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盛大的活动胜利闭幕,一片春意盎然,令人高兴。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回顾了过去一年,谈到了“减轻双重负担”、“双一流”、“培养技艺人才”。“教育好声音”接连传来,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中小学生的负担减少了,身心更加舒适。大学学生勤奋学习,负责,取得了成果。老师们为“大老师”而争吵,培养栋梁之材。迎面而来的是“一年的计划在春天”的期待和自信,是更加滋润、更加快乐、更加堂堂正正的精神!
今年春天开的花要在上一个播种季节深深扎根。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审查,思考了教育方向,进行了一次周密的部署,恳切地拜托——
在全国两会会场,听到教育界委员的意见后,担心“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清华大学校园与师生亲切座谈,为高校建设人才培养绘制蓝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鼓励青年们“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责任”。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组代表的回信中,嘱咐教师们成为“学生成长的先导者”。在重要指示中,为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减轻双重负担”、“双一流”建设等指明了方向。
政策措施,请立即跟上。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奋发向上,虔诚地做。中国教育抓住了新的机遇,迈出了新的一步。从“是”到“是”,从“补充板”到“强质量”,“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注、大政方针的教育印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亲和力构成了2021教育事业的年度记忆。
为了将这段温暖的记忆转变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本报报道组聚集在一个校园、一户家庭,拜访了数十名师生、家长,收集了他们的故事和心灵,共同复习了共和国教育史2021年3354
这炙热的篇章,这闪亮的年轮!
全篇
政策发力:用优质教育服务“国家的大人物”
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党教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把德寿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学科体系、教育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主婚。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2021年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合会。当历史教育集团总书记王焕委员在习近平总书记期待的目光中表达了对“校外教育机构混乱”等问题的担忧时,没想到影响千家万户的基础教育大变革很快就会像春雷一样响彻大地。
一个多月以后,教育部加强了义务教育学校的运营管理,发布了通知。7月,中国办事处发行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业务正式启动。
政策措施,紧急管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督部”成立的19个部门组成了专门协调“双减”工作的机制。密集的支持文档超过30个。依法查处大量隐性突变训练行为。
贯彻各地,赶上——
北京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理”、各种教育机构施压比例60%;上海建立了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对培训行为进行精确指导。成都致力于提高校内托管质量,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王欢的职场生活也在迅速围绕“双降”展开。她高兴地看到“双减”政策家学校认可、欢迎学生、实施力度超过了期待。
原因是什么?因为“双降”植根于“理想教育”!
“教育是成长,注重给学生“性”的力量,尊重学生“章”的过程。这就是"双减"的根本取向。"王欢的想法。
仅仅6个多月,“双减”效果得到了证明。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线下校外教育机构的减少率为92%。学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85%的家长对学校放学后的服务表示满意,90%以上的学生表示学业负担减少了。
负担减轻,素质提高。用德智体美,“五六同步”是生动的教育实践,它对健康、美丽、创造的体验浸透了孩子们的心。
在“双减少”的背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努力没有停止。
2021年秋季学期,北京景山学校正教师朱军作为第一位轮岗教师进入了前门外国语学校。从此,教育、学徒、新课程开发、忙碌,还写了10多万字的《轮转日记》。
推进教育系统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是北京缩小地区、城乡、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
浙江、江苏、宁夏.各地纷纷行动。优质的师资流动带来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知识,拓展平台和资源,打开孩子们的成长空间和心灵之门。
2021年,持续9年的全国现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监督评价认可工作圆满结束。从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机会平等”要求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不断超越的路径清晰可见。
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高等教育全力攀登高峰。
“双一流”建设启动新的“施工图”——
2021年3月,“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出台同年晚些时候,《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2022年初,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专业名单正式公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效果明显。目前新一轮的建设需要在全世界寻找坐标系,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更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循此思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时代考题。
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永坦班、善义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多个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陆续设立,目的高度一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攻坚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谈起学习感受,学生们颇为兴奋: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更高峰”。
“以往为提高一分两分成绩,浪费了太多精力。现在,我们更注重打牢基础,也有更多时间自主探索,终于能安心做感兴趣的事了!”小卫星班学生刘再华说。
既要做强长板筑“高地”,也要补足短板填“洼地”。
2021年3月的那个下午,在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记忆里时常重现。
“近几年,中西部高等教育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东部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且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总书记的话语,让他心中顿时敞亮。
6个月后,《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正式印发;12月,教育部宣布将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
甘霖如期而至!严纯华激动且振奋。他表示,机遇当前,西部高校要练好内功、积极作为。
“让我们信心满满的是,在‘昆仑计划’‘对口支援计划’等国家导向性政策保障下,西部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新疆大学副校长王占仁期待着:西部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培养并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
2021年的春光,也催生了职业教育的灼灼繁花、累累硕果。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绝不低人一等!这样的理念,正在向制造强国、技能强国挺进的长路上生根。然而,疑虑依然存在。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打通职教发展“断头路”,成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前夕作出重要指示。其后,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真招实策频频推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展快车道,豁然开启了!
