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在线海南窗口评论员宁远
据当地媒体报道,居住在海口市琼山区的陈先生是一名下岗工人。因为家庭困难,一家三口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他做了直肠黏膜脱垂手术,家庭生活贫困。他从今年2月开始申请医疗救助,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陈先生说,今年4月底5月初,他在涪城街道办事处民政厅加了申请材料,加的申请材料在民政厅放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做好。
前几天阜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陈先生,说他的材料不全。因此,6月6日,陈先生再次前往琼山区涪城街道办事处办理城乡医疗救助相关手续。陈先生受到阜城街道办事处主任傅的接见。她起身打开旁边一张桌子的抽屉,拿出陈先生的申报表,翻找着,说“申请人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还不见了。“上次不是给你了吗?”陈先生认为,他不可能遗漏这样的关键材料。傅主任坚持说陈先生没有交。
为了尽快把事情办好,陈先生拿着证件出去复印。就是几分钟,傅主任突然起身离开办公室,说要交材料。“我已经抄好了,就耽误你一分钟。”抄完资料回来的陈先生,在走廊里遇到傅主任。“可以放那里,放里面就行了。”傅主任不愿意回到办公室。
“不收了怎么办,扔那里丢了?”陈先生问傅主任。傅主任不理陈先生,径直走了。
就这样,前来申请“救命钱”的陈先生,一脸茫然地留在了民政局。在街道办领导的协调下,民政局的另一名工作人员收到了陈先生的材料。但陈先生很生气:“材料在她手里已经一个多月了,她还没有发表意见,交给上一级民政部门;今天又加了材料,工作人员还是这样的工作态度,真的让我心寒。”在他看来,街道办事处是与普通人打交道的基层政府机构,不应该“难进、脸难看、难做”。陈先生离开街道办事处的时候,还在担心他的申请材料。下次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但他也说:“如果这件事没有做好,我就不会再去了。”
看了陈老师的遭遇,我想大家都会有和他一样的感受,就是有些基层部门真的“难进、脸难看、难做”,而且“难”到了让办事的人心寒的地步。这些部门说大不大,但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经常有人找工作,所以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崇高的思想。似乎如果他们不为要求他做事的人找一些理由和借口,就无法表现出自己权力的“重要性”,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些人为了办事顺利,不得不忍气吞声,甚至要到处找人“信任关系”,“打开后门”。久而久之,政府部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我们认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做”是一种器官病,也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不仅使群众厌恶,而且危害无穷,不断侵蚀党的身体,疏远党群血肉联系。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官僚们比作“泥塑”,批评他们“坐而不动,毫无用处”。多年来,可恶的官僚作风不但没有根除,反而衍生出许多变种,鬼魅般地依附于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正因为如此,中央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把官僚主义列为脱离群众的“四风”之一,要求集中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整顿。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政府部门在实行群众路线方面,与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更多的时候只是停留在会议文件上,停留在口号上,而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更不愿意和群众“坐冷板凳”。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仍然走自己的路,仍然坚持“按规定”和“走程序”
据报道,阜城街道领导在了解了陈先生的经历后,严厉批评了民政厅厅长傅,但没有提到陈先生的“救命钱”何时可以批准。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先生可能要为这个“救命的钱”多跑几条腿。虽然我们也知道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和很多“相关规定”,但我们还是希望这些部门能想到群众的想法,为群众着急,尽可能简化简化的程序,尽可能取消规定,不要让群众为了“救命钱”跑腿。
1.《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别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寒了办事群众的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别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寒了办事群众的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7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