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三中建校30周年之际,安慰旅行费爱国华侨郑成堂蔡维哈郑昌正老师,感怀我的同事。
火热的岁月
文/吴宣平
第一,1995.8-1996.8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任
我出生在镇江安安,1968年高中毕业。1969年10月上山下乡,原籍永定县高贵乡和兴大队落户。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1978年进入龙岩师范专科大学汉语专业。1980年毕业,先后在永定一中、高平中学任教。自1990年以来,任永定县高知中(1990-1993年)、湘江中学校长(1993-1995年)。
1995年石狮在全省招募校长。1995年8月,我很荣幸被选为到石狮三中担任校长、书记。8月25日上午,石狮示威宣传部副部长贺敬锡、教育局老远征局长派我到三中赴任。从此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翻开了难忘的一页。
背景
石狮三中的前身是由吕飞爱国华侨郑成堂老师捐款280万元创办的9年一贯制学校,被称为龟湖学校。1990年,郑成堂再次返乡,看到中小学一体的龟湖学校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再次捐款360万韩元,建成了另一个规模的24所搅拌中学。这所学校约占30亩,教学楼、图书馆、操场、花园、实验室、电气教室、食堂、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设施一应俱全,是一所庭院式学校。命名为石狮市第三中学。元龟湖学校改名为三中高速小学,这两所学校相互依靠,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第一次和我见面的人是范桂英副校长。他身高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和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很像。这个籍贯是出生在上海的内蒙古卢志清说着流利的英语,还有莆田人的节俭、上海人的聪明和内蒙古人的豪放。同样的知青经验使我们能够快速沟通。
他于1990年以三中副校长的身份入职,我认识的三中和部分教师的情况都是从他口中得知的。
三中创业初期,管理、就业、财务等多个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纠正,到1993年矛盾大爆发,局面难以控制。教师群体不满,与学校主要负责人针锋相对,学校艰险,教育秩序受到冲击,质量下降。当时是三重部门时期的李成军表示:1994年8月接到调动命令时,非常着急,辗转反侧。张振耀到1997年还从九江中学调入副校长时,也有同感。余凯瑞从银江调入我校政教处主任时,有人警告他你会站着躺着出来。郑老老师也很感慨。我只知道工厂,没想到学校也会倒(泛系英语),可见老人家很担心这种情况。
研究
1994年8月-1995年8月,石狮市教育局在石光中学任命李成军为副书记,与范桂英共同主持了三中一日。一年后,学校局面得到了控制。我上任的时候,当时的教授主任小泉培、副主任王家超(与我同时支持)、政教处主任陈晓强(支持许金斗老教师)、总务处主任蔡永强、副主任高文灿、办公室主任周美容已经可以独立工作了。开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我刚到的时候,这两个人利用这个机会深入教室听课,很好地了解教师的教育动向,继续主持工作,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研究的目的在于破局。就是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石狮商品经济发达。“街上到处做生意,铺天盖地的万式服装,”“全国石狮赛跑”的繁华影响到一些教师。“读书无用”在社会盛行时,学校必然受到冲击,城乡结合部的三重尤为严重。(威廉莎士比亚,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学生放弃学业,吵闹,暴力,损坏公物,请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个别家长对电影之间的阅读不能令人满意的强烈要求,对郑老老师感到愤怒。我们本来在华侨中学上学,要不是郑成堂建了这所学校,“配给”就不会来这里了。(这句话确实是我听到的。)
老师屏住呼吸,精神状态不好。
学生们厌倦了学习-家长的不满-教师没有信心-质量低。如果不能摆脱这种死亡循环,学校就没有希望了。
一个学校没有希望,谁还会努力?
高度不足,看起来都是问题,结构太小,纠缠在一起都是微不足道的。
分析
教师是学校运营的主体。首先,我认为教师要有正确的方向。我建议用另一种眼光发掘我们办学的有利条件。(约翰f肯尼迪)。
-范桂英的女儿范海燕
,王家超的女儿王文珺、儿子黄国捷,游振凯的儿子游年