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焘的《续子·同治笺》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份基础性文献,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四库全书总目》说“泛滥而详,亦为学史者考证之林”[1],恰到好处。然而这本书浩如烟海,代代相传。现有版本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南宋书局刻的五代删节本系统(108卷,分卷175卷),一个是永乐大典乾隆四库官员编的七代版本系统(520卷)[2]。相比较而言,后一种体系更为完备,因此受到史学界的青睐。熟悉的学者有文远馆、金文馆四版、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艾日敬路活字、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书店刻本。其中活字是按文兰格幸运的是,作者发现湖南图书馆有一个龙变的四部分版本。经研究,该书大致保留了博物馆官员篡改前的原貌,为全面还原《七朝长本》提供了可能;同时,这本书对于研究《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国号的翻译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临摹印刷的,而浙江书店是以活字为底本,学校用的是残版文兰格。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华书局的点本版以浙江书局为蓝本,以金文馆和活字版为总校,成为学术界最受欢迎的版本。以上都可以归入四库馆体系。但是,内阁制“长边”四馆共有的问题很多,主要是民族语言译名被篡改,路虎一地等得罪词内容被删减等。虽然研究者试图通过参考其他传世文献来修复长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一、“龙变”四大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及其性质
抄本《长编》共有200册(CollectionNo。:山221/20-2)湖南图书馆藏,共520卷,两册内容。每半八行,每行二十一个字,白色口红单鱼尾,左右两边(见《影书1》)。有“国子监书堂闭关守护”、“国子监印”、“国子监印”、“陈旭奈普”、“赵汤荣印”、“南岳图书馆藏”、“湖南中山图书馆藏”等书印。其中有不少朱、墨水笔的书画痕迹(见《书影二》)。
《湖南省古籍善本书目》简单地把这本书描述为“四宝之底书”[6],没有给出详细的介绍,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自然也没有人注意到它的珍贵文献价值。2014年初,笔者在湖南图书馆查阅了这本书,发现确实是一本四库全书。原因有三:第一,从收藏印鉴来看,“国子监书局”和“国子监印鉴”是四库全书的重要标志,前者是早期四库全书和大典全书的专用印鉴此外,从藏书印刷中,我们可以推断出《长编》四本本流出翰林院,最终落户湖南图书馆的大致过程。这本书上有“徐乃普部长”的印章。据徐乃普说,他是道县有名的大臣。一开始,他通过翰林院编辑和丰富了记录博物馆。后来他去了刑部尚书兼吏部,担任了档案博物馆馆长。同时,许师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察加很有钱,很多都是从翰林院流出的。比如《一个人的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本底本就是它的藏书把《长编》这个抄本认定为四基本,只是一个笼统的判断。至于在《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需要结合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现有的四层柜版和刻本相比,长边四层底版的以下三个特点尤为值得注意。,汉源的这些东西可能都是许师在图书馆服役时挣来的一是《长编》四个基本版本的译名在改译前保持原貌,应该改的译名在四周圈起来。下面通过对宋本、大典残卷等文献的比较,作一简要说明。。长边四库的底部应该也是通过许师之手流出来的我想按宋丽道写的《续资同治建昌边》。陶仁福,梅州单玲人,绍兴八年秀才,获颁福文阁学士学位,赠广陆博士。他的事迹以《宋史》为依据。陶博的书特别多,他有自己的历史,特别是宋代的典故。根据当时学士博士的书信,他没有考真实记录和正史,说自己是个体户。因为司马光《通鉴》的例子,他拿了一个祖先的八个故事,聚在一起讨论。作为这本书,他是在修订《通鉴》的时候长大的,陶谦不敢继续《通鉴》。