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蔚然兴起,很多职业院校纷纷提供场所、开设课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环境和政策不断优化,呈现政府重视、学校主动、企业积极的校企合作新生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职教高考新气象。
沈骏杰怎么也没想到,会和初中同学考上了同一所大学。
中考模拟考时,沈骏杰只考了240分,进入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学会计,而那位同学考上了当地一所优质高中。三年后,两人都考进了本科院校宁波财经学院。
在中职学生中,这样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2021年,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个专项文件出台。从2022年起,山东、河南两省数万名中职生有望通过职教高考就读本科。按照考试招生办法,职业技能测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50%。
变化远不止于此。
这一年,我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至此,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
这一年,艺体考试招生迎来重大改革:扩大省考国考范围,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保证招考公平公正。
这一年,“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新一轮本科审核评估坚决“破五唯”,积极探索评估分类。
这一年,新中国首部《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开始实施,从四方面对教育督导问责作出制度设计。
这一年,我国首部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使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
种种变化交织辉映,给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吕立杰带来“深层、有力、立体化”的感受。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中国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很大,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基本实现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开局起步的第一年至关重要。”吕立杰言语振奋,“事实证明,这一步,我们走对了、走稳了、走出效果了!”
●记者手记: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021年4月,面对清华大学师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殷切。
此时的中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样的时代呼声,要求我们必须办好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国家有所呼,教育有所应。这一年,多项重大教育政策先后实施,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了有效破解。
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发展需求。这一年,教育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增强育人担当,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年,教育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
群众急难愁盼,是教育必须“破”的题。这一年,“好学区”不再是束缚优质教育资源的“铜墙铁壁”;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直指部分“公参民”学校掐尖招生、畸形“择校热”;幼儿园将更普惠便利,县中学“塌方”有望得到遏制……
不管是推动“双减”,还是高考改革,今天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要发现“分数背后的人”,都是为了真正实现期盼已久的素质教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活力和特性,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才干的人,不论从事何种行业、不管平凡抑或卓越,都是党、国家和时代所需要的人!
中篇
教师心声:我们立德树人,争做大先生
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雨水”刚过,冰消雪融。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快步走进办公室。看文献、想问题、批论文……从2003年被导师丑纪范院士一封长达6页的信“喊话回国”起,他一刻也不敢懈怠,总是每天清晨5点起床,日程表挤得满满当当。
“要时时刻刻想着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进步慢了都会觉得是退步”,他说。
薪火相传。如今,身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领头人的他,期待也能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朝气的年轻人。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2021年,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爱深责切。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文件出台到教师法修订,从评选“最美教师”到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师的成长与待遇,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扬。
“初到学校,我就入选了学校卓越人才计划,享受特聘教授岗位待遇。这让我有更多时间精力投身教学科研。”杭州师范大学教师隋新兵说,没有了后顾之忧,自己的2021年就是一个主题:“撸起袖子加油干!”
