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是百合科葱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是重要的蔬菜和传统调味品。中国是大蒜种植和出口大国,年均产量11万吨,占世界的78%。主要种植在河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已成为许多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蒜种植面积和产业化的发展以及栽培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大蒜真菌叶枯病日益严重。伤害叶片会造成大量叶片死亡,影响光合作用,极大地影响大蒜的生物产量;伤害蒜薹会导致蒜薹上出现黄白点,降低贮藏能力,影响食用价值和商业价值。据调查,病害通常发生时,田间损失达50%-80%,甚至连收获都遭到拒绝,严重制约了大蒜产业的发展,是目前困扰大蒜生产的主要病害。
目前雨过天晴,气温上升,大蒜生长速度加快,处于绿化期,尚未开始抽薹。山东济宁、河南中牟已有田间出现叶枯病的报道。摘要:阐述了大蒜叶枯病的病原及感染特点、症状、流行规律和高效防治措施,并比较了不同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希望能为大蒜叶枯病的高效防治提供参考。1.大蒜叶枯病的病原及侵染特性
1.大蒜叶枯病病原菌
大蒜叶枯病的病原是灰树花,属于子囊菌纲,无性阶段是狗尾草,属于半知真菌。两个阶段都能感染大蒜,但无性阶段是主要阶段。分生孢子为灰色或暗黄褐色,单生,卵圆形至卵圆形或宽卵圆形。囊肿呈簇状或散在,球形或扁圆形,并有孔。子囊孢子为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
大蒜叶枯病的病原主要通过菌丝或孢囊壳与病原一起越冬。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8℃以下或25℃以上生长受到抑制,34℃以上停止生长。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34℃。
图1大蒜叶枯病的病原
2.病原菌感染特点
越冬后初侵染:立枯丝核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气流或雨水飞到大蒜叶片的任何部位,形成独立的标准初侵染点。2月下旬可见到第一个感染斑,4月上旬斑成熟时可产生分生孢子,4月中下旬可达到再感染高峰。
再侵染过程:4月中下旬进入再侵染高峰期后,下部老叶多为带菌叶,如果气候适宜,会形成叶枯病引起的“干塘”。大蒜的抽薹和大蒜的物质积累受到严重影响,这个时期对大蒜产量的影响最大。
夏后秋季早期感染:夏季,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孢囊壳存在于患病植物的残体或田间土壤中。大蒜秋季播种后,囊壳放出子囊孢子,在气流或雨水的作用下在叶片上形成初生侵染,然后形成可在发病部位陆续再侵染的分生孢子。再感染过程主要是分生孢子感染。随着温度的降低,越冬期到来,病菌通过菌丝或孢囊壳与病菌一起越冬。
大蒜叶枯病的侵染能力较弱,抗性强、生长旺盛、健康性强的植物不易感染。紫色斑点经常与田间的疾病一起发生。降雨量越多,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植物早衰越严重。二、大蒜叶枯病的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和蒜薹,尤其是叶片,被群众称为“火风”。发生严重时,叶子成片枯死,植株变薄,又矮又黄。
到了秋天,大蒜田的叶子主要症状是:叶子初期白而死,然后沿着叶脉向下扩展,形成从叶子向下延伸的死斑。有这种症状的病叶一般是下部叶。次年2月、3月气温升至8-10℃时,病斑沿叶脉向下扩展,逐渐死亡;
图2大蒜叶的初始症状
春季,病菌从叶片的其他部位直接侵染,斑点最初为花白色的圆形斑点,后为不规则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斑点,中间为灰白色或淡紫色斑点。在高湿度生长条件下,大蒜生长后期,斑点上产生黑色霉变,由灰白色变为灰褐色。
图3大蒜叶中出现黑色霉菌
花梗容易从患病部位折断,患病部位冒出许多黑色小颗粒。当损害严重时,大蒜不会抽薹。田地被烤焦,感染者进入贮藏期会出现严重霉变。三、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根据大蒜叶枯病病原菌的感染特点,可以知道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和传播与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发病最适温度为15-20℃,在潮湿高温环境下易发生并迅速蔓延。所以一年会有两个高峰。第一次发病高峰在秋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第二个高峰在春季,从2月中下旬开始到4月下旬。
1.总的来说,在播种期降雨量大、越冬期温度高的条件下,大蒜叶枯病严重。
2.如果播期过早,高温高湿会导致病害发生严重,整个田地严重死亡;
3.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降水关系明显,每次中暴雨后都会有一个病情快速上升的阶段;
4.光照明显影响大蒜叶枯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在阴凉的地块和阳光较少的地块发生较轻,但在裸露的土地和阳光强烈的地方发生严重。四.预防措施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播期、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防治大蒜叶枯病,必须坚持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措施
1.1大蒜种子的选择、处理和播种
合理选种:淘汰发霉、虫蛀、发黄、松软的大蒜,尽可能采用无病毒、抗病、无病的大蒜,选用大瓣大蒜作为大蒜种子,利用大蒜本身的抗性降低叶枯病的危害;研究表明,选择每头大蒜4-6个或7-8个主次蒜瓣,每头大蒜5克以上的肥大、洁白、无病斑、无伤的蒜瓣,可有效防止叶枯病的发生。
