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国国医日,又名“中国国医节”。起源于中国上海。1929年,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西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当时,此事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震动,众多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为此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争。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两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民心民声。最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
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近年来更是争议不断,甚至出现了“伪科学”的指责声音。抛开争论不谈,事实上,从五千多年前起,甚至更早,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幼儿阶段起,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就在探索保护身体健康的方法,中医就是古人所使用的方法。如同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理念一样,济世救民成为古时读书人的两大抱负。
翻开中医的历史,安徽人是个了不起的群体。从华佗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名医用他们的事迹和贡献,让安徽名中医的头衔更加响亮。那么安徽的名中医是怎样的?他们又有怎样的医道?他们为世人留下哪些受益的名籍?
羊欣:十三年的太守任期遍搜民间方剂
新安医学是地域医学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释。最早文献记载的,亦系广义新安医学范畴的新安医家,是距今已近1600年前在歙县任太守的儒医羊欣。东晋时期,新安的土著居民山越人就创造了许多治病验方。来这里任职的外籍官员搜集整理了这些民间方剂,比如羊欣就撰写《羊中散文》30卷,足见新安医学根基之厚。
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俱佳。广泛阅读经籍,尤其擅长隶书。羊欣十二岁时,当时王献之任吴兴太守,很赏识他。王献之曾在夏天来到乌程县官署,羊欣正穿着新绢裙午睡,王献之在他的裙子上写了几幅字就离去了。羊欣原本善于书法,由此书法就更有长进了。
羊欣最初出仕任辅国参军,军府解散后又回到家中。隆安年间,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仕进。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每回要羊欣写字,往往辞谢,不遵命。元显愤怒,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后军府舍人。这个职务本来由寒门担任。可是羊欣意态泰然自若,并不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人们议论时都称赞他。
羊欣曾拜访领军将军谢混,谢混先拂扫坐席更换服装,然后接见。当时谢混的族子谢灵运在座。他离开后,告诉族兄谢瞻说:“望蔡接见羊欣,就更换服装和坐席。”羊欣由此更知名了。
桓玄宰辅朝政,领平西将军,以羊欣为平西参军,又转为主簿,参预机要事宜。羊欣打算主动疏远桓玄,故意不时泄露机密。桓玄察觉羊欣的心思,愈发敬重他,任命他为漥台殿中郎,对他说:“国家政务由尚书主持,朝廷礼乐由殿中省制定。你以前身处机要之地,与目前职务相比,还是轻的。”羊欣就职几天后,称病辞职,隐居里巷,十余年没有出仕。