当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号角频吹,教师该如何担当作为?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谆谆嘱托,在全国1840多万名教师心中刻下一个共同的追求——争做大先生、成为大先生!
新时代的大先生,胸怀国家民族的大格局,为莘莘学子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隋森芳,已经光荣在党55年。在他看来,成为大先生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我国生命科学发展多作贡献,培养出更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他言辞恳切。
开展公益活动200余场,提供近视防控与眼保健服务10万余人次,带动本专业80%的学生参与……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过去一年,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院长王海英忙碌且充实:“怎么才能让学生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让他们到群众中去,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服务。而教师必须和他们在一起。”
2021年,恰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周年。“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指示,激励着这支队伍砥砺前行。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2021年最美高校辅导员”项淑芳最爱对学生讲“马兰”——那是绽放在戈壁深处的热烈生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理想信念。在她的引领下,90多名学生携笔从戎,586名学生投身国防军工、西部边疆等祖国最需要的领域和地方。
“伏案备课400分钟,只为课上45分钟”的天津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王雪超,“选课需要秒杀”的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师杜艳华……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理想信念为旗帜,擎旗领青年、铸魂育新人。
“理想信念是大先生的灵魂。新时代,我们怎样成为大先生?首要一点:心中常燃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命之火!”“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感慨。
新时代的大先生,秉持爱生如子的大情怀,用爱与尊重塑造学生心灵,涤荡后人灵魂。
秋风起时,给全校468名学生每人一杯“秋天的奶茶”,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表达爱的方式。党的百年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为她颁授“七一勋章”,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最高荣誉。那贴满止痛膏药的双手,那目光坚毅却时常为学生满含热泪的双眼,给人留下了难忘印象。
10年,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的家访路,是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的“爱之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李龙梅办公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她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给视障孩子送去光明和温暖。2021年,她与其他9名教师一起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1年,还有两位人民教师的名字,与“时代楷模”称号紧紧相连。
百米冲刺,纵身一跃,用生命托举落水儿童——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王红旭把生命的“最后一课”留在了滔滔江水中。
为什么如此义无反顾?
“作为教师,没办法在听到孩子呼救、看到孩子挣扎时无动于衷。”熟人说,这一跳,是王红旭爱生如子的本能。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是学生们的“云朵妈妈”。在清晨的校园,你能看到她帮孩子们系好红领巾、抚平衣领;在毕业纪念册上,你能读到她对学生“爱的寄语”;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满是孩子们上课时专注的目光、吃饭后沾着饭粒的小笑脸……
仁爱之师成就大爱。他们言传身教,赋予学生改变命运的力量,更在他们心中埋下幸福的种子。
新时代的大先生,谨守学高身正的大追求,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不断向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发起挑战。
刚刚过去的寒假,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一直弥漫着咖啡香。这里曾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的一站。如今,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实验室成员们每周工作不停歇,甚至春节不回家、不舍得休假。
“大先生不仅要心怀‘国之大者’,还要有精湛本领,真正把教育规律贯穿到每堂课中去,灌注到每个学生生命里。”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说。
“我希望团队青年主动研究‘图诺问题’——图灵奖和诺贝尔奖级别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说。
2021年,“自我增压”成为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年度主题词。山东潍坊坊子区实验小学校长刘剑锋兴奋地告诉记者,新的教育使命催生了改革创新的“金点子”,老师们开始主动探索、积极求变。“追问碰撞、头脑风暴、小组讨论,争得面红耳赤、辩得烧脑入心……”每周的通气交流会很快活跃起来,粗放的“撒味精”式交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壮骨”式的精准培训。
