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李伟
范立新可能不熟悉一般观众,但对于纪录片迷来说,他绝对是mainland China的主要导演。
2006年,范立新执导的《火车回家》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世界上最高的纪录片奖埃文斯奖,这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的导演。2012年,范立新导演的电影《我就是我》获得两项提名:“人民选择奖”和“人民选择纪录片奖”。
8月11日,BBC自然记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将在内地上映,范立新作为联合导演参与了这部电影。采访中,他对自然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虽然刚刚起步,但这是最好的时代。”
希望传达东方价值观
记者:你曾经执导过人文纪录片。你参加一个自然纪录片的机会是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范立新:英国广播公司找到了我,他们认为我是一名在国际合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中国导演。前期策划是英国导演做的,我的介入是在制作中文版的过程中。我想做到的是与成龙老师和严歌苓老师合作,让这个国际性的故事更好的被中国观众接受,把我们东方的价值观,尤其是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传统理解注入到电影中。在过去,我们讲述了更多关于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中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自然电影。希望观众能从动物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看到我们的生活,看到人与人的关系,看到人与世界的关系。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很多,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也给了我们一个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停下来的机会,思考我们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生命的价值。
记者:中国文化在电影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范立新:实际上,有很多。最明显的是有蜉蝣的场景。晚上,数百万只蜉蝣同时在一条河上孵化。那幅画非常漂亮。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一日活,蜉蝣一世”。东方人对生命与时间的相对关系的理解,对自然统一的理解,在这样的场景中,通过成龙大哥的解说和配音,整个场景变成了一个极具东方魅力的瞬间。在英国混音的时候,音响工程师说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能感受到强烈的东方韵味,让现场更美。
观看自然图像可以减少焦虑
记者:BBC在2007年拍摄的《地球》是自然历史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在全球票房上赢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票房,仍然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自然纪录片之一。十年后,我们将拍摄《地球:神奇的一天》。有哪些创新?
范立新:“地球”是一个关于三种动物在一年内生活的故事。十年后,一部更有野心的电影出现了。我们的电影摄制组跨越了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影片中记录了38种动物。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过程中,所有动物最精彩、最浪漫、最惊心动魄、最温暖或最幽默的瞬间,被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与之前的很多自然电影大相径庭。不仅是爱情片,也是动作片和警匪片。每一种动物的行为都源于非常严谨的科学考察,每一种动物的选择和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都源于对这种动物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从中挑出这种动物最具代表性的行为,或者说是最可爱、最惊心动魄的行为。
记者:这部电影记录了两种来自中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和白头叶猴。你为什么选择他们?尤其是白头叶猴,可能没有大熊猫出名。而电影中的哪种动物是你个人最喜欢的?
范立新:首先,大熊猫是中国最著名的动物明星,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粉丝的动物明星。是中国的代表,所以毫无疑问会有大熊猫。事实上,近距离拍摄小熊猫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摄制组穿很重的熊猫服是不够的。只有把熊猫妈妈的屎涂在衣服上,才能糊弄熊猫宝宝。我们可以用先进的摄影设备近距离拍摄熊猫宝宝最可爱的一面。
白头叶猴和大熊猫一样珍贵,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近距离拍摄过白头叶猴的行为。它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和人类很像。这只猴子非常怕黑,所以在夜幕降临之前,无论如何,它都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休息。小猴子被母猴子抱着,母猴子在岩石间跳跃,爬上很高的洞穴。我们摄制组用了200多架无人机,因为猴子很害羞,无人机很吵,一经过就吓跑了。摄制组花了20天时间一直飞出来,但一帧都没拍,因为要适应无人机的噪音才能最终拍出猴子跳崖的最佳镜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
我最喜欢的是抹香鲸。第一次看到,真的很震惊。深海是我们未知的区域,有着强烈的神秘感。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比如抹香鲸妈妈的奶比奶酪还稠,不会溶于水,这让我很惊讶。当一家人吃完饭,小睡一会儿,哇,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太神奇了。我喜欢抹香鲸,是因为它的体型给人一种平和淡定的感觉,让人瞬间就平静下来。BBC和加州理工伯克利分校做了一项调查,证明人类在观看自然图像几分钟后,焦虑感会降低。这是科学调查。
成龙的配音很有灵感
记者:成龙大哥受邀配音中文版。有哪些有趣的花絮?
