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活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县,就读于广昌路小学、温州二中、温州中学。

1917年进入北京铁路管理学院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开始发表作品。

1920年,他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小说月刊》。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刊编辑、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编辑。

1927年,他住在英国和法国。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担任教授,并担任世界图书馆主编。2月,郑振铎、叶、、等人发起成立“上海作家协会”,积极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和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并为此被捕。5月,我避难,乘船去欧洲留学。在法国、英国等国的图书馆,阅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散文等书籍,研究希腊罗马文学,翻译《民俗学概论》、《民俗学概论》、《近百年古城墓发掘史》等专著,创作短篇小说集《家庭故事》中的大部分作品。

1931年秋,赴北平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2年,他的《中国文学插图史》出版。这本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视野开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4年发表《论中国文学》、《佝偻病》等随笔,小说集《消防队员的逮捕》,讴歌了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真正的革命斗争。

1935年春,郑振铎赴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系主任。

1937年加入文化救国会,与胡愈之等人一起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

郑振铎民主周刊。

1949年起,历任中华全国文联福利部长、中华全国文联研究部长、CPPCC文化教育负责人、中央文化部文物司司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49年2月,郑振铎绕过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第一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3年2月22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被任命为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个文学研究专业机构——中国文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他编辑出版了三卷《中国文学研究》,基本涵盖了建国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和课题,并反映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

1958年10月17日,当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死于一场空难,年仅60岁。

人物轶事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当时他在北京读书,在北京的福建留学生组织了抗日联合会,经常聚在一起。自然每次开会他都会到,到了就慷慨陈词。当时的全国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在战国时期以“四子”自居,其中三子来自福建。其中一个是黄世英,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父亲此时主管教育部。像她这样的小姐也参加过爱国活动,担任过学校学生自治协会会长,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很喜欢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觉得好像几天不见黄世英就静不下心来。有时候,他碰巧和学生运动有关系,就闯进了女师大的红楼。当时,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女师大当局被迫像监狱看守一样放松警卫制度。可惜,由于黄世英的犹豫和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期处于无奈的痛苦之中。

性格贡献

郑振铎在许多方面为中国的文化和学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前期“为人生”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有血有泪的文学”的口号,要求进步作家创作“有血有泪的红色作品”。从此,他一生坚持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主张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世纪20年代初,他倡导并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的综合比较研究,提出并开始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梳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尤其重视民间文学、小说和戏曲的收集和研究,并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1.《郑振铎 著名作家——郑振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振铎 著名作家——郑振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3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