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和转折点

从苏中到鲁南

撤淮北

撤淮北

华中战役后,我军华中主力一部包围海安,一部休整。

9月4日,淮北地区敌军部署进攻淮阴,整编第74师、第69师挺进遂宁、宿迁,广西部第7军挺进泗阳以北的洋河、凌河。

陈毅和宋没有看透敌人东侵的意图,反而以为敌人是想搞我沭阳。他们在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的电报中提出了山东野战军的三个方案,向北移动到沭阳,向袖手旁观进攻洋河和泗阳,并告诉山野选择第一个方案。

9月5日,邓子恢回复,山野应以“泗阳待机”为上策。同日,苏羽一针见血:“如果敌人占据宿迁至洋河一线,极有可能犯淮安,直捣华中腹地,切断华中与山东的联系。”“按照山野目前的安排,敌人似乎将越过运河以东,再次与敌人作战。如果决战顺利,华中局势将受到很大影响。”。后来敌我形势的发展如苏羽所料,淮北的撤退不幸被苏羽指出。

9月6日,张鼎成、邓子恢致电中央、山野陈松、华野苏坛,再次指出敌人有进攻淮河、淮河的潜力。陈、宋提出的方案,只在第三种情况下可行。请陈、宋加速叶飞南下,或调粟、谭主力北上。

也是在这一天,中央致电山东和华中领导人,派许到山东。

淮北是华中的省会。今年3月,毛泽东向张治中公开表示,国民政府委员会改组后,中共中央将迁至淮北。此时,周恩来仍在南京谈判,两淮的失守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苏羽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敌人东进是佯攻,制造切断华中与山东联系的假象。整个74师的兵其实都指向淮北。9月7日,他和谭震林致电陈毅、宋、和中央军委。“我们要求山野在淮泗地区打几个胜仗,以战胜敌人的锐气,否则两淮就不能保证了。”我们提出“攻下海安后,应暂时放弃中部较有利的形势,将主力转移到。”陈毅和中央军委首次提出调整华中野战军的作战方向,由西向北转变。第二天,又提出“华中主力决心放弃海安之围,休息十日左右,逐渐转回怀斯一带”。9月9日,中央军委发电报回复。

如果华野主力立即北上,淮北的撤退也许可以避免。然而,陈毅和宋在回信中指示:“不如放下海安,争取休息,陆续转移”。华中军区的张鼎成、邓子恢也主张先攻海安,“以免功亏一篑”。什么是「达不到」?徐垚解释说:“因为苏联超过五分之二的敌人已经被歼灭,所以苏联的战场形势非常好。如皋成了孤城,台州的敌人不敢增援海安。被围在海安的敌人绝望而动摇,华攻占海安,然后全力进攻泰州。由此可见,定陶战役在刘邓胜利后,主张打海安的并不是苏羽。陈毅、苏羽、谭震林、华中军区一致同意攻打海安。然而在1958年,批评是苏羽的主意。

9月10日,苏羽致电中央军委和陈、宋、张、邓、谭,第二次提出放弃攻下海安,恢复华中主力,北上五个旅支援淮北的建议。

9月11日,中央军委通知敌人,他们试图攻占淮北。“敌六旅南下,淮北危急。苏中主力立即开淮北,准备配合陈松主力彻底歼灭敌人。但是陈松要独立作战,在苏坦到来之前,歼灭一两个旅的南方敌人,挫败敌人前进,争取时间,等待苏联主力的到来,共同歼灭一切。”。同日,军委又致电陈毅:“你必须歼灭泗阳至淮阴之间一两个旅,挫败敌阵线,等待苏坦主力歼灭余敌。这场战争关系到全局,我们希望集中力量”。

苏羽当即回复,已下令五旅北上,提议放弃入侵海安。1师、6师集合休息,建议叶飞1旅南下。

9月12日,苏羽率领华野主力北上。

苏羽将军的原测绘参谋兼作战总长秦的《战地日记》一书中有“退淮北、退淮河”一文,文笔犀利。作者引用如下:

