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大讲堂:刘世锦深度解读“目标6%至6.5%,稳增长未来靠什么?”中国经济讲堂:刘世锦深度解读“目标是6%到6.5%。稳增长的前景如何?”

根据2019年中国经济期中考试成绩单,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3%。虽然6.3%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但仍比去年同期的6.6%低0.3个百分点。面对中国经济是否后劲不足的声音,这6.3%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什么?如何才能理解这种速度的真谛?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哪里?

8月22日,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讲堂》邀请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深度解读“目标是6%到6.5%,稳增长的前景如何?》。

刘世锦两次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经济科学奖。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预测”和“直觉”受到业内人士的称赞。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仍处于高位时,他在国内首次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下一个水平。他认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必须放在提高增长质量上,以质量取胜应该成为新常态下的大战略。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研究,参与起草十九大报告,是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陷阱与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与选择》、《在改革中形成新的增长范式》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影响广泛。以下是发言全文。

文本/刘世锦

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九年多过去了。很多时候,中国经济处于回调状态。那么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改变呢?国内外观点颇多。有人认为是周期性波动,有人认为是外部冲击。但我们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增长阶段的转变,也就是从过去30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未来的中速增长。在转型过程中,我们称之为中高速增长,但转型完成后,就是中速增长。具体来说,今年和明年,我们相信中国经济仍然可以保持6%以上的增长率,这样明年我们就可以实现总体小康社会翻一番的既定目标。但明年之后中速增长平台的速度如何?应该在5%到6%之间,可能在5%左右。经过这次速度的改变,有些同志可能会说,我们的速度比过去低了。是觉得自己信心没那么好,精神没那么振奋,还是中国经济有问题?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谈论的是稳定增长。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合理的增长率。

1.6.3%是低还是高?什么是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增长阶段有变化,其背后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这完全符合规律,国际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历了快速增长,当时的增长率约为9%或更高;70年代初开始走下台阶,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的平均增长率约为4%;然后到了90年代初,日本经济又下了一个台阶,达到了2%,3%,甚至1%的平台。所以70年来,日本经济其实走了两步,经历了三个平台。我特别强调日本的经验。我觉得日本转型这样一个经济增长阶段,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可能和中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希望大家特别关注。韩国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基本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无一例外,都是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高速增长变成中速增长。

潜在增长率下降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现有技术的减少。众所周知,后发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是因为它吸收、吸收和利用了一些现有的先进技术,但我们可以利用的技术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二是一些重要产品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需求高峰。

第三,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2012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下降,每年下降200万人,近年来,每年下降400-500万人。2018年,我们的就业人口,也就是现在在中国工作的总人数,也减少了。

最后是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雾霾。这几年日子过的不错,充实,温暖,但是晚上想出去走走的时候,如果PM2.5超过200,可以出去吗?每个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呼吸新鲜空空气这么难?这意味着我们的环境容量已经达到了底线。

所以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尽管如此,我们的速度还是有所下降,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个速度问题有时候是一个数学问题,实际上是基数和新增量的比较。我举个例子。比如今年的2019年,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提高了6%,我们来看看今年这个新的增长。2000年增长率是多少?30%,我们排除价格因素;2010年会是多少?11%。30%和11%的速度低吗?速度很高!事实上,今年我们可以实现这么多新的增加,只是因为现在的基础比以前大了。因此,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但我国经济的新增长每年都在增加,是世界上最大的。近年来,我们提供了全球年增长率的30%左右。例如,去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相当于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

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是符合规律的,但我们的年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中国;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二、为什么中等收入群体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有4亿,收入水平低于这个标准的约有10亿人。所以能否提出一个目标,在明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番将是另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目标?

