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画廊业、古董商和艺术品经销商都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艺术品市场。香港因其在亚洲的区位优势、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免税的艺术品获取便利以及广泛的收藏家而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前沿。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滇雅艺术博览会等艺术博览会作为汇聚全球艺术品的重要平台,不仅对香港本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其新的发展模式也对内地艺术博览会产生影响。

基于香港国际化的市场、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专业的艺术管理模式和自身资源的优化,香港艺术博览会已经孵化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开放平台:一方面,它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服务,另一方面,它也是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桥梁。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消费正在从盲目向知识型转变。因此,从战略上来说,艺术博览会不再仅仅是艺术品参展商的聚会,而是希望与公众互动——增加对公共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公众的欣赏品味,这不仅服务于社会,而且培养艺术爱好者和未来的收藏家。基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迫切需要,早在几年前,香港艺术博览会就开始尝试借鉴博物馆在社会公共教育方面的实践,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全天候、全球性的艺术展览平台,具有更加严谨、科学的艺术管理、研究、展示设计和艺术教育模式。

事实上,与拍卖相比,艺术博览会更能体现基础市场的成熟、健康和活跃。然而,艺术博览会的“博物馆导向”实践实现了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观众、收藏家和艺术代理人之间更加开放和平等的良性交流和互动。或许可以说,这也是艺博会走向成熟的标志。

艺术博览会中“博物馆”概念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吸引成熟的艺术收藏机构不断加入我们。比如一些有百年收藏历史的欧洲画廊带着珍品参加展览,毕沙罗、莫奈、罗丹、雷诺阿、毕加索、达利等大师的作品成为展览的“常客”。他们与古董文物一起,提高了艺术博览会的展品水平,也为公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艺术空房间。二是策展人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推高了艺博会的学术水准。如今的艺术博览会,在展示艺术品的同时,总是会有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尤其是国外著名美术馆馆长、专家、艺术家、策展人等权威人士的讲座和研讨会,不仅为业界提供了一个掌握全球艺术界最新动态的窗口,也吸引了公众的参与,让普通人可以近距离了解国际艺术事件。

同时,艺术博览会的“博物馆化”实践也体现在学术标准的确立上。香港艺术博览会对画廊的准入资格进行了严格审查。其参赛资格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对方每年举办的重要展览、过去参加的艺术博览会等学术活动,以及其在收藏、展览研究、专辑出版等方面的投入。在展览模式方面,香港艺术博览会特别尝试引入博物馆式的展览模式,以大力推广艺术博览会的公众教育元素。香港艺术博览会正通过这些高标准、高质量的展览活动,努力成为亚洲最权威的艺术平台。

香港的一些艺术博览会也与香港的主要博物馆、大学和其他专业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甚至艺术博览会的部分收益将捐赠给大学艺术系,支持本地学生参加海外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的培训和实习活动,培养新时期香港的艺术家、学者、博物馆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促进本地博物馆和艺术博览会的多元化建设。

诚然,鉴于与博物馆机构的本质区别,目前艺术博览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改变和改进,但作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其影响不容忽视。可以预见,国际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将推动香港本土艺术的走向和艺术生态的重建。同时,在艺术博览会的未来发展中,将不断加强学术定位、对公众的审美引导、评价和监督体系的建立、专业团队的建设。

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快速发展为艺术的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公共空间空。作为一流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艺术博览会不仅是一个商业平台,更有义务营造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环境。为了当前艺术博览会的健康发展,香港艺术博览会的“博物馆”实践是一种路径选择。

1.《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艺博会的"博物馆化"实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8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