九月九日,陈毅、宋、引主力,北渡柳塘河,直抵沭阳。10日,中央军委发电支持山野主力北上。但对淮泗方向表示担忧,问陈毅:“但现在桂系集中在离淮北很近的洋河四团。我在泗阳的防御力如何?如果洋河之敌向泗阳推进,你会如何应对?”同一天,山野向中央军委解释:“经与各师协商,他们不主张在泗阳防守,所以采取了由北向西的作战方针。如果实施这种方法,泗阳可能会沦陷。估计在敌人到达淮阴之前,我军西进进攻是有效的,淮北局势会有所改变,两淮仍将维持。“他还说:‘估计最近敌人会南下,过几天就到了攻打泗阳的位置……’但战场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中央军委对泗阳方向的担忧是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苏羽和华中分局的建议是正确的。果不其然,广西部第七军于9月10日从阳河镇南下占领苍集,11日攻占临河集,12日猛攻泗阳,13日以运河攻占中兴;敌74师13日超越泗阳,沿运河南岸猛攻淮阴。事实证明,陈松对敌人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是不现实的。他部署的决心导致山野主力4万人的部队不准备北移,他匆忙转回淮阴西北10多公里的鱼沟地区防守敌人。来回奔波了一个星期。且敌已渡泗阳,佯攻自东,主力至淮阴。九月十二日,中央军委又发两个电报给陈、宋,说:“你们这次打南下,就胜利了。首先,为了速战速决,你只会打一个旅。成功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能同时打两个旅。”并强调“这场战争事关大局,我们希望集中全力”。”

“当陈松率领山野主力由泗阳、鱼沟转移到沭阳时,苏羽判断阳河之敌已趁隙攻占淮河,迫使我军放弃华中之险。9月10日,中央军委、陈毅、张、邓、谭决定放弃海安,准备北上淮北。当即作出一系列部署:11日,命令5旅从海安南部迅速开东台,乘民船经兴化水网区登陆高邮、界首一线,沿运河大堤北上至淮北;使十三旅从邵伯、高邮北上淮北;第一、六师撤离海安,迅速整顿,准备北进。12日上午,第1师、第6师接到石海军委11日发来的紧急电报后,奉命从海安附近的分路北上。然而,海安距淮阴250公里。途中水网全,船少。土地必须绕过盐城和阜宁。先头部队10天,大部队半个月到。决定水陆并进,根据地形和交通条件,大部分向东台进军,提民船冒雨日夜兼程,水路分批经过戴家窑、鲍忠、沙沟、王之岗、曹店等地,在智宝营、黄浦镇、淮安一线登陆,北入淮阴;少部分沿通渝公路向北,经过盐阜地区,再向西分支进入淮北。

根据陈毅的命令,谭震林组织前指,指挥从苏联陆续到达的第9纵队和第5、13旅,防守淮阴及其外围的王莹、西坝、杨庄、码头、高星桥。

中央军委指示陈、宋,在苏、谭到达之前,歼灭敌人南下一两个旅,战胜敌人,向前推进,强调“这是一场关系全局的战争,希望集中全力以赴”陈、宋担心敌人东侵宿迁,遂将主力第七师留在宿迁以东,形成第二师、第八师、第七师第一师。从蜀南到鱼沟地区的路程只有20-30公里,14日到达需要3天。敌74师已渡泗阳城攻占南辛集,距淮阴仅23公里;敌7军1师已被泗阳北渡运河攻占,并向东攻占定居,掩护了敌74师主力的侧安全。陈、宋决定以八个师歼灭华东之敌。17日,敌人一个师被包围在豫沟以西的赵庄地区,18日,敌人在来安集地区突围收缩,与山野对峙。".。山野被敌人东进的攻势所吸引,在泗阳慢慢随敌移动,而苏羽则担心淮北空之不足,慌忙引华野至淮阴。