2021年,在线技术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一跃成为“UP”主。从九旬高龄的物理学家张礼到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再到当代文学教授洪子诚,每一次“大先生”们亮相直播都会引发点赞如潮。
榜样在前,年轻教师也纷纷矢志创新,提升本领。
蔡丹君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热衷于普及古典文学,“有些同学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但在网络上,他们会在我的视频下催更,会在私信里大胆提问。知道他们心里有哪些困惑,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一流的教师创造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教师要做教育理想的追求者、终身学习的先行者、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优秀人才的培养者,深度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方能回归本位,做一个出色的大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如是说。
●记者手记: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教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广大教师倍感振奋、勇毅前行。
倾听缤纷美好的师者故事,我们一次次感动着,也更加坚信——好老师,是有着相同气质、相同磁场的一群人。
他们忙碌。“5+2”“白+黑”,有事随叫随到,他们是“浸”在学生中的“贴心人”;“讲台—食堂—家”三点一线,全年无休,他们是前行途中的“引路人”。
他们可爱。哪怕有着几十岁的年龄差,也会和学生一起追电视剧《功勋》、一起为澎湃激荡的大时代落泪;哪怕家中事务繁杂,也会在开学前为全班手写贺卡,再和巧克力一起封好,为孩子们送上甜蜜的惊喜。
他们坚定。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只因热爱教育事业,坚守育人初心。
正是千百万这样的好老师,撑开了青年成长的晴空,托起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征程漫漫,无有穷期。今天,面对“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时代呼声,我们的教师队伍仍有不足之处——一些基层学校,尤其是山区、边区村小和教学点面临人员老化、新人流失、补充不易等难题;仍有一些不必要的考核、检查、验收占据大量精力、束缚教师手脚;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不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尚不匹配……
让我们在为好老师点赞的同时,进一步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加强建设,让更多的大先生竞相涌现,让真正的“好老师”遍布校园!
下篇
学生足迹:我们笃行不怠,奋斗写青春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2021年,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来自中国宁波镇海中学的虞皓翔担任国家队队长,为祖国赢得金牌。
这位“但求以所学报国”的中学生,既能埋头钻研,也心系书斋之外——台风过后,他主动请缨、奋战通宵,帮学校机房恢复了重要数据;疫情期间,他为乡镇派出所编写户籍管理整合系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虞皓翔只是中国近3亿在校学生的一个缩影;在万千个虞皓翔身上,我们看到了青春最美的底色——勤学、爱国、奉献。
书山有路,勤学为径。悠悠古训,仍然经得起时代检验!
在2021年“最美大学生”发布仪式上,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2019级专科生梁荣浩榜上有名。
他伸出双手,指甲已严重变形,那是长时间裸手操作造成的。为了提高专业技能,他常年辛勤练习,反复敲、挫、锯、焊,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
一次次从零开始、从不言弃,因为他懂得——“人生如赛场,场外的付出决定了你能到达的高度”。
钻研已知,更探求未知。
一次实验中,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硕士生周锦宇发现,具有高对称性晶体结构的稀土材料居然发光了。理论上看,这绝不可能!
怎么办?历经数月反复研究论证,周锦宇终于弄清了其中机理,接连在SCI一区期刊发表4篇论文,学术新星冉冉升起。
创新的火花一经点燃,便势可燎原。
人工智能和甲骨文,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词,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白钰卓手中“跨界对接”。由此,她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兴趣一发不可收,孜孜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
致力于跨界研究的,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化学班学生李丹薇。“很庆幸入选强基班!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老师、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提前进入课题组。”她选择了一个关于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组,收获颇丰。
这一年,很多学子像梁荣浩一样踔厉奋发——沐浴在职业教育的春光中,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矢志追寻;
这一年,很多学子像周锦宇一样敢于突破——伴随科教融合的深化,于问题中寻求创新,于实践中成就自我;
这一年,很多学子像白钰卓一样“跨界”“破圈”——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交融互通中,让思维变革、灵感顿现;
这一年,很多学子像李丹薇一样不懈探索——受益于强基计划、本硕博贯通、书院培养模式,在“通”与“专”的有机结合中开拓前路……
他们用火热青春,写下风雨兼程;用勤勉求索,成就乘风扬帆。
施展身手,爱国为要。青春热血,始终为国为民而澎湃!