义熙年间,其弟羊徽得到刘裕的信任重用。刘裕对谘议参军郑鲜之说:“羊徽是一时杰出人才,舆论还认为他比不上兄长,未能结识羊欣,令人遗憾。”立即下书,以羊欣补右将军刘藩司马,又转为长史,又任中军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又出任新安太守,前后共十三年。
他平常喜好黄老之学,经常手抄黄老典籍,有病不吃药,饮符水而已。又擅长医术,撰《药方》十卷。如果不是探访省问近亲,他不随便去别人家。七十三岁时去世。
汪昂:弃儒学医笃志方书
汪昂是明末清初安徽休宁人。他自幼苦读经书,“经史百家,靡不殚究”,是县里的秀才。明朝末年,汪昂寄籍浙江丽水,期间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欲走仕途,但每每名落孙山。明朝灭亡后,随着汪昂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看清科举考场的腐败,开始厌恶科举制度,又由于明亡而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于是,在清朝顺治初年,毅然弃儒学医,笃志方书,并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从而著有大量医学科学普及书籍盛行于世,是清代著名医学科普及启蒙派的代表人物。
汪昂弃儒攻医,已经30多岁了,可谓大器晚成。他抛弃仕途,改而学艺,认为“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于是乎独专医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身居偏远山区,全靠自身勤奋,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汪昂不仅擅长临证,专心研究医学理论,而且十分重视医药的相互作用,其常曰“用药如用兵”。认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虽为完善、周明,然而过于浩繁,于是汪昂取其中适用者,汇编写成《本草备要》。《本草备要》1683年成书,后经清代初年三大名医之一太医院判吴谦审定,1694年在国内广为刊行,总数有70余种版本之多。1729年流传日本,植村藤治郎将《本草备要》刊印并在日本发行。之后,《本草备要》翻印次数达200余次之多,在当代临床类实用本草中影响最为深远。此书选药精当,重点药效突出,使用方法翔实,读之令人兴趣盎然,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立法处方的好医书。书中记载了汪昂个人的独特见解多达120余处。
汪昂一生诊务繁冗,然其著书立说至老不倦。他著书立足于基础,着眼于普及,并讲究实用,文字流畅,通俗易懂。除《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尚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痘科宝镜全书》、《本草易读》等书。
王琠:妙手巧治明太子
王琠是祁门历溪人,原为新安当地单方草药郎中,因其聪颖好学,笃志方书,常奔走于皖南徽州、池州和江西景德镇等地,凡所遇怪症奇疾,每有独到。
1550年,当朝太子得了一种怪病,腿痛而瘸并日渐加剧。太医院的御医们均诊治无效,个个束手无策,惶惶不可终日。就在皇宫上下焦急之时,有人向嘉靖皇帝禀报京城街巷所闻,举荐王琠。
时年53岁的王琠奉诏入宫,面对皇子病症,悉心切脉精心遣方,几天后皇子便康复痊愈。嘉靖皇帝大悦,于是亲自书写诏书,授王琠为太医院御医。自此,王琠为皇帝、内宫嫔妃和宰相、参议、尚书太史、大理寺、通政司、户部、锦衣卫等文武大臣诊疗疾病,并抢救治愈了大量危急疑难病症,因“之见如神,之胆如斗”而名誉京都。
王琠留下了其所治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医案87例,颇为珍贵,后被整理成《王意庵医案》,为明代善本医书。此外,他还著有《医学碎金》一书,但刊本没有见过。王琠还常与祁门名医李楼相互论医,并于1543年校正李楼所著的《怪症奇方》。
