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命之根,泥鳅是水土之根之灵。

稻田里的泥鳅,有着自以为是的胡须和小眼睛,却有着异常精致润滑的身体,生性诡秘胆小。它在稻田里挤压、钻孔和拱。像蚯蚓一样,它松散地拱着稻田,拱着自己的家,拱着柔软而坚硬的肉。

泥鳅和蚯蚓一样,会在巢旁拱出一些黑色的面包,在水中变成泥。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它也懂得注意细节,总是尽量把屎和泥移出拱外,但还是无法避免抓到泥鳅人。

捕捉泥鳅张国荣照片亮点图片/视觉中国

在淡季,我们需要等待水稻安静地生长,这时我们可以抓泥鳅。因此,人们头上戴一顶帽子,腰间围一个竹篮。他们在田埂上脱下草鞋,赤脚踩进水地里,开始寻找泥鳅的踪迹。以前一个乡下人说一个人不真实,就说他像泥鳅一样滑,说明抓泥鳅是个高科技活。但是对于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智慧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难题。

记得一个孩子满一岁,大人会准备一把米给他玩。孩子用手抓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是“用大炮打蚊子”,根本抓不住,就慢慢学会用食指和拇指捏。受过这种技能训练的孩子长大后一定很会抓泥鳅。发现一条泥鳅的藏身之处后,他们用中指沿着泥鳅洞慢慢挖,把泥鳅堵在里面。当一只手即将到达肘关节时,必须到达泥鳅的洞府,甚至感觉泥鳅在里面跳跃;另一只手爬进泥里,和泥一起,他把泥鳅拖了出来,没有吓着它。剩下的就是跟着竹篮子,让那个圆滑的家伙自己溜进竹篮子里。

技术差的也可以秋天挖泥鳅。收割后,稻田留下一些整齐的残茬。虽然表面没有水,但在富含水的泥浆中挖一英尺深的洞,水还是会渗出来。泥鳅已经在这种柔软潮湿的环境中打洞,储存了过冬的粮食。他们的洞府里一定有个出口,和某个角落的干草相连,让他们时不时的出来透透气。找到这样的坑,用锄头一路挖下去,就能找到胖泥鳅。

泥鳅的三月,也会有一场惨烈的“劫掠”,发生在明年初春,牛拉着铁犁翻起稻田深处的泥土。为了使开松的土壤蓬松,储存更多的空气体,犁地时水田里不能有太多的水,过一段时间再往里面灌水——这样一来,坑不够的泥鳅就陆续露出来了。这时,许多鸟儿在铁犁周围盘旋,一些胆大的白鹭干脆跟着铁犁翻起的泥土,和提着竹篮的孩子一起抢食捡泥鳅,形成了一幅农村嬉闹的生动画面。

稻田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而泥鳅是稻田的常客,是千百年来独特的稻作文明哺育和滋养的小生物。

土生土长,水长,属于田。我们再去稻田里找泥鳅,然后和它玩捉迷藏游戏…

想欣赏更多“怀旧保存”的融媒作品,请扫二维码关注。

光明日报

1.《泥鳅图片 捉泥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泥鳅图片 捉泥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8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