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要注意重难点的掌握: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更多有关2014中考历史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欢迎收藏本站!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内容: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汉化措施。
③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治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①北魏的崛起: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尖锐,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2.意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基础。
难点突破: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超群的胆略和卓识。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 同时,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拔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未从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根本错误的。我们不能以“文”“武”或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来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我们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难点突破: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难点突破:孝文帝改革中的启示。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难点突破:认识民族融合的实质、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农业化、封建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作用: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拓展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同: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因为汉族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处于领先地位。
随堂巩固:
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民“殷富”采取了哪些措施。
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答案:
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
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意;等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3.阅读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
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回答:
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
均田制;“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
“断北语,从正音”。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
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4中考各科目复习资料汇总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14初中历史主干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14初中历史主干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4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