隆兴元年,知荣州,先进十七卷,自剑龙至开宝;主干道用作礼部四年,从齐剑龙元年至志平四年共铸三五代事迹180卷,李焘上书请,专隶二官;惜春第一年认识泸州,平定后又在《靖康范》二百八十卷上有所进步。2008年春喜园(墨笔改七)认识遂宁府时,更注重书写和呈示,《姚剧》和《目录》共1630卷、687卷,其中孝宗很重,他用自己的书守住了秘密府。事件说宁失勿失。因文字而被广为传诵的作者卷数最多,在当时很难传承和书写。书店里的刻本和蜀中的旧本有一些详细的区别。另外,在神、哲、回、秦四代的图书主干道中,只减少了图书的省,有一本是按照通鉴的格局写的。没有雕版,播出稀疏。从元朝开始,这本书就不时流传下来。到了明朝,我写《续本草纲目》的时候买不到,、王、薛都没有写过这本书,所以我就想办法让《续通鉴》风靡天下,遭到有识之士的嘲讽。到了康熙初年,昆山徐薛倩起源于泰兴纪氏,共175卷,在当时是浅尝辄止,由副巡抚传播,所有珍宝都被视为秘密。但是只在英族掌管和平时才结束,神族之后依然不见踪影,学者们后悔没有抄完全书。《永乐大典》宋韵今存李《长本》。与徐的书相比,前五代虽大致一致,但单独的注释和考证往往比较详细,徐的书一直缺乏到西宁达事迹三十余年。但朱彝尊认为,迷失的人现在处于一种优雅的状态,头尾完美,这在国内是从未见过的。但可惜的是,徽秦本来就没有带,只去了西宁、韶胜七年。但是,哲宗既然在上面,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几个月的纬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几百年来,那些以儒、书学而闻名,想看却看不到的人,一旦他们重新出现在世界上,依靠现有书籍的数量增加几到四五倍,程一林应该是有价值的。本来不超过1000卷。请参考互校并衡量文字复杂度,不做分析,设为520卷。目录正确。陶写这本书经过了40年的艰苦努力,其自述、正史、政务文书,以赶家书、野志,无不交相考辨,并品检异同。虽然我们采纳了崇高的理想,但我们无法避免现实和虚假的共存,我们可以看到彼此的怀疑和信仰,所以我们可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要想泛滥详尽,北宋没有书可以过。要跟踪水,荀也是无辜的。。它崩溃后,书籍散落在各个方向。经过几经波折我想按宋丽道写的《续资同治建昌编》,520卷。陶友《说文解字五韵谱》已有记载。陶博极其众多的书籍,尤其是他的心和故事,都是由当时的学士博士们的书信讲述的,他并没有考真实的记载和正史。他说因为司马光《通鉴》的例子,他拿了一个祖先的八个故事,聚在一起讨论。作为这本书,他在修订《通鉴》时首先长大,但陶谦不敢继续《通鉴》,所以他称之为“继续”《文学通论》包含四篇论文。一是龙兴元年得知荣州时,从剑龙到开宝,共17卷;1.当主道礼部大臣四年,从齐剑龙元年到治平四年共进步180卷,是三月和五代的飞跃;第一,惜春元年得知泸州,去靖康藩二百八十卷;第一,惜春元年,我得知遂宁府,就不再写了,先后进步了《训诂》、《目录》163卷、687卷。因此,细心的《归心杂识》称闫涵窃书至郢楚儿,而《文学通考》仅载《龙变》168卷,《姚剧》68卷,与进步大相径庭。考察陈的《书录解题》,说卷数虽三百余卷,分子数十云以上,则一千零六十三卷按整分卷数,故数比较相近。从事件来看,他的书其实是以钦宗结尾的,而王明清的《赵宇新知》说绍兴元年胡彦修在《长编》注后是疏的,似乎是与蒯宗兼容,或者说是由事相连,其归宿附在注后,如《左传》后终案?《归心杂识》,又名《道长编》,用十木厨,每厨抽二十箱,各以甲子为志。今年听到的东西都会属于这个盒子,先后分太阳和月亮,有一个时间顺序,所以能看很久。它的书是最丰富的,在当时很难传承和书写。书店的刻书与蜀中的旧书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而神、哲、惠、秦诸书,主干道上只减蜀省,有一本是按通鉴的格局写的。没有雕版,播出稀疏。从元朝开始,这本书就不时流传下来。本朝康熙初年,昆山徐薛倩起于泰兴稷下,175卷皆尝为疏入朝,副巡抚传之,皆宝为密。但是只有在英族掌管和平的时候才结束,在神族之后依然缺失。这一次,与徐的书相比,虽然前五代可能是一致的,但单独的注释和考证往往是详细的,从西宁到是30多年的事迹,徐的缺席和朱彝尊认为他们丢失的人今天都在眼前,头和尾都很完美,这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但遗憾的是,徽秦并没有携带,他们去了Xi宁绍升七年。但是,哲宗既然在上面,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几个月的纬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几百年来,那些想看儒家大师学什么却看不到的人,旧东西一旦归还,依靠现在的书籍,就会增加几个四五倍,斯也是艺术森林的巨观。