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解放初期,输给台湾省的蒋介石反动集团仍然封锁和轰炸大陆沿海城市,企图窒息新解放区的经济。人民政府面临着粮价飞涨、市场被私营粮商控制的严峻形势。粮食成为囤积的对象,投机倒把猖獗。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以上海为首的私营粮商掀起了四次大的市场波动,短短十个月内粮价上涨了60多倍。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国家粮食主管机构采取了特殊的行政和经济措施,决定实行全国统一的粮食调度,打击了私营商人的投机活动,逐步稳定了市场粮食价格。全党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稳定物价,稳定人心”,“粮食决定,世界决定”,“民以食为天”的普世理念。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当时中国农业生产落后,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50斤左右。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尖锐。1952年,一些产粮大省出现了购销逆差。为了加强对粮食工作的统一领导,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将贸易部下属的粮食公司与财政部下属的粮食管理总局合并,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粮食司。统一负责全国粮食收购供应工作,管理全国粮食流通事务,逐步实现粮食组织管理制度化。

自1953年10月粮食部成立以来,全国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政策,自1954年起,油脂也纳入统购统销范围。1955年,供销合作社购销的粮食业务的从业人员、仓库、购销点全部移交给粮食部门;1956年,地方各级国营、公私合营等米面加工厂和石油公司,由粮食部门归口管理;1957年,原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的饲料供应业务和饲料加工厂移交给粮食部门管理;1960年,原轻工业部系统经营的石油工业划归粮食部门管理。由于食品系统管理权限范围的不断扩大,机构设置和名称也有许多调整。粮食系统负责全国粮油的收购和供应,管理全国粮油的调拨、运输、储存和加工。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担负起“备荒积粮”的战略任务。其工作特点:范围广、数量大、政策性和专业性强、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特殊性。

在机构设置上,各省、县各级政府机构均设有粮食局,县级以下设有粮食管理办公室。领导方面,省粮食厅受省人民政府和粮食部双重领导,内陆和县级粮食局受相应的县级人民政府和省粮食厅双重领导。

由于食品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食品机构的数量有所增加。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有200多万名食品工人在工作。直接从事粮油购销、调剂、储存、加工的基层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4以上,其岗位技能可通过短期培训解决。但是,负责各级行政领导、经济管理和各种技术职务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工作。但是这个领域的人才比较薄弱,短缺量大。如何缓解这种困难,粮食系统要举办中央粮食干校、省地两级粮食干部培训班,分层次、分专业、分批次培养在职领导和业务骨干,提高他们在本职工作中的胜任能力。然而,基本的方法必须是通过学术教育、对口院校的系统培训,并有计划向食品部门输送高级和中级专业人员。

1954年春,食品部委托南京理工大学开设食品加工与贮藏专业,为食品部培养了100多名技术骨干和领导力量。但国立大学制度实行已久,有教育部、中央部委、各省三种类型的督学。中央业务系统所需人才原则上由中央部委主管机构培养,其毕业生在系统内和行业内分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科学性日益增加。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刻不容缓,但仅限于这一体系下高校的自主培养。在这两个背景因素叠加下,由粮食部统筹规划,实施筹备工作,负责高校的布局和筹备。

1956年,食品部部长成立了北京食品学院,并开始从社会上招收学生进行大学教育。1959年迁居郑州,经教育部审批升格为郑州食品学院。是国内成立的第一所食品类本科院校。武汉食品工业学校成立于1956年,1960年升格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1980年升格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1955年,粮食部委托江苏省粮食厅在南京福建路兴办学校。1956年12月,批准成立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1957年4月,暂更名为粮食部南京粮食干部学校。1958年初,中央粮食干校粮油检验、粮食仓储、粮食加工三个专业教师被调配到南京粮食干校。一年多后,389名学员分批接受培训,包括食品储存。这些学生学习努力,有特长。回到本省后,他们在专业岗位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1959年4月,原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恢复校名,首任校长为粮食部部长张青。128名师生并入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

60年代初,粮食部设立的高校布局和专业分工已基本定位。郑州建学院,以储粮为主,武汉拟建学院,以粮食产业为主,南京拟建学院,以粮食经济与管理为主。但当时我们学校缺乏经济领域的专家和骨干教师,基础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也不足,校园小,需要尽快解决。