大蒜种子处理:播种前将大蒜种子晒干2天;蒜瓣是用来播种的。播种前,为了促进其萌发和生根,蒜瓣分瓣时应去掉蒜皮和蒜踵;蒜瓣准备好后,将种子浸泡在500倍多菌灵溶液中12-16小时,然后捞出稍沥干即可播种。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大蒜叶枯病的初期感染。
适宜晚播:早播会导致大蒜越冬期叶片大于5片,抗寒性较低,易受冻害,导致次年抗叶枯病能力较低,温度升高容易感染大蒜叶枯病。因此,为了提高大蒜的抗逆性,抵抗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建议最佳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1.2不同作物的多样性配置
分生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是春季大蒜叶枯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要利用作物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蔬菜之间的化感作用,建立良好的蔬菜生态系统,合理轮作作物,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减少菌源积累。大蒜叶枯病严重的地块,可轮作冬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轮换周期3年以上。
1.3改善大蒜田的生态环境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合理密植;栽培时以腐熟有机肥、磷钾肥、硼钙肥为主要基肥,在蒜薹生长期和鳞茎膨大期追肥。同时可以在苗期、抽薹期、膨大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硼等叶面肥,促进壮苗,促进鳞芽分化,减少面包蒜的发生。
干旱时适当浇水,春末夏初雨量较多,田间湿度大时及时排水;适时中耕,及时除草,清除田间病叶、黄叶,将病叶带出田外掩埋或焚烧;大蒜收获后应及时清理,患病植物的残留物应掩埋或焚烧,以减少疾病的发生。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大蒜叶枯病的主要措施。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是疾病的早期阶段,以预防为主。当病害发生到一定规模时,很难通过化学防治来控制病害。
35%己唑醇多菌灵悬浮剂、50%烯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60%吡唑醚菌酯-戴森水分散粒剂、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2%、87%、81%和81%
防治效果70%-80%的药剂为:72%除虫脲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78%;33%锰锌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达73.33%;70%代森蓝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达74%;20%噻唑锌悬浮剂防治效果为72%;25%阿米西达悬浮剂防治效果达71%;
此外,70%大森联水分散粒剂、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米乐泰悬浮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在60%以上。
化学药剂对大蒜叶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长期单用某一种药物会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因此,建议根据病情程度,在发病初期使用上述化学药剂防治大蒜叶枯病,10天1次,连续3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总结
大蒜叶枯病是大蒜春季后的常见病害,导致植株早衰和蒜薹霉变,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在白叶枯病的早期,交替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大蒜白叶枯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被农民广泛使用。
在防治过程中,建议在选择抗性品种的情况下,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发病前,可先使用一般防治效果的药物,一旦发病,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较好的药物。这不仅可以提高控制效果,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增加和食品安全的降低,云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制的微生物农药百康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B908。应用后,大蒜叶枯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率明显降低,安全环保,大家可以小面积尝试。
1.《中牟黑大蒜 大蒜叶枯病致叶片枯死,蒜薹霉烂,减产50%》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牟黑大蒜 大蒜叶枯病致叶片枯死,蒜薹霉烂,减产50%》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7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