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对未履行招聘信息发布审核义务的招聘平台,要按照《广告法》、《网络安全法》、《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另一方面,涉及虚假招聘等招聘企业和个人的“黑中介”绝不手软,将依法惩处。
“学历低可以拿高薪”“两年买车五年买房”...据新华社4月16日报道,在一些网络招聘网站上,像这样诱人的招聘信息比比皆是。据记者调查,一些平台对招聘人员的资格审查不力,招聘人员的简历可能会被送到“黑中介”、传销甚至诈骗公司。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招聘网站找工作。然而,并不是每个招聘平台都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检查。有些人在平台上向招聘公司投简历后被骗了几千块钱,甚至有些被取消的企业还在一些招聘平台上公开招聘。此外,招聘平台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将涉嫌欺诈的中介公司标记为“知名企业”。
招聘平台之所以冒着失去平台公信力的风险,是因为对招聘人员视而不见,往往想从更多的企业和“黑中介”身上赚钱。在一个招聘网站上,任何企业购买1.25万~ 2.2万元的套餐,都可以获得“名企”的logo,获得头像展示。这种赚钱方式会对申请者和社会造成各种伤害。
从应聘者的角度来说,遇到“黑中介”后,不仅会遭受经济损失,还会错失招聘机会。如果遇到传销,可能会失去个人自由和生活。“李文星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文星通过“BOSS直聘”找工作时遇到了一家“李鬼”公司,被一个传销团伙骗了,直到最后在天津丢了性命。
网上虚假招聘也会对目前的稳定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稳定且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严峻。互联网招聘混乱影响了部分求职者求职的顺利进行,甚至打击了求职者的就业信心。
互联网招聘乱象由来已久,涉及平台广泛。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统计,2017年以来,涉及虚假招募的一审判决273起,刑事案件174起。在与虚假招聘相关的58个互联网平台中,桐城刑事案件74起,吉吉刑事案件36起。最常见的犯罪手段是诈骗。
李文星事件后,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运用五项具体措施,对虚假招聘进行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虚假招聘仍然以各种方式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严惩不贷。一方面,对未履行招聘信息发布审核义务的招聘平台,要按照《广告法》、《网络安全法》、《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另一方面,涉及虚假招聘等招聘企业和个人的“黑中介”绝不手软,将依法惩处。申请人还应积极举报虚假招聘,一旦受到伤害,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必要时,司法机关可以简化立案程序,降低此类案件的立案门槛,使维权渠道更加畅通和便利。
1.《工人日报招聘 工人日报:在招聘平台找工作,得有多大胆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工人日报招聘 工人日报:在招聘平台找工作,得有多大胆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0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