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提高了发表文章的效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明向世界的传承和传播,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印刷本身而言,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宋代平民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
根据沈括《孟茜笔谈》的记载,毕升的活字印刷作品是这样的。首先刻字是用同样大小的水泥块做的,一次一个字,硬烧,备用。其次,放入适量的松香、蜡、纸灰等。在准备好的铁板上,在铁板周围放置一个铁架,以固定布局的大小。再次,根据需要印刷的文字内容,将雕刻好的泥块紧密排列在铁框内,一个铁框为一个板块。最后把上面有字块的铁板放在火上加热,熔化里面的松香等物质,然后用平板把字块压平,就可以上色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一般用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用来排版。这个版材已经印好了,第二个版材又准备好了,交替使用的话会印的快很多。每一个字都要准备几块印版,如“之”、“也”等常用字,每一个字都要准备20或30块印版,以防一板多用。通常这些木块不用的时候,按照音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这样用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这种活字印刷如果只印两三份的话感觉不到快,但是如果印几百份的话可以说是快了。
毕升的活字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符合印刷术印刷的基本原理。想想近千年前的古代,在当时的信息和社会生产力下,穷人毕升能够发明活字印刷术。据说清朝道光年间,安徽泾县有一个叫翟金生的老师。按照毕升的方法,他花了30年的心血,做出了10多万块骨角般坚硬的粘土活字块。直到1844年,才印刷出《陶板试印》第一版。可见,泥型的印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人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元代王镇制作木活字。其实毕升并没有想过用木头做活字,但他发现木头的纹理稀疏而密集,沾水后凹凸不平,而且因为粘有松香等药物,很难拿下来,于是放弃了木头,改用水泥。据史书记载,清代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用木活字印刷书籍,印刷约200册,文字的笔画会扩大,变得模糊不清;但是用泥活字印刷的书可以不失真地印刷几千遍,这也印证了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天才。
可惜沈括没有记录毕升的生平事迹,只知道他是个简单的布衣,没有官职。但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广泛使用后,首先传到朝鲜,朝鲜根据这一原理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后来,这项技术传到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对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欧洲国家使用的文字和汉字差异很大,但文艺复兴等文化领域的繁荣离不开印刷术的影响和启示。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活字印刷术传承千年影响深远,但发明者毕昇却只留下姓名和技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活字印刷术传承千年影响深远,但发明者毕昇却只留下姓名和技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2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