粮食部主管部门在人员配备、人员调动、教育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一两年内,从国家粮食系统抽调9名学历较高、业务精通的会计、财务、统计专家到学校任教。1963年设立会计专业,校长为财务会计专家顾启福、计划统计专家卞、党支部书记石福元。之后从郑州粮食学院调入刁、谢、柯英三位经济学教授,以及一位年轻学者杨。1964年,学校与江苏军区领导机关沟通,从军队转业干部中选拔了11名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政治工作经验的同志到学校任职。截至1965年,粮食部积极宣布,在几年内,教育部从全国各高校中抽调了40多名优秀毕业生到我校任教,成为我校教学团队的基本力量,相应的助教和后勤保障人员也逐步到位。

20世纪60年代初,当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时,粮食部在与省市当局协商后,征用了校园周围的托儿所和仓库,并将其分配给学校进行扩建。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被征用的土地无效,已被挪作他用。

在部、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成立南京食品经济学院的条件基本具备。1965年,粮食部按程序向教育部提出了成立研究所的申请。1966年夏,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引发革命”、“夺权风波”之际,国务院各部委发生异常变化,申请工作暂停。

1959-1966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毕业学生1857人,其中仓储专业1476人,建筑专业137人,会计专业244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到国家粮食系统,会计专业分配到新华社、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只有20名左右。由于他们良好的政治和专业素质,毕业生受到雇主的高度赞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他们已经成为精通业务的骨干人才,有的还担任过各级领导。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分散到南京,面临学校被取消,人员等待安置的状态。1970年,发动所谓“5.16”运动,各单位人员被冻结,停课。1971年“9·13”事件后,学校有所好转。1973年3月由江苏省商务局接管。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粮食学校”。

1973年至1980年,学校共毕业学生1581人,其中仓储专业531人,加工专业417人,会计专业473人,外贸专业160人。在这些毕业生中,全国会计专业744个班只有37名学生入学。毕业后,他们回到省粮食局工作。江苏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省粮食系统和外贸部门工作。这些同学都经历过文革的混乱,大部分都有过农村插队的经历,所以很难考上专业学校。入学后,他努力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政治思想和专业技能上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为江苏省粮食系统和外贸部门输送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专业人才。从省粮食局到市县各级粮食部门,“粮校人”都在竭尽全力,做出贡献。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国务院沿用文革前的机构设置,粮食部恢复建制。前部委局领导先后从“五·七干校”工作地点走上领导岗位。在不改变初衷的情况下,中断了十几年重新组织实施申请成立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的工作。

1979年,经与江苏省政府和省粮食局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同年10月,江苏粮食学校更名为南京粮食学校,直属粮食部领导。部里帮江苏在江苏省建了镇江粮食学校,1981年建成,开始招生。

1980年,南京粮食学校继续在江苏招生180人,会计专业停止招生,准备升本。

1980年10月,粮食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成立南京粮食经济研究所的报告;1981年4月,向教育部提交了补充报告,说明了开设食品经济、财务会计、计划统计、粮油储藏四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开设这些专业的紧迫性和特殊性。1981年7月,经国家批准成立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成为以粮食部为首的以粮食经济管理为主、多学科的三所大学之一。

学院成立后,首批144名财务会计与计划统计专业全日制本科新生于秋季入学。1982年,粮油仓储专业开始招生。粮食经济专业1984年招生,新增企业管理专业1985年招生,经过分配和充实师资。1989年增设粮油食品质量监测专业。到1992年夏,五个本科专业招生3264人,一个专科专业招生218人,四个本科专业441人受粮食部委托培养粮食干部。毕业后,他们回到了原来的省

历年招生情况见附表:

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81-1992年招生情况

南京粮食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教师流入、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分配和转移等多种渠道,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据1991年年中统计,学院现有教职工578人,其中专任教师256人,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必修课骨干教师已配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出版学术专著43部,编写教材120种,其中公开发表40种,发表论文近800篇,其中在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4篇,在全国学术会议上提交论文16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交论文4篇;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1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部级、省级项目17项,获奖科研成果25项。

学院承担成人教育任务,全国有15个函授站,1000多名函授学员;还承担了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与统计专业的主要任务;该研究所的公共学术期刊《食品经济研究》已经出版了46期。成为我国粮食经济领域重要的交流平台。