1567年前后,近70岁的王琠由京城告老还乡,受旨在牯牛降山脚下的故里建造了“五凤楼”的王氏宗祠祠堂。
孙一奎:提出“生命运动在于气”
孙一奎是休宁县人,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
在孙一奎行医的一带有户贫苦农民,其妻产后失养,患上“子宫下垂”病症。她坐不成、睡不适,痛苦异常。邻居们非常同情她。一天,大家为她请来一个所谓的女科医生。这医生简单地看了看,开口说:“你这病治起来并不难,不过,要吃一百帖‘补中益气汤’,每帖需人参三钱,服满二斤,病才会痊愈。”农民一听,面露难色,说:“我家日无隔宿之粮,夜无御寒之被,哪有钱吃人参啊?只好听天由命了。”病妇也淌下辛酸的眼泪。
名医孙一奎凑巧从这里路过,他十分同情这位妇女,径直到了病人家——那时请一位医生的出诊费高得吓人。孙一奎仔细地检查病人后,转身批评那位女科医生:“你怎么可以强人所难呢?病人明明穷得连锅都揭不开,哪有钱吃二斤人参?医生应该首先替病人着想。再说,这位妇女的病并不是气虚引起,你为何开出百帖人参处方,难道你认为处方昂贵就能显示出医生的本事么?”他越说越气愤,那人灰溜溜地走了。孙一奎对农民说:“我有一个单方,用不了多少钱,三五天后就能见效,不妨试试。”
病人久仰孙一奎的大名,见他主动上门治病,分文不取,乃破涕为笑,忙请孙一奎开处方。孙一奎让农民从地里割来二斤韭菜,煎取浓汁倒入盆中,再搞来一块二斤重的生石灰,投入盆中,待石灰溶解时发出的“咝咝”声刚过,便滤去灰渣,让病妇趁热坐到盆上,先熏后洗,并用韭菜揉搽患部。坚持三日,农妇的病便慢慢好起来。随后又留下半个月的阿胶让她每天坚持早晚服用一次。果然一个月后患者痊愈。
乡里人得知农妇恢复得这么快,都非常佩服孙一奎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并把治愈那位病妇的处方叫做“赛百帖人参汤”。
孙一奎曾为太医院御医。晚年著《赤水玄珠全集》三十卷等多部医书,全面论述人体生命观象,提出“生命运动在于气”的主题,阐发“固本培元”之说。
吴正伦:被太医官妒杀的布衣郎中
吴正伦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新安歙县人。由于早年吴正伦家境较为清贫,加之其幼年丧父,因而家里更是无力供其从师以读。但吴正伦天资聪敏好学,为了读书乃养鸡售蛋,换钱以购书。受“儒业必登第仕宦而后能济生利物,不必登第仕宦而能济生利物莫如医”思想影响,吴正伦思想上早早就有了“弃儒业不事,专精医”的念想。有时为了购得一卷经典医书,甚至典衣以补不足。就这样,日积月累,吴正伦十五岁时便已博览群书,并坚定了岐黄学的志向。
不久,青年吴正伦告别母亲,慕名前往浙江德清县名医陆声野正式拜师学技。几年后,吴正伦很快医技大进,且医名渐嗓。但其求学欲望不减,返家后不久,又不辞劳苦,东入齐、北入燕而游学名师,负笈请教。在山东期间,还专门撰写了《养生类要》二卷。此书一经刊行,畅销齐鲁一时。
嘉靖隆庆间,吴正伦已步入壮年,医术如日中天,携时年15岁次子寓居北京行医。吴正伦医理精深,医技精湛,为很多王公贵卿治愈了重症,声名享誉京师,穿过紫禁城高墙,连穆宗皇帝也闻其名。1568年,皇贵妃患病,太医院久治不效,穆宗帝宣召吴正伦入宫诊之。
虽说布衣郎中应召或揭榜入宫为皇族诊治疾病前朝早已有之,但皇贵妃患体在太医院都治不好的情况下宣召一介布衣郎中进宫,还是大伤了太医们的脸面。而且布衣郎中入宫,也是风险极大,治不好轻则杖打,重则以欺君之罪杀头。太医们原本想看吴正伦笑话,不想正伦诊脉遣方,应手而效,一药治愈了贵妃的病。穆宗帝自然十分高兴,嘉奖之余赏赐甚丰。这一下更是遭到了几个太医官妒恨,于是偷偷在招待宴席酒中下了毒。太医官们纷纷向吴正伦敬酒,正伦心悦与太医官相对尽欢,边饮边叙。宴罢回到家中,时至午夜酒毒攻心,吴正伦忽然大笑数声而卒,时年四十岁。
吴正伦业医二十余年,正值英年医术中天之时,却遭太医官妒杀。其除著有《脉症冶方》四卷,另有《养生类要》、《活人心鉴》、《虚车录》等医著存世。其次子吴行简、孙吴昆、曾孙吴冲孺、玄孙吴楚等承其学,且均为新安一代名医。
张扩:名医世家的奠基人
医史学家们更多地认为,新安本土的医学成家者、北宋嘉祐至祟宁年间新安歙县人张扩,为新安医学的先驱者,开创了新安医学史之先河。