范立新:这不是简单的配音。老大哥的声音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鲜活的角色,展现了所有动物最迷人的一面。老大哥绝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除了模仿动物最明显的特征,这个配音更重要。影片中有幽默、搞笑、惊心动魄的瞬间,也有最具东方魅力的场景。我大哥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考,即兴发挥很多。我在录音棚里非常紧张。暂时无法改变这个词。其实我终于发现,我感悟到的东西,才是电影里最出彩的。
记者:那么,中文版不是英文版的简单翻译吗?
范立新:中文版的评论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过程。是为了让故事在文化上更好的被中国观众接受。希望中国观众通过解说能更好的分享动物的喜怒哀乐。比如很多幽默的部分,东西方的幽默感其实很不一样,只是动物的行为是固定的。我们需要通过评论来重现一个幽默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思考和碰撞,有些是苦苦思考了很久才找到最好的翻译,有些是在现场曝光的。比如企鹅走回家,跌跌撞撞。除了模仿企鹅笨拙的声音,成龙还在现场加了句:“没人看见。”这就表现了动物的心理,对于这样一部中英对照的电影来说,这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研究是自然电影的基础
记者:去年,导演陆川参加了迪士尼的自然电影《我们生在中国》,这部电影在mainland China获得了6000多万的票房,也创造了纪录片票房的新纪录。今年BBC和中国联合制作了这个《地球:神奇的一天》。你如何看待自然电影在中国的发展?
范立新:中国的自然电影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观众对多元化的内容有着强烈的需求。从《候鸟》《海洋》到《我们生在中国》,可以看到市场持续扩大。我相信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中国市场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很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是一部了解世界最神奇神秘的一面的优秀电影。
事实上,中国地大物博,我们野生动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几天前,在上海国际绿色电影周,我和中国最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Xi·志农一起参加了一个论坛。他拍摄野生动物已经30多年了,他说我们的野生动物图像非常缺乏,更不用说电影了。中国的自然电影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去年陆川导演的电影获得了这么好的口碑和票房,这次又和BBC合作这么多,可能是自然电影最好的时代了。
记者:你认为中国自然电影的发展是人才匮乏还是技术匮乏?
范立新:事实上,他们都缺乏。拍这样一部电影,科技、人才、电影产业、科研等要素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积累和发展。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自然电影的规模很小,相当于整个电影产业的九根牛一毛。自然电影的制作需要高度的专业性。我国没有专门的院校培养他们。法国和英国都有野生动物摄影专业,甚至还有专门培养自然摄影师的学校。这需要一个过程。当我们与世界顶级团队深入合作时,我们很快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市场和投资能跟上,我相信中国的自然电影很快就会发展起来。
记者:这次你和BBC合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没有兴趣继续拍自然电影?
范立新:实际上,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自然电影制作的流程和体系,以及它们的各个环节如何相互配合,创造出如此伟大的自然电影。这个系统需要学习。就算我们有人拍,也离不开好的科学研究,因为自然电影也需要故事,它的故事来源于你对动物最深刻、最科学的认识。包括投资,《地球:神奇的一天》比第一部高很多倍,那么中国现在会有资本介入这样的创作吗?在观众方面,中国其实有着如此忠实的自然电影观众,但在商业电影市场,仍然面临着电影编排的问题。接下来,我和Xi智农老师正在计划两个项目。他在拍雪豹,我可能会加入他。还有一个主题是藏羚羊迁徙,这是中国特有的,应该拍下来让全世界看到。
记者:其实在中国,不仅仅是自然电影,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会面临市场问题,在票房上很难与商业片竞争。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范立新:纪录片和商业片,就像鱼子酱和米饭一样,在票房上无法相提并论。它们有不同的含义、价值和目的。商业片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娱乐需求。纪录片也有娱乐性,但更有社会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稳步发展,“任刚岐伯”已经达到1亿元。关键是如何让观众进入电影院。其实只要他们进去看,很少有纪录片会被吐槽的。创作者需要更多地关注纪录片以及媒体和电影院。本报记者李李J203
1.《范立欣: 中国自然电影 刚刚起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范立欣: 中国自然电影 刚刚起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80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