在明成化、等《续通鉴纲》中,永乐大典藏于内府时,外院无自窥之事,但不知陶旧文皆载于卷内,但各方皆不能置之,批评家以为憾。今天,我准备迎接我的皇帝的古往今来,编纂墨子Ku,但它必须在世界上被重新看到。为什么不有时候表现出厄运,让神圣的世界发光呢?原来的事件已经消失,它几千卷的时代已经无法检验。请参考交叉更正,衡量文字简洁性,设为520卷。陶写了这本书,四十年后才完成。它是从实录、正史、政府文书中记录下来的,以此来捕捉家族记录和野生记录。虽然我们采纳了崇高的理想,但我们无法避免现实和虚假的共存,我们可以看到彼此的怀疑和信仰,所以我们可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不仅唐太宗斧声烛影,对项路的考证也不甚明了,成了千古疑案;就是比如2002年3月,京友在东军节上给了推毛迅帛米的事件,于静写的墓志完全不符。经常有被曾敏兴的《杜兴杂志》纠正的。但事件进入形态,声称失去复杂性总比稍微失去好,被广泛搜索为未来作者。它泛滥而详细,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片考证的森林。,这本书进入了民国时期湖南公共藏书体系。该馆所藏古籍最初由南岳图书馆(1933年建于衡山)收藏,后由湖南省中山图书馆(1970年更名为湖南图书馆)接收,最终落户相土。;其次,从纸张和线条来看,白色口红棉纸是四库专用纸,八行二十一字也是四库通用线;第三,随处可见的朱墨·易图,也是四大基础书的重要特色。
[7]
[8]
[9]
[10]
[11]
在表格的下划线部分,四个库的第一卷的第一个概要和流行文本有相当大的区别。可以看出,后者明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的,但这一总结在四库中几乎没有变化。
如前所述,《四库全书》第一卷第一次提要写于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是《长编》最早的提要[20]。当时《长编》第二次修订稿刚刚临摹,总结的内容应该更接近原分编。从上表可以看出,四馆的底本中并没有找到大部分的通俗文本内容,所以已知《长编》摘要的修订并不是在这个底本上进行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本卷第一次总结中,李导知道遂宁府的时间是用墨水笔由惜春元年改为七年(见斜体字加粗的表4),但流行的文字仍然是“惜春元年”。李导、墓碑、陶玉惜春六年后才知道遂宁府[21],基础书的变化应该是基于一些事实,但这种变化并没有被通俗文本所吸收。可见《长编》的柜书和《总目录》摘要的变更,应该在独立于基础书摘要的另一个体系中进行。目前内阁书的前提与《总目录》摘要高度一致,其中《文远内阁》写于乾隆四十六年九月,《长编》摘要在此之前已经定稿。但《总目录》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六年二月,比《文远亭》版本略早,而《长编》摘要很可能就写在这个时候,所以是后来摘要的完整副本。也就是说,通俗文本与四库提要的区别应该是在编入总目录的过程中产生的,与四库无关。
综上所述,无论是着眼于宋辽金史及相关国史的研究,还是对《四库学》的研究,底本《四库学》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但是这本书卷帙浩繁,只有一小部分是作者针对的。毫无疑问,还有更多未知的学术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鉴于此,笔者呼吁学术界和出版界尽快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本书全部复制出版,供学术使用和进一步研究;第二,充分利用本版对《长编》进行全面的修订,或者以本版为基础对《长编》进行重新整理,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全书的原貌。
由于张文的长度,注释被省略了。
1.《续资治通鉴长编 苗润博:《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之发现及其文献价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续资治通鉴长编 苗润博:《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底本之发现及其文献价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5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