“穿戴钢盔和战斗携行具不少于8小时;上下午实弹射击结束后及午休期间,进行5斤重吊砖块负重据枪训练……”
这是一份新入伍大学生的训练清单。为了备战“国际军事比赛-2019”,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刘宸每日都坚持完成训练。2021年,返校复学后的他担任学校武装部教导队教员。“每当看到自己皲裂的皮肤、变形的手指,都会想到当年的考验。”他说,这才是青春应有的样子!
和刘宸一样,每年,一群群青年学生携笔从戎,在军营书写最美青春。
“走,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1年下半年,20个不同年代热血青年或青年群体的事迹接连登上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奋斗青春,无悔抉择”,是他们不负韶华的誓言;“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是他们饱含热爱的行动!
他们身上,有“选定了就一直爱”的自我砥砺,更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薪火传承——自2000年至今,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中已有202人从河北奔赴西部,绝大部分扎根边疆教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1届毕业生中,有238人到西部基层就业……
在他们眼前,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他们心里,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更多青春的心灵被打动。一封封大学生来信“飞”到光明日报版面上,深情抒发内心感受。
“我不禁陷入沉思:钟鼓馔玉是我追求的目标吗?什么才是我向往的人生?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把奋斗的火种播撒到祖国的每个角落,化荒芜为繁盛,变贫瘠为富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生李梦辰提笔倾吐心声。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大山里的蒲公英”支教实践团……来信中,一个个大学生群体的名字熠熠生辉。
2021年,来自2300多所高校的18万余名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报名西部计划,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辽阔边疆。
锄头、铲子、密封袋……这是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生叶辰做科研的“标配”。在导师朱有勇院士带领下,他习惯了“漫山遍野找林子,蹲在半坡看土质,坐在老乡炕头上讲技术”。不断积累中,研究成果得到转化推广。“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让老百姓富了口袋,也让叶辰干事创业更有劲儿。
在基层一线、偏远村落,无数像叶辰一样的青年践行誓言,让乡村振兴的图景徐徐铺展。
青春价值,奉献为大。只有融小我入大我,才能闪耀夺目的光辉!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位大姐姐——志愿者汤奇。河南水灾发生后,她从江苏出发驰援河南新乡,拄着拐杖帮扶受灾群众、配合队友运送物资,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直播镜头前,河南南阳实验中学思政课教师姜梦启发学生,“她努力发出光和热,我们又该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
这一幕,是河南省2021年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的一个片段。这年夏秋,防汛救灾成为很多省市面临的“大考”。救灾一线,青春旗帜处处飘舞,彰显着临危不惧的冷静沉着、义无反顾的青春担当。
23岁的袁帽,是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四川泸县“9·16”地震发生后,她火速投入救灾,搬运物资、熬夜值守,常常到凌晨三四点钟才休息。“能为老乡尽一份力,再苦再累都值!”
2021年,“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启动。作为国家速滑馆志愿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邢源鑫全心投入。“虽然看不到赛场盛况,但能尽一份力,也是宝贵体验。”她感慨。
北京冬奥会的1.8万多名志愿者中,在校大学生是主要力量。他们如同奔腾的浪花,为盛会添续动力。
2021年11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发现外地新冠肺炎疫情关联病例;晚上8点,一份“物资互助需求表”便在朋友圈、微信群广泛转发。
做表格的是两位大一学生,他们想以此让物资短缺的人得到及时援助。表格虽小,但温情流动,直抵人心的力量迅速凝聚……
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总有这样的“他们”挺身而出,心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担当!