9月13日,苏羽致电山野:“1师、6师北上参战不成问题。请放心。虽然他们不愿意去苏联,但他们会绝对服从整个战争的利益”。

9月14日,苏羽抵达淮阴以东的华中军区司令部。这时敌人的第74师已经占领泗阳,我的第9、13旅在泗阳和淮阴之间激战。

9月15日,苏羽打电话给山野。由于华中主力尚未到达,建议将山野一分为二,防止敌人东进,主力移至淮阴,稳定两淮战局。然而,山野在同一天回信,要求华野撤退到淮阴城,山野在来安和豫沟与敌人取得了联系。言下之意是,没有一个兵能帮助淮阴。

同日19时,苏羽、张、邓、谭联名致电陈毅、中央军委。“建议在第一、六师到达之前,将山野主力移至淮阴附近,先集中一切力量歼灭从朱家渡乡码头推进的敌人”。同时,准备移交华中机关。

9月16日,苏羽、张、邓、谭联名致电陈、宋、中央军委,再次建议主力南下参战。“我们一直认为山野不应该等第七军,不如先转移主力,歼灭第七十四师”,指出“敌人深入马头,逼近淮南、淮北,对我构成重大威胁,不利于今后作战”。在1师、6师到达之前,淮淮军“只能以5旅、皮旅、9纵抵抗74军,仍嫌单薄”,“建议集中主力先解决74军”。另据报道,华中一师、六师主力将于20日、26日抵达淮阴。

9月17日,苏羽赶赴淮阴前线指挥所。当日5时,他第三次发电报给山野,建议南下作战,说:“如果不以主力进攻清江之敌,清江可能在近日陷落。”。九时,陈毅回答说:“我军在来安、豫沟包围了敌人,今明两天要经过激战才能解决问题。尽量坚持几天,否则就如实处理。”12时,苏羽回答说:“希望你接受我的建议,先打南方之敌”。

此时,山野的主力被敌人挡住了,不能南下增援淮阴。当敌人占领我杨庄、西坝,王莹桥被毁时,山野不可能南下增援。淮阴将降,陈毅召萨米邓谭曰:“我淮阴之兵,可守典至王、陶列之时,即守重音。如果不可能,他们应该在消灭敌人后转移新的阵地。”"你对山野行动的看法是正确的。"“这次没有错。”没想到,蒋军没有再来。“这次淮北之战,由于主观指导失误,耽误了大局,烧了五脏,想办法挽回,敬兄弟等建议。”“在未来的形势下,我们将努力联合力量,改变局面。”。陈毅的心情很好理解,他已经精疲力竭了。但是,第一次提出华中与山东联合的构想是明智的。

9月18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张灯、苏坦,指出:“你们不仅要关心苏北,还要忘记山东。”这无疑是对我军苏北打不开的批评,也是对山东错误的担心。也可能是淮安、淮安撤退后陈毅数次带兵入鲁的原因之一。

当天,陈毅给苏和谭打了电话。“有了魏国庆,四旅、九旅都是轻装上阵。他们今晚到达淮阴,明天参加战争。”但第二天,他又打来电话,说:“四旅、九旅没有士兵去淮北”。结果只有“十九旅五十六团肖明被派往王莹”。是陈毅食言,还是魏国庆违抗他的命令,还是另有隐情?我只能怀疑。

9月19日凌晨,敌军在我第9、5旅交界处闯入淮阴南门,其后续部队紧随其后,蜂拥而入。我们的军队在巷战中英勇作战。这时,苏羽和谭震林会合,一致认为南北线主力尚不具备削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经陈毅授权,张、邓、苏、谭同意于当日18时从淮北市撤回守城各部。

敌人占领淮北、徐州,徐州国民党绥靖公署总结的徐州绥靖概要认为我军“长期未被海安包围,但对苏北战略上有模棱两可的攻守措施,兵力过于分散”,“在内部作战上,我军集中兵力完全破任何一点,似乎不无道理”。

