工建设,设计灌溉面积111.46万亩,建成后将超过韶山灌区。

目击者说

你会流汗流血

不能渗漏

演讲者:谭明坤,湘乡市董娇乡三巷村村民,77岁。时间:2019年7月20日

我在修韶山灌区的时候,23岁,刚结婚。

我听说如果我建了渠道,我就可以用水灌溉田地,种植双季稻,吃饱肚子。我二话没说,第一个找到了报名参战的生产队队长。表姐还特别支持我,说这不仅是帮大众出去打工,也是帮我们自己出去打工,帮后代出去打工。

包括我在内,我们生产队一共选了七个强壮的劳动者来建韶山灌区,年龄最大的已经40多岁了。我们带着锄头和簸箕去工地,很热情,但又怕自己做的比别人少。

我们的工地在“三乡引水”段,离家很近,所以我们都住在自己家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比别人早去晚回,每天可以多挖锄头,多运土。

当时工地上的饭菜虽然普通,但总觉得有无穷的能量。打夯的时候,重达100多公斤的石夯被我们四个人同时举起来放好,感觉很轻松。我们不知道一天要夯多少遍,也不在乎手和肩膀是起泡还是出血,就怕夯不密实。大家都觉得出汗流血没关系。如果渠道泄露,我们对不起党和政府,对不起子孙后代。

毛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确实如此。这个地区没有水我们就不能生产食物。当我们想到灌溉渠灌满了水,我们就会有水自己灌溉田地,我们不再害怕过去十年九年的干旱。所有的制作团队,无论老少,都很开心。在频道正式开播的那天,制作组像过年一样庆祝。

到目前为止,我们三乡村的3400亩田地全部使用了灌区的水,我今年种了7亩多的优质水稻。

1.《草鞋站长 韶山灌区:碧水长流润湘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草鞋站长 韶山灌区:碧水长流润湘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0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