第一,最近有一句话“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坐过厕所”。现在大家坐飞机都很普遍,甚至有些人是“空飞人”,但是要记住,中国有十亿人从来没有坐过飞机。我记得一二十年前,我们坐在马桶上很开心。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智能马桶了,但是中国还有5亿人没有坐过马桶。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落后是它的潜力,所以这十亿人的收入增长将成为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潜力。

第二,我们将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增加一倍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分享我们的发展成果。

第三,如果中等收入群体占社会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稳定,这对我们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举个例子,20世纪初,阿根廷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德国差不多,有的年份甚至比德国还高,但我们都知道差距很大。多年来,阿根廷的人均收入水平没有提高,甚至有时出现倒退、下降和大幅波动。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收入差距太大。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无法上升,很难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

我们要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番的目标,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人均收入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还得发展壮大;同时,收入差距不能再拉大了,要适当缩小到合理的水平。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番的目标,也就是说,力争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样,我们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从目前的4亿增加到8亿到9亿,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应促进区域板块的融合互动发展。城市群的潜力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多少动能?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经济讲堂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城乡要素的流动,加快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区这个村范围内,农民要进城,城里人可以下乡。城乡居民要适合城市,适合农村。此外,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城乡居民建设和共享小城镇。

第三,六大新动能为稳健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1.打造都市圈,激活城乡发展活力

新的动能之一是通过城乡要素的流动来加速大都市地区的发展。近年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加快都市圈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现在珠江三角洲已经改名为粤港澳大湾区。

他们应该努力成为全球创新和制造中心。此外,中国一些省会城市正在迅速成为新的一线城市。都市区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可以在现有的核心城市周围,比如50公里到100公里范围内,发展大量的小城镇或者中小城市。那么这一批多少钱?可能是几十个或者几百个。这种城市结构形成后,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的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可能会向这些城镇转移,一些高端服务业和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会集中在核心城市。因此,这是一次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农村振兴战略。大都市区内的这些村庄最有资格带头振兴它。

可以说,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包括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将有70%以上出现在这些大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如果我们所说的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成倍增长,那么4-5亿人口中的大多数也会出现在这个范围内。都市区这个村范围内,农民要进城,城里人可以下乡。城乡居民要适合城市,适合农村。此外,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城乡居民建设和共享小城镇。

为了推动这些改革,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比如有些同志很担心宅基地的流转。他们说宅基地转让后,有些农民拿到钱后就去喝酒了。他去喝酒了,但是最后他没有地方住,没有地方住,这将是未来的一个大问题。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呢?确实有。这只是在农村吗?城里也有。

但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行为?一百个人里可能有一两个人有这样的行为。我曾经见过一个县委书记。他说他在农村工作了很多年。他的经验是农民很聪明,这个算盘很细。所有农民都是经济学家。如果我们的制度和政策理顺了,农民就会理性行事。所以我在想,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农民,他们的智慧和他们的自我责任感。

2.放宽准入,鼓励竞争,全面提高效率

第二个新动能是低效部门的改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因为我们提高了效率。但是有没有低效率的萧条?大家好好回顾一下。其实萧条也不少。在此,我想强调一下,能源、物流、通讯、土地、融资这五个基本成本,比一些发达国家高。有一个玻璃大王叫曹,他曾经去美国建厂。他发现中国的五项基本成本是美国的两倍。在美国,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都很高。其他成本呢?相反,我们比它高。当然,一开始,我们对他的说法还是有疑问的。看了一些资料,发现基本上是这样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到1万美元,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6万美元。为什么这些基本成本比他们高?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比如美国的土地比较丰富,价格也比较低,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相关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垄断,缺乏竞争,所以成本会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要放宽准入,鼓励竞争,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各类企业,公平竞争。那么促进基础产业的自由化和准入是否可行呢?我觉得这几年电信行业改革的经验证明是可行的,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成效。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大约前段时间,中国联通推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他们发行了腾讯大王卡。这张卡发行后,在同等流量下,价格明显更低。大王卡发行后,其他电信公司的用户可能会在一两个月内转联通。所以其他公司看到这种压力,会立即设计新产品,降低关税水平。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者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的通信资费水平在最近一两年有明显的降低。可以看看这张图。2016年中国移动的蓝柱还是那么高,到了2019年已经降到了紫红色柱的水平,已经相当低了,和英国运营商的资费水平差不多。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我们混改后,引进一个新产品,搅拌一下,成本还是可以降低的。