青年们已经亭亭如盖,少年们正在萌芽抽枝。
“双减”之后,中小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学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学,在明朗天空下策马扬鞭、尽情驰骋——热衷体育,苦练单板滑雪;广泛涉猎,痴迷读书;做科学实验,研究智能机器人……
“做题家”少了,“科学迷”多了;“小眼镜”“小胖墩”少了,小健将、“小骏马”多了。
80%、79.5%的四、八年级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中等及以上,86%的四年级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高或较高,近二成八年级学生期望长大后投身科研……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背后,是一张张勤奋好学的面庞。
“Z世代”的他们思维独立、敢于质疑——2021秋季学期,沈阳市126中学7年级学生崔宸溪致信出版社,指出英语课本上的蜜蜂配图配成了食蚜蝇。出版社编辑为他点赞,“我们确实弄错了,将上报相关部门准备修改”。
“Z世代”的他们醉心科研、善于观察——2021年7月,广州初中生、化石爱好者倪子杰在广东怀集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恐龙研究团队证实,这是该地区首次发现此类恐龙,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Z世代”的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2021中国诗词大会上,少年组选手表现出众。孟维隆、王恒屹两位“10后”小选手以“月”为关键字,飞花令对决惊艳全场……
情趣高雅,精神健朗,书卷气质,家国情怀。学校教育正与家庭教育相得益彰,构筑起一个以育人为中心的“新生态圈”。
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大才,时代新人在成长……
●记者手记: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向上、最生意盎然的力量。
2021年,一位18岁青年的真挚话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响彻大江南北,令国人为之动容。这是青春的誓言,更是舍身的行动!清澈的爱,流淌在校园、课堂、基层、边疆,涌动在祖国需要的无数角落。
2021年毕业季,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就业环境愈加复杂,青年们的去向更为人们所关注。然而,我们看到——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无论是坦途还是挫折,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用青春的豪迈、用无畏的勇气,丈量并凿刻着未知的生活!
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他们青春阳光,中国就朝气蓬勃;他们锐不可当,中国就一往无前;他们不惧挑战,中国就自信坚强。
有今日阳光向上的少年,才有明日积极有为的青年。
2021年,“双减”之后的孩子们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有时间仰望星空,有时间走进自然,有时间奇思妙想,有时间释放个性,开始更加健朗、快乐而全面地成长。
身心俱疲的教育不是大家所期待的。今天,依然有一连串问号等待拉直: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何时普及?优秀教师能否常驻课堂?“多元评价”怎样在中高考落实,让“唯分数”的羁绊彻底解除?
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教育的育人模式正在重构、良好生态正在重建,从容、温暖、有趣的教育正在生长,这就是希望。
儿童有儿童的样子,青年有青年的样子。他们眼里有光芒,脚下有方向,心中有力量,我们的社会、国家和民族,就更加春山可望,更加未来可期!
结尾的话
千般讲述,一种情怀。当一个大党、一个大国把教育视作根本大计、委青年以复兴重任,其内心深蕴的,便是对“人”的尊重、对“才”的渴求、对发展的热望与坚定。
这是师生们的共识,也是“再出发”的动力。
2021年,注重“启智润心”的温情一年。对少年儿童,以“双减”为其卸除过重负担、释放活泼天性,把快乐还给孩子,让成长温暖明亮;对青年学子,将更多的人生道路在面前铺开,或科研登峰,或技能成才,“独木桥”变成“立交桥”,每一条路径都洒满阳光!
2021年,着力“培根铸魂”的奋发之年。百年党史蕴含的家国深情、磅礴斗志、勇毅胆气、无畏担当,由先辈身上传递到这一代青年心中;脱贫攻坚的世界奇迹、全面小康的圆梦喜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无不化作最生动、最具体、最震撼心灵的成长教材!
回望这样的一年,放眼全新的一年,我们对“好的教育”满怀深情,对“更好的教育”充满期待。
挥动奋进之笔,书写凌云之志。盼教师们以春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缤纷花朵,绘就灿烂春天;盼学子们以精神的昂扬、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成就美好人生,奉献国家人民。
让每个人生都出彩,让所有青春都闪亮,让教育更能满足人民所需所盼、更能为国家前行助力续航!
这,是2021年教育改革的时代印记;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万千可能……
(作者:本报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王斯敏、陈鹏、晋浩天、张胜、邓晖、杨飒、刘博超、靳晓燕、李晓、周世祥、苏雁、张士英)
1.《【杨浦区小学毕业作文结尾】2021年,教育前进的鼓声如此猛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杨浦区小学毕业作文结尾】2021年,教育前进的鼓声如此猛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4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