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潘教授执教的第40个年头。这是教学场上的一棵老树,现在长满了桃李。第一眼看到潘教授,挺直的脊背,坚定整齐的脚步,从容淡定的神态,都显示出一个学者的成熟与智慧,是岁月的积淀带给他的。古人云,智如泉涌,行可视为器。潘教授显然是老师和学生中的楷模。
潘与毕业生合影
潘,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教学论教研室主任,曾被评为广西优秀教育家、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身边荣誉和光环太多了,但被邀请做专访时,他谦虚地一次又一次挥手说:“我不够资格。”
遇到名师,对教师职业产生依恋
题目从潘教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和自治区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开始,当记者问及学生连续几次比赛获得第一名,法宝是什么?潘教授笑了,他回答——因为他真的热爱这个职业。
潘教授认为,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他说最初当老师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初中语文老师的影响。当时他的语文老师五十多岁,同学们都叫他老先生。老人起初不从事教育,后来被调到山里改造。山区学校缺少老师,所以他被分配去教初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学识渊博,思想周到,热情洋溢,致力于教师的工作,热爱这一职业。
这位老先生在语文课上非常生动,尤其是读课文时,经常被课文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语文一个生动的人生。受这位老人的影响,潘发现语文是一门很有感染力的学科,因此定下了当语文老师的志向。
这位老先生非同寻常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老先生经常带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农村做社会调查,在村里写革命故事;拜访劳模,请先进人物上课讲个人故事;徒步旅行和训练,挖鱼塘养鱼,种菜等等。每天写一篇文章,让学生“边做边学”,不仅可以学习语文,锻炼身体,磨砺意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老人的影响下,潘当语文老师的志向更加坚定了!
后来,潘如愿以偿地当了老师。无论是在中小学教书还是在高校教书,他都努力跟上老先生。他常说:“如果老师教的学生是‘次品、废品’,那么他得到的将是学生的鄙视。”
老师应该会阅读
潘教授在谈到教学时认为:“搞教育,需要深入学习。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来开阔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只有在沉重的知识积累下,才能找到自己的路,才能有所成就。”潘教授说,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每天都在图书馆阅读和收集资料。工作之后,这种状态逐渐成为他生活的一种常态。他通过勤奋和努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想多读书,只有会读书才能教书,才能给自己带来自信。”
潘教授认为,无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何改变,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热爱是教师成功的关键。“当老师就要好好学习,至少要达到这个职业的要求。”潘教授讲的是自己的经历,也是未来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春雨润物细无声
教书育人,宽严相济。在文学与传播学院,潘教授以其严格的课堂要求而闻名。
上课时,发现学生缺课、迟到、玩手机、看与上课无关的书,潘教授会严厉纠正。为了严格出勤,他还为学生制定了班级座位表。尽管有严格的要求,潘教授的课总是挤满了人,学生们说他们听得很认真,收获很大。用潘教授的话来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坚持为人师表的原则,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合格的教师。只有严格要求师范生成为“准教师”,才能更好地影响未来更多的学生。
潘教授是个严厉的老师,有一种爱爸爸的感觉。每年在文学与传播学院考研语文教学论的学生都会得到他的认真指导和帮助。潘教授每年都耐心辅导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指导毕业生参加教师特岗、公招等考试。
每到中秋节,潘教授都会邀请不能回家过年的同学一起过节,一起赏月,一起讨论文学,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有人说,学生的心思就像长片,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敏感”在他们身上,留下永久的印象。在过去的40年里,潘教授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学识和品格去影响、开导和感化学生的心灵,一颗赤子之心不可失。他说他会一直在自己心爱的老师位置上练习。
记者:罗卿莉·黄金秋
1.《潘冠 【玉师人物3】教坛的老树——访文学与传媒学院潘冠海教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潘冠 【玉师人物3】教坛的老树——访文学与传媒学院潘冠海教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9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