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岳阳楼记》范仲严
一、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职业生涯6年(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内忧外患的时代,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的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了改革,此后称之为“职业生涯新政”。但是改革违反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以太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职业生涯新政”失败后,范仲严在宰相吕夷简身上犯了罪,所以范仲严贬低了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不是写在岳阳楼上的,而是写在邓州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
二、生字
浩浩荡汤(SHNG SHNG)音(yn)非(f)非(f) I f,I) (qi)倾斜(j)破坏
海岸当归(zh)丁兰
三、重要意义
1.日历4年:公元1044年。职业生涯,宋仁宗赵镇的年号。结束“十六年”意味着六年的职业生涯(1046年)。
2.诽谤:封建王朝管理的降职或援助。
3.明年:到第二年是日历5年(1045年)。
4.正统人:政事顺利,百姓和睦。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5.丞相:丞相,好景色。
6.浩浩荡荡:波涛汹涌的样子。
7.没完没了:广阔无边。横向和光源。悬崖边,边。
8.早晚阴:早晚(一天)阴听和变化很大。光,阳光。
9.大观:宏伟的景象。看,景象。
10.南极小祥:南至小水、响水。小水是响水的支流,响水流入洞庭湖。极度,竭尽全力。
11.移居者:指移居的人,被降职的人。
12.沙俄人:诗人。战国时期屈原以《离骚》称诗人为沙俄人。
13.梅雨:连绵的雨。
14.野鸡:雨(或雪)密密麻麻的样子。
15.开:关,这里天气晴朗。(不开月亮)
16.清空:冲向天空。
17.日星曜:太阳和星星隐藏着光。
18.山岳潜刑:山掩盖了形体。
19.桅杆倒了,桨断了。
20.黄昏明暗:傍晚的天空很暗。薄而近。
21.害怕离开国家,离开家乡说坏话,害怕批评,害怕离开国家,想念家乡。(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走,走。诽谤别人,说别人的坏话。
22.风景:太阳。
23.波澜壮阔:湖水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吓得,这里有“起来”、“动”的意思。
24.紧急之家:有时飞,有时停。设定,鸟停在树上了。
金琳:美丽的鱼。
26.海岸政兰:海岸和小大陆的花草。是一种香草。
27.哭泣:描述草木茂盛。
长长的烟是空的:大烟完全消失了。一个,所有人。
29.富光药金:波动的光闪着金光。是描绘月光照耀下的波浪。
30.郑荣沈壁:安静的月亮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狱。这是无风时水中的月光。墙壁,圆形的玉。
31.何剧:哪里是无穷无尽的。
32.宠爱和耻辱:光荣和屈辱都忘了。宠爱,光荣。凯,一起。
33.酒林风:拿着酒在风面前,风吹着酒喝。拿着,抓住,执行。
34.追求:探索。
35.死者: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职员:法院。寺庙,宗庙。党,全党。
四、核心功能词
1.丈夫:感叹词,相当于“啊啊”。
2.例:相当于语气、疑问和“啊”。(那么什么时候快乐)
3.如果:用于一段开头,就会引起另一层的描述,类似于“到”、“是”。(春天到了,清明)
和:连词等于“到”。“极度悲伤的人继续”
5.约瑟夫:在一段开头用引起议论的话说“和那个一样”。(妖妇梅雨雨)
6.例子:副词,所以。“重建岳阳楼”
那么:尽管如此。
8.微:没有,没有。“米斯人”
五、伪造者
工具:“全部”、“全部”、“全部”、“全部”。“百废九兴”
内:通过“党部”嘱咐。(写文章记录)
六、古今异议
1.丈夫
高:指示代词,表元手指相当于“他”。(看丈夫八陵丞相)
今天的意思:丈夫、夫人。
2.横向
高:光源。“没有尽头”
今天的意思:与“垂直”相反。
3.查看
高: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岳阳楼的加冕图)
今天的意思:看。
4.宠爱
高:恩总的名誉。(伴随着总欲而忘)
今天的意思:偏爱。
5.清空
高:冲向天空。卓朗空了)
今天的意思:摆脱所有人。
6.南极
古义:向南面到达。 (南极潇湘)
今义:地轴的南端。
7.进
古义:在朝廷。 (进亦忧,退亦忧)
今义:与“退”相对。
8.退
古义:隐居乡野。 (进亦忧,退亦忧)
今义:向后移动等义。
9.明年 [来源:学*科*网]
古义:第二年。 (越明年)
今义:相对于“今年”。
10.作文
古义:写一篇文章。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11.去
古义:离开。 (去国怀乡)
今义:前往。
12.国
古义:国都。 (去国怀乡)
今义:国家。
13.集
古义:鸟停在树上。 (沙鸥翔集)
今义:泛指聚集。
七、一词多义
1.以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为。 (不以物喜)
2.或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也许。 (或异二者之为)
3.则
判断词,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词,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
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其
代词,岳阳楼。 (增其旧制 于其上)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代词,他的。 (忧其君 忧其民)
5.极
尽,直通。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穷尽。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极点。 (感极而悲者矣)
6.观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和
和乐。 (政通人和)
和煦。 (春和景明)
8.空
空中,天空。 (浊浪排空)
消散。 (而或长烟一空)
9.通
通顺,通畅。 (政通人和)
直通。 (北通巫峡)
10.一
副词,全,都。 (而或长烟一空)
数词,一(片)。 (一碧万顷)
11.之
代词,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
起连接主谓作用,可不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助词,的。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前人之述备矣 古仁人之心)
八、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守:做太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形容词意动用法
先、后:以……为先;以……为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形容词作名词
废:废弃的事。 (百废具兴)
4.动词作名词
为:表现。 (或异二者之为)
5.名词作状语
北、南:往北;往南。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九、重点句式
1.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判断句标志。)
2.倒装句
状语后置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正常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2)多会于此。 (正常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处远之江湖则忧其君。)
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成语
政通人和 浩浩汤汤 心旷神怡 百废俱兴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气象万千 皓月千里
十、重点句子的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政务顺畅,人民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来源:Z,xx,k.Com]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几个月不放晴[来源:Zxxk.Com]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感情吧。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观赏那巴陵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