3.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个新动能是促进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这也是普遍关注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不小,财产分配差距可能更大。我想问的问题是,最初的能力差距和未来的收入分配差距、财产分配差距一样大吗?显然不是。其实可以考虑一下。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小时候营养状况、上学、医疗、文化娱乐、然后找工作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上学和工作的机会不平等,最终导致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的差距。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税收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提升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人力资本成长了,两者差距就小了,最后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就会缩小。因此,提高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是解决差距过大问题的基本途径。

这里我想说几个问题。首先,要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有一次去中国西部农村看一个农民家庭。这个家庭有五个女孩。老板初中毕业后面临的问题是上技校需要3000块钱。上了技校后,她可以去沿海地区工作,所以她以后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如果你不能上这所技校,你将立即返回他们的村庄。按照当地习俗,结婚后很快就会结婚生子。就像他父母一样,你又会走同样的路。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她能否上技校,是她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当时我们也讨论过,3000元能不能国家补贴1000元,地方政府补贴1000元,然后我们自己出1000元。还有人建议国家能不能把这3000块钱全部免费给,这其实是人力资本和教育的投入。从长远来看,教育投资其实收益最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继续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认识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是解决农民进城的户口问题,而解决户口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提供户口背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城市会在财政上花钱,所以经常有人结算,说一个农民工去某个城市要花多少钱。按照这种观点,就是农民工去城市为他们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城市给他们的慈善。这样对吗?我们应该看到农民工是城市中最难的群体。我来告诉你。今天早上,有人来我们家安装空。天气很热的时候,两个搬运工在那里安装了空,他们在那里为你努力工作。因此,我们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因此,为他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是慈善,而是他们应有的城市权利。在这方面,我想强调,我们应该重视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所以我觉得应该考虑解决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包括经济适用房。这个问题解决后,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也就是所谓的长期居住、安居乐业;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内需。看看那房子里有多少东西。有了房子,房子里的消费品消费才能出来。另一个问题是在就业、医疗和养老方面建立覆盖全国的基本社会安全网。这是加快全国统筹,异地发扬,也很重要。我们的信息手段现在很发达,能不能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增加他们的便利,为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就业、深造和晋升的机会。

说到消费升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买中买,但数据显示,消费品的增速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快,那么消费升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制造业和服务业看似格格不入,但一个特殊的行业却可以将两者完美结合,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消费升级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新主导产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中国经济讲堂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生产性服务业仍然短板。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下一步要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使两者融合发展。

4.消费升级、生产性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具有巨大潜力

第四个新动能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消费品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是符合规律的。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基本上把该买的东西都买了,这种消费品的增长率会逐渐降低,但人们的消费还是在增长,关键是消费在升级。

什么是成长升级?服务消费。以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养老、旅游为主的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全国范围内,服务消费占比现在接近一半,一线城市已经超过一半。我们说的是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一般的服务行业,比如酒店,餐厅。应该说我们水平不低。

那么我们到底是哪方面的短板呢?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为本港工业转型和升级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包括增长较快的R&D、设计、金融、物流、资讯、服务、商业服务和人力资本服务。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

由服务消费和生产性服务业组成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消费结构下一次升级带动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主导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下一步如何更快发展?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他们应该比以前更加开放。因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所谓的无编码知识。什么是非编码知识?比如游泳,夏天有很多同志游泳。比如你去学自由泳,教练给你一本几页的书。你阅读并理解自由泳的步骤。你去游泳,但是下去之后,还是一点都看不到。学习游泳,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它的技巧,这种知识只能边做边学。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服务行业都属于这种知识,所以我们需要开拓更广、更深、不同于过去的领域,以促进我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

