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90年,似乎已经过去几个世纪了。那一年,北京的大街小巷回荡着“我们在亚洲,山高头高”;那一年,北京地铁只运营两条不繁忙的线路;那一年,北京的三环路还没有完全开通。那一年,徐卫平毅然放弃了人们眼中的“金饭碗”,投身商界,有意外的成败。
当时,徐卫平的全部家当只有2000元。徐卫平顺势在中关村成立了中南机电公司,当时并不出名。
5年后,当中南电气成为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备案客户超过70万、年纳税额在中关村公司排名第12位的企业时,人们开始注意到了商业“黑马”徐卫平。1996年初,带着第一次创业的成功和遗憾,徐卫平乘飞机去了英国伦敦。波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多佛海峡的石堤,哥特式建筑自豪地宣扬着英国的奇妙风情,水生植物在何康河柔软的波浪中迷人地在水下摇摆...眼前的美景似乎无法溶解成一个平胸块。
1997年,当徐卫平再次踏上中国这片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土地时,作为冯道国际集团亚太区总裁,他感到热血在胸膛里澎湃。深圳、广东、浦东、上海、亦庄、北京...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徐卫平的足迹遍布了改革领先的许多地方。
2003年6月19日,一个徐卫平期待已久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天,总面积约6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拥有独立产权和独户产权的建筑约400栋的北京总部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在徐卫平当时的设想中,假以时日,总部基地65公顷的土地将产生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科技、工贸总收入和50亿元至100亿元的税收。“我现在说一万句也没用,事实会证明一切。”当时接受某杂志采访时,徐卫平一口咬定。
2016年,北京总部基地技术、工贸年总收入近4000亿元,入驻企业500余家,其中年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约110家,上市公司约20家。北京总部基地也因为被称为北京南部的经济高地而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名片。徐卫平也被媒体誉为2012年。在做出“总部经济不与实体经济结合就没有出路”的判断后,徐卫平开始认真考虑总部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最佳方式。在谈到未来规划时,徐卫平并没有改变主意:“我的梦想是建设总部经济生态区,总部经济共同体,推动总部经济全球化。这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
本文来源于商业,经创业家族授权,略加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的独立观点。
1.《许为平 许为平,放弃金饭碗投身商海,办企业总收入近4000亿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许为平 许为平,放弃金饭碗投身商海,办企业总收入近4000亿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5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