1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衔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汹涌,宽阔无边,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16.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1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举酒迎着清风,那心情真是喜气洋洋啊。
十一、理解性背诵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16)《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或者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8)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19)“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21)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22)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第11课《醉翁亭记》欧阳修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二、一词多义
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归集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
①山水之乐 乐趣,名词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欢乐,动词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
秀:
①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形容词
②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繁茂,形容词
谓:
①太守自谓 称谓
②太守谓谁 是,为
而: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而”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 “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 “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
三、重点词语
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儿清。洌,清。
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8.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
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1.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意:情趣。
1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15.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17.辄:就
18.弈者胜:弈:下棋
19.太守谓谁:为,是。
20.蔚然:茂盛的样子。
21.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22.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23.苍颜:脸色苍老。
2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25.水落石出:水落下去了,石头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26.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
四、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3.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重点语句翻译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1.翻译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本文构思
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①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②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③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④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七、文意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答:“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9.第三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其核心是什么?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
10.“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1.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12.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答:“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16.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张岱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
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定”到底为何时?
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
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种数词和名词直接连在一起的用法,在本文中也有体现,如“余挐一小舟”,再如“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所以,把这四个词作为“量词”来解释虽然能讲通,但却不准确,更无法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那么,这四个词到底该如何解释呢?其实,这正是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的典型代表,即本意应为“象痕一样的长堤、象点一样的湖心亭、象芥一样的舟、象粒一样的人”,翻译成现代文,则为“湖上的影子,只剩下一条淡淡的象痕迹(阴影)一样的长堤、一座象墨点一样的湖心亭、象芥草叶一样的小舟、象米粒一样的两三个人罢了。”其用意也是非常明显的,即通过这些状语的使用,表现“雪大”,从而衬托其内心的“孤独”之情。作者本来想借“看雪”来排遣内心的孤独,结果却适得其反,“借酒消愁愁更愁”,却发现“人”在茫茫的天地之间不过如“沧海一粟”罢了。这也正是作者无法排解,故而要继续前行的原因。
2.雪是“湖心亭”之雪吗?
不少人认为,作者所描写的雪景,正是本文题目“湖心亭看雪”中所指的雪景,这其实是一种谬误,因为从这段景物所描写的内容上来看,此时的张岱,刚刚从湖边出发,否则的话,作者怎么会看到湖心亭“一点”呢?还有前面“雾凇沆砀”一句,雾凇从何而来?树上。那么,树在哪里呢?当然是在湖边了。另外,第二段的开头“到亭上”一句,也表明了张岱原来并不在“亭上”,而在湖边。
所以,文中的雪景并非“湖心亭”看到的雪景,换言之,作者到了湖心亭之后并没有“看雪”就折舟而回了,原因何在?
作者“看雪”的目的,只是想排遣内心的孤独,来到亭上之后,居然还有两个不谋而合的“朋友”,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其孤独之情也已荡然无存。既然已经不孤独了,那么他“看雪”也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作者也就乘舟而返了。作为俗人的“舟子”自然就很难理解他和这两位“朋友”的行为了。
3.“两三粒”,到底是两粒还是三粒?
乘船而去的人到底是两个还是三个?张岱不会不知道。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模棱两刻,留下一个让后人百般猜测的话题呢?