新安张氏是在唐僖宗广明庚子为避战乱由北方辗转迁徙新安的士族人家,其一世祖为张彻。张彻公立业置地,开枝散叶,子孙延绵,并相继迁徙婺源、休宁、黟县、歙县等地。张彻的五世孙延嘏公的三世彦和公之子汝舟公于宋天圣六年娶歙县满田村的胡氏为妻,从此在满田繁衍生息,为歙南“满田张”之始祖。张扩正是汝舟公之后。
张扩是中原士族之后,为新安“张氏医学世家”的奠基人。他少年时就爱上了医学并立志研习岐黄。北宋元佑年间,拜时被誉为“北宋医王”的庞安时为师。学成之后,张扩听说西蜀的王朴擅长太素脉学,便跟随王朴潜心学习脉学数年,得王朴太素脉学要领,尽录其诀。之后,张扩来到了南京及安徽当涂一带,悬壶济世,府衙的官员及四方的百姓都请他诊治疾病,被人们称作“神医”。
张扩亦儒亦医,假承务郎的官职品级,又使其不得不游走于公卿之间,终为权贵所害。1106年,张扩被贬职流放永州。由于受冤被谪,心中郁愤,加之途中劳累,当行到洪州时不幸逝去,英年49岁。张扩著有《医流论》、《伤寒切要》等医著,但由于年代久远均已散失,未见到传本。
张扩将医术传于次子师孟及弟弟张挥,张挥又传子彦仁,彦仁再传子张杲,张氏家族几代业医,均师出张扩,且医名亦著,前后延绵一百多年。其侄孙张杲所著的《医说》十卷,博采古代医史传记和医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类著作。其祖孙相承的张氏医学世家被誉为新安医学的先驱者,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
徐春圃:创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徐春圃, 1520年生于祁门县城,少年时代便拜当地名医汪宦为师,精通内、妇、儿科,在明嘉靖年间悬壶于故里及江浙一带,后迁寓北京行医。日日求医者接踵于门,即使皇宫贵族前来就诊,也不能即到即治。
徐春圃于1563年被招入太医院。1556年,徐春圃经过长期研索,广征博采,采上自轩岐《灵素》,下及汉、唐、宋、明、元的二百余家医籍文献近400部,著辑成《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全书列叙历代名医、脉候、经穴、针灸、外科等共165门,既引古代圣贤之说,又有本人理论之阐发,是一部大型综合医学全书,为我国现今存世“十大医学全书”之一。
1568年,其倡导并组织在京的苏、浙、皖、湖、闽等地的京城太医和名医46人,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比著名的意大利伽利略创立的山猫学会早将近80年。
他主持制定了团体的规章共22条,提倡为医者应以“仁”为本,为人诊病要有诚意、恒德、忘利、恤贫。在学术上穷探《内经》和金元四大家之奥,明白医理,认真审证、辨脉,善于识药用药,不可泥守于古方,并且要兼通针灸。医会成为新安医学乃至中华医学史上首创群众性医学团体组织之最。
陆彦功:子承父业研探伤寒病理
徽州歙县陆氏家族门庭显赫,其先祖陆梦发与南宋大臣、文学家文天祥同为宋理宗宝佑四年进士,官至大府丞。
陆家后以医鸣徽歙,陆彦功父亲陆晓山,儿子陆厚载,外甥张政鸿、吴以顺等皆为医。陆家医术传至陆彦功时,得以发扬光大而医名更著。
陆彦功同邑唐高仁在《伤寒论类证便览》一书中序言:“人之有疾而造焉者,络绎不绝,其门如市。”足以证明,上门求医的人是如何之多了。而且,陆彦功医技确已达到较高水平,且其以治病救人为务,而不乘人之危以贪利,使其医名益显,传至京城,被皇上传召进入太医院。后来因母亲去世又回到了歙县。服丧期满后,陆彦功再度北上,到京城从医。后来再被召入太医院,便因为年龄大了,他就没有再去赴任了。
陆彦功于晚年编撰《伤寒论类证便览》十一卷。该书原本由其父陆晓山据黄仲理《伤寒类证》初编成册,后因故未出。陆彦功自幼研读父亲手稿,成名后,仍然在空暇时分拿出来阅读。并参照别人的医籍,对父亲遗稿中缺疑之处,附会众说,增补经验药方。之后由其子陆厚载,甥张政鸿、吴以顺等人协助校对,稿凡三易才面世。
1.《安徽为什么出大官 安徽名中医和他们的名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安徽为什么出大官 安徽名中医和他们的名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1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