教学设施方面,有23个实验室,面积约5900平方米。所有院系都有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资料室。新建图书馆5100平方米,藏书28万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院与粮农组织、WFP等国际组织的联系日益密切。1983年4月,我院应邀派专家赴澳大利亚参加“粮食气调贮藏国际研讨会”;同年4月,两名粮农组织官员专程来我院就诊;1985年10月,粮农组织官员来学校讨论研讨会,两个月后,我们学校举办了“食品干燥研讨会”;1986年1月,我校举办了“储粮成本分析研讨会”。同时,粮农组织官员与我校讨论举办“粮食流通政策研讨会”;1987年7月,在我校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为提高研讨会水平,我国商务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戴河联合举办了中外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的“粮食流通政策研讨会”,会上,粮农组织提出在南京粮食经济学院设立“粮食流通发展培训中心”的建议。会后,粮农组织官员专程来我院研究制定方案草案,草案修改了三次。最终计划投资644万美元,分六个阶段完成。培养目标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的食品流通与开发人才。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各行各业改革力度加大,粮食系统先后在鲁、鄂、闽、琼、津等省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基本方向是开放购销市场,转变企业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新型粮食流通体系。

我校师生积极参与试点地区的调查研究,与天津粮食局在北戴河、苏州、南京等地联合举办全国粮食改革短期培训班,介绍试点地区的具体做法、经验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并根据主题增设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经营和流通政策、粮食批发市场等专题讲座,受到学员好评,对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贡献不大。

与此同时,国家逐步实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1992年夏天,我校粮食经济系党支部感到粮食流通体制即将发生重大变革;此外,毕业生逐步实行“双向选择”。在粮食计划管理体制下的毕业生分配制度背景下,粮食经济专业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转专业方向涉及人才培养、校名等重大问题,不宜由下属机构提出。经过反复思考,我向院党委汇报,提出了改食品经济系和食品经济专业名称的建议。

院党委书记陈庆发、院长金祖勋对更名建议高度重视和关心,要求院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充分说明更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更名提出具体意见。在广泛讨论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食品经济系于7月初向院党委提交了更名报告。不一会儿,院党委下达指示:粮食经济系更名为经贸系,粮食经济专业更名为经贸专业,并加盖公章,新部门名称上市后立即变更。学院还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专业调剂和研究,系里组织了三个研修班去北京、武汉、厦门。以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为主要学习参考对象,结合财贸专业的特点,制定了经贸专业的课程计划,并在研究过程中从各学校购买了同类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供教师备课。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正在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应该采取措施弥补他们的不足。经贸系成立后,也批准增设市场营销专业,1993年列入招生计划。

1993年5月,经商务部批准,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新学院名称中少了“粮食”二字,标志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商业、粮食、供应行业高校办学格局的突破,为学院全面服务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条件。同时,为了满足食品经济学人才的特殊需求,学院保持并加强了食品经济研究所的投入。

2000年6月,三所高校合并组建新的南京经济学院,扩大了办学实力,优化了办学结构,扩大了办学规模,为大学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CUHK建成了以经济管理学科为重点的教学研究型省级重点大学,经济、管理、法律、工程、文学、科学等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省内高校相关学科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同类院校和社会中知名度较高。CUHK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改革创新的强劲势头。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CUHK人民和海内外校友为学校的新面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回顾学校60年的历史,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的成立是CUHK成长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之一。1978年3月至1981年4月,作者是粮食部教育处成员之一,储运局组织编写了《粮食经济基础知识》和《粮食运输》两本教材。写作团队长期待在食品部北京招待所,一起调研工作,分工合作。他在教材上和部里的相关业务同志有了更多的接触,也听到了很多部里设立学院的故事。笔者参考相关资料,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梳理了筹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的曲折历程。南粮园在12年的办学期间,培养了一大批食品经济领域的多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和提高了一批在职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他们在粮食系统各级职位中发挥核心作用,并成为各级领导的重要来源。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学校校庆,可以供关心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钱人和校友参考。受限于作者的资质和收集数据资料的局限性,必然存在错误或遗漏,希望了解的人给予指正和补充。

查看数据:

1.南京经济学院1996年10月校友录

2.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饮食志》

3.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食品经济工作者名单

4、《食品经济研究》第47期

转自南京财经大学网站,http://lgb.njue.edu.cn/news.asp? id = 2562

文章发表于2016年9月

关于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校际工作委员会“五长老”骨干王焕伟,退休前曾任原南京粮食经济学院财务部副主任、粮食经济系主任。

1.《南京经济学院 三大粮食院校之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筹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南京经济学院 三大粮食院校之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筹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0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