这一点,其实应该联系前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去解释。勿庸置疑,作者并非一人独自前往,这一点,从文末喃喃自语的“舟子”就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用一个“独”字,并非鄙视“舟子”的庸俗,也绝不是“视而不见”,而恰恰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即“孤独”,他们虽然和自己一同前往,但却“同舟异梦”,并不了解自己的情怀,更无法体验作者这种“遗世而独立”的心境,所以,作者只能“孤独”地前往西湖,以排解这种深深地藏在心底的“孤独”。
所以,和他一同前去的到底是几个人,作者并不在意,所以,作者就用了一个模糊的数字“两三粒”。当然,笔者认为,最为接近文意的解释应该是“三人”,原因有二:一是作者有意要把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如果把自己看作是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的“超然”之人的话,就是“两粒”。如果把自己融入这种铺天盖地的雪景之中,就是“三粒”,所以,此处应是虚实结合之笔;二是从前文携带的“炉火”来看,作者应该和其他两人一样,除了舟子,还有一名“童子”,这一点当然也符合前明“士子”的习惯。
因此,此处的景物描写,无非都是衬托作者内心的孤独之情罢了。
当然,是两个还是三个,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而言,并不重要,不必过分深究。
三、本文是否表达出张岱对故国的哀思?
过惯了养尊处优的士族生活,一夜之间国破家亡,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入山著书以终时的穷困潦倒,更让张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所以,对过去生活的思恋之情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一点,在《陶庵梦忆》的序中也有明确的表示“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仔细阅读《陶庵梦忆》的每一章节,就会发现,这些生活的记录都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繁华生活的追忆,从而表达出对故国的淡淡的哀思。
但是,我们能否籍此为依据,说明《湖心亭看雪》亦表达了这层意思呢?笔者以为是不可以的。因为在理解主题的时候,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仅仅是辅助作用,如果“文本”中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能草率地加以认定。
而持肯定态度的研究者,其依据主要有三:
1.“崇祯五年十二月”——写作本文时明明已经是清朝,作者却依然用“崇祯”的年号。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很牵强的。这段往事发生的时候,是公元1632年,即崇祯五年。当时清军并未入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即崇祯17年),试想:无论哪一位士子,无论哪一位作家,记录这段往事的时候,他并无别的年号可用,因此只能用“崇祯五年”的字样,如果以此为证据说明作者怀念故国的话,未免过于牵强。
2.“是金陵人”——称南京为金陵。
事实上,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就已经把金陵改为京师,朱棣后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也就是说,金陵实际上是元朝时候的称号,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并未称“金陵”,难道张岱要表达对“元朝”的哀思?所以以此为据来证明张岱怀念故国更是无稽之谈。
3.“客此”——作者意在借别人之口表自己之意,满州入关之后,国已不国,所以他认为自己是客人,客居在这个国家而已。
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喝酒之人姓甚名谁?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无数对西湖慕名前来的人都不能理解西湖的美,不能理解作者内心的孤寂,不能理解他的卓然不群、遗世独立的性格,甚至,连天天陪伴在他身边的“舟子”亦不能理解,否则,他也不会面对“舟中人两三粒”却说“独”自去看雪。相反,一个客居在此的人,一个仅有一面之缘的人反而能成为张岱的知音,是主人还是客人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所以,交代“客此”的目的就是衬托他们的特立独行这一共同点,为了衬托他们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怀。
综上所述,单从文本来看,确实无法找到张岱怀念故国的确切证据。
沿着作者的行踪与思路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张岱内心孤独寂寞,想去湖心亭看雪,来排遣内心的情感。在湖边,看到茫茫雪景,非但没有排遣,孤独之情反而愈加强烈,于是划船继续前行。来到亭上,碰到了两位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强饮三大白而别”。所谓的“湖心亭看雪”,其实并未看到,作者眼中的“雪景”不过是湖边看到的“雪”。
那么,没有看到雪景为什么就回去了呢?既然视为知己,相见恨晚,为什么喝完就走,而不是喝得酩酊大醉呢?这恰恰反映了本文的主旨——“痴”。此时的张岱,是有魏晋士子之风的,洒脱、飘逸,卓然不群。我来湖心亭看雪的目的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碰到知己,孤独全无,还有什么必要非得看雪呢?同样的道理,和两位朋友“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非要坐下来喝个一醉方休,岂不又落入俗套了吗?这就如同当年王羲之的小儿子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所以,本文的主旨不过是一个字——“痴”,即作者那种超然物然,洒脱飘逸,卓然不群的性格。
第13课《诗词三首》
一、行路难(其一)
1.词句注释
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⑶箸(zhù):筷子。
⑷“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碧,一作“坐”。
⑸“多岐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⑹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⑺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⑻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白狗:一作“白雉”。
⑼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
不如意。
⑽贾生:汉初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⑾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折节:一作“折腰”。
⑿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⒀“有口”句:反用伯夷、叔齐典故。《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⒁“含光”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贵无名,以无名为贵。
⒂云月:一作“明月”。
⒃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见《国语·吴语》。
⒄陆机:西晋文学家。《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⒅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索引》:“税驾,犹解驾,言休息也。”
⒆“华亭”二句:用李斯典故。《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⒇“秋风”句:用张翰典故。《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2.白话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4.词句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6.白话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二、水调歌头
1.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词句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
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
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本次指月亮。
三、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部编本九上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副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摘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部编本九上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副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摘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9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