有必要通过关键消费来提升这一质量。在过去,它从无到有。当时并不挑剔。现在消费者很挑剔。所以有一个概念叫做临界消费。当临界消费出现的时候,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您的制造商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必须提高。最后,我们应该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我们不应该反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因为有时候有些同志说,要么发展制造业,要么发展服务业。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我刚才提到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其实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制造业哪里做的好,最后说生产性服务业不好,这可能吗?不会的。他们两个完全是相互扶持的关系。因此,在下一步,我们应该促进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制造,使它们能够整合和发展。

5.科技创新,抓住这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

第五个新动能是尖端创新。在过去的技术革命中,我们都是后来者,我们往往离先行者很远,这就叫望着别人的背后,有时候甚至看不到别人的背后。但是在这场数字技术革命的中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从过去的跑变成了很多领域的平行跑,开始在少数领域领先,也就是在全球创新的前沿进入所谓的无人区。我曾经追着你跑,现在已经到了前面,进入了无人区。

那么,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中国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势;

第一,我们人口多,市场大,对于商业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如你所见,以色列被称为创新型国家,其创新非常活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排名第一。但是世界前十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多,市场大,有利于形成一种商业模式。比如某个产品只有1%的人是你的用户,国内有1000多万人,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把这种商业模式化。

第二个优势是我们的工业配套能力世界第一。我曾经听过一个美国硅谷的创新项目的故事。他找不到备件,最后在深圳华强北找到了。因此,中国的产业支撑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很强。那么我们的创新有什么不足吗?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基础研究滞后。如果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环境土壤,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制度就会批量涌现,我们的创新达到一定程度后后劲不足。这几年是日本所谓的“失去的20年”,但注意日本在过去1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我重申,中国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如果这个缺点弥补不了,那么当我们的创新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感到后劲不足。因此,在下一步,我们强调企业应该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要推动企业生产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科学前沿取得突破。

我想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说的到处都是创新,但客观来说,城市创新都是积极的吗?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创新成果来自于我们所说的区域创新中心或创新型城市。但是这些区域创新中心和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我们政府任命的吗?不。它是通过竞争形成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吸引各种创新元素。你需要创造很多条件,包括保护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你可以拥有一些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尤其是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如果你创造了这些条件,你将逐渐成为一个区域创新中心或创新型城市。因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深圳、杭州和中关村地区涌现出来,这样我们的创新动力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6.绿色发展,新的发展体系更具竞争力

第六新动能,绿色发展。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想法,我称之为绿色发展的新共识。

首先,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它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由这些方面组成的绿色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点是,绿色发展不是对现有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与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共存、相互竞争、最终能够取胜的新发展模式。这里要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投入产出成本效益要重新定义,重新比较。因为我们曾经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方式,比如它的污染很严重,但是它的成本是一种外在的绿色发展方式,产生了很多社会效益,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是外在的。下一步要把传统发展模式的成本和绿色发展模式的收益从外化转化为内化,两者都可以结算,然后再做新的比较。最后你会发现绿色发展模式性价比更高,更有竞争力,更有前景。

第三,我们有些同志过去反对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他们常说这个地方重视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但这可能会拖累经济增长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把绿色发展看成一个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你就会明白,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在做减法。比如我们过去做的环境治理,更重要的是做加法,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乘法还在做,比如绿色金融,绿色创新。因此,它不是经济增长的拖累,而是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消费、创新和增长的新动能。我们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我们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会计问题,就是像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你要能够计算和计量,然后解决货币化和交易的问题。只有这样,Xi总书记提出的“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关于改革开放的要求,充分发掘和释放各方面新的增长动能,促进中国经济强劲、弹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中国经济大讲堂 中国经济大讲堂:刘世锦深度解读目标6%至6.5%,稳增长未来靠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经济大讲堂 中国经济大讲堂:刘世锦深度解读目标6%至6.5%,稳增长未来靠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7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