许多年以后,有一句话叫“苏羽继续在苏联作战,但没有及时放弃进攻海安,北上援助两淮”。1958年错误地批判了苏羽之后,得出几个结论,导致1962年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初稿,说“华中野战军围攻海安,使我军主力未能及时进一步集中”。仔细探究这一理论的来源,不难看出,从苏联战役中有一句话叫“张灯苏坦舍不得苏联”。然而,从上述关于两淮战争的电报和叙述来看,这一理论是不公正的,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

秦说:“淮北没有正常放弃,主要是因为北线未能利用淮北内线歼灭大量敌人,过早被迫撤出淮北,造成淮北失去西线屏障;当两淮敌军逼近泗阳、淮阴时,山野主力4万人从泗阳、淮阴西北阵地撤出,向北转移到沭阳一带,给了敌人迅速抢占两淮先机的机会;当发现敌人主力进攻南部泗阳、淮北时,山野主力返回歼灭南部之敌,并被敌左翼调动的桂七军某师牵制。僵持了六天,没有向淮阴移动,未能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独立歼灭敌人、挫败敌人前进的任务。这样一来,我南北两条战线的主力就不集中了,敌军的主力就不可能再被切断和歼灭了。只有从淮北撤军后,休息一下,再战

后来苏羽谈到淮北失守的经验教训时说:淮北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当时我军不具备歼灭第74师的条件。为了保存我军有生力量,主动从淮北、淮河撤军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如果淮南、淮北是华中的首府,以保城为目标与敌人进行决战是错误的,而且是灾难性的。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失守了,工作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淮北失守的可能性上,导致工作被动,思想混乱,甚至部队和地方都有怨言。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训。

晚年,苏羽将军在谈到淮北、淮河撤退时,说:“要从战争法和作战方针的高度来看淮北、淮河的损失。当时从中央到战区的领导层还没有就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方针达成共识。起初,中央决定采取从外部进攻的政策。我向中央提出消灭苏联内部的敌人后,毛泽东同志同意试一试。陈毅同志仍然坚持实行外敌歼灭的原则。我当时的想法是按照我对最初操作规则的理解,一步一步争取。由于这种理解上的差异,不可能为下一场战斗形成一致的计划。当战局由正面向纵深转移时,作战部署必然会出现各种分歧和被动。俗话说,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敌人强,敌人弱是显而易见的。湮灭的规模必须从小到大发展。华中主力在华中几次战争中作战顺利,从未遭受大的损失。经营规模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我一直以为,即使1师、6师到达淮阴,对敌作战不仅便宜,而且损失惨重。从淮北的撤退是我军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从两淮撤退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华中战役以来,我们华中野战军已经主动到解放区前线作战了。它可以西到淮南,北到淮北,甚至南渡河恐吓苏锡常。虽然山野南下后赢得了朝阳盘,但泗县输了,后来被淮北的敌人所吸引。国民党军队夺取了这架战斗机,当我的主力在两淮北翼空徒劳无功的时候,东方制造了沭阳的假象,牵制了山野,突袭了淮北。山野主力距淮阴约60公里,华野主力距淮阴150多公里,途中经过水网地区,距离可达250公里。大部队苦战需要10天到半个月。敌人抓住了时差,达到了作战目标。我不明白的是,当敌人的企图已经为我所知,华野部队已经转移到北方时,为什么山野无视两条淮河,在离两条淮河只有10公里的鱼沟地区与敌人纠缠而不救呢?陈毅不是担心两淮失守,而是担心陇海路被敌人切断,山野岌岌可危。但从敌人的战略目的来看,敌人只想把我军赶出淮北、苏北。就战略目标而言,我军放弃两淮只是时间问题,但以破坏敌人有效兵力为代价,这就是秦金淑所说的“正常放弃”,但我军未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淮北的“非正常放弃”,陈毅可能不会这么早就主动提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的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撤出淮北“只是我们对蒋介石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也是陈毅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的结果。

在27军少儿网

http://amyget.com/

此微信官方账号提交邮件:

1658478956@qq.com

这本杂志接受原稿

1.《两淮 争论与转折:从苏中到鲁南(4)撤退两淮--作者:汪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两淮 争论与转折:从苏中到鲁南(4)撤退两淮--作者:汪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9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