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级法院近日对余少林故意杀人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处被告人余少林死刑,缓刑两年,并限制减刑。自2008年12月立案以来,该案已由三级法院审理七次,从死刑到无罪再到死缓,诉讼八年波折,尘埃终于落定。近日,记者走进武汉检察院,听检察官讲述办案的曲折故事,分析诉讼中的争议焦点。

兄弟姐妹死在池塘里。警察锁定了嫌疑犯

2008年的寒冬,武汉市新洲区诸城街前寨村的宁静被一则新闻打破:一对兄妹溺死在大伯堂,大姐小华8岁,弟弟小草6岁。经警方现场检查,确认两名儿童死前均因入水窒息死亡,身上有明显伤痕,案件性质为杀人。由于小华衣着异常,下身受伤,警方判定嫌疑人的动机是性侵。

在现场调查中,警方在事故发生的池塘边发现了一个立体的穿袜子脚印,并用石膏模提取了脚印,还从他弟弟小草的羽绒服上提取了附着的植物种子。在随后的调查中,有几个村民确认在案发当天,也就是2008年12月12日下午3点左右,在案发现场附近看到了两个孩子,也有人看到同村的余少林在两个孩子身后不远处推着一辆自行车。

警方初步判断余少林涉嫌重大犯罪,并展开调查。随后,警方从余少林家中提取了他的衣服,并从他的袜子中提取了水草叶和植物种子。经鉴定,于少林短袜上的萃取物与草羽绒服上的相同;从现场提取的穿袜子脚印与余少林的脚印进行对比,确认是右脚的穿袜子脚印。

余少林到案后的供述也与警方的判断一致:两个孩子被推进大伯堂死亡;我妹妹被推进了唐倩,深受其害;犯罪后,余少林将尸体藏在池塘的草丛下,并将草丛的衣服和书包藏在池塘附近的涵洞内,然后逃离现场。

警方对余少林进行了司法精神病鉴定后,鉴定意见为余少林智障,虽然思维简单,但存在辨别和控制行为的能力,负全部刑事责任。

事实发现有分歧,官司也是波折重重

2009年3月,武汉市公安局将此案移送武汉市检察院审查起诉。此后,该案由三级法院审理了七次,判决经历了从死刑到无罪再到死缓的曲折反转。

办案检察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案件之所以曲折,是因为检察院和法院在案件事实认定和证据接受上存在不同意见甚至很大分歧。

法院认为本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可疑”:从犯罪现场提取的袜子脚印无法证明是余少林留下的;少林短袜提取的绿叶和植物种子不能证明它们在达波池塘被污染;相关证人证言和余少林有罪供述,不能证明余少林有作案时间和作案动机;余少林口供真实性质疑。根据不犯疑罪的原则,法院宣判无罪。

武汉检察院认为,法院判决打破了案件的证据体系,从孤立、片面的角度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论证,发现事实错误,导致法律适用错误。经检察委员会两次讨论,医院得出结论,余少林犯故意杀人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且犯罪情节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人民极其愤怒。因此,法院以此为由提出了抗议。

在抗诉中,武汉检察院对法院无罪判决中质疑的问题进行了反驳和分析。医院认为,从犯罪现场提取的袜子脚印是该案定罪的重要物证。经过四位痕迹鉴定专家的科学比对,确认是少林右脚穿袜子留下的;余少林袜子上的摘录与被害人衣服上的摘录一致,物证检验报告中有明确记载;余少林有作案的时间和动机。几个证人确认的时间、地点、内容相互关联,证言真实可信;余少林对犯罪细节的描述与现场调查和尸检报告的结论相互印证,猥亵幼女并杀害幼女的犯罪动机明显;余少林在起诉和审判中的供述与案件事实证据完全不符,刑讯逼供的辩护与逮捕时的有罪供述、公安机关的讯问录像、看守所的体检记录完全不符,完全不合理。

为了进一步巩固证据,办案检察官会同公安办案人员再次前往案发现场进行调查,排除了余少林在案发现场外被提取证明污染的可能性,并在路上测量了时间,核实了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抗议过程中,办案检察官还要求公安机关补充达波池塘底部发现脚印的现场照片和情况描述。公安机关还将调查取证过程拍成专题片,形象地展示了整个证据链的形成。

抗议是正当的,案件最终得到了减刑

武汉检察院的抗诉意见得到了湖北检察院的支持。2016年8月8日上午,湖北省高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湖北省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抗诉。庭审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控辩双方就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认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应检察院要求,痕迹鉴定专家和6名调查人员出庭作证,进一步说明鉴定、调查和取证过程。

近日,俞少林一案终于获得减刑。最终判决认可了检察院的抗诉意见。在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判断时,采用了足迹鉴定意见、物证检验报告的结论和检察院提交的证人证言,支持了检察院在抗诉中的分析论证意见,确认了现场穿袜子的足迹是余少林作案时留下的;证人证言内容真实,证据收集合法;余少林当庭认罪具有合法性,可以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不能成立翻供和无罪辩护的理由。

在采纳抗诉意见的同时,鉴于余少林精神发育迟滞,识别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弱于常人,湖北省高级法院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但由于其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特别严重,被依法限制减刑。

1.《一起命案从死刑到无罪最终判死缓的曲折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起命案从死刑到无罪最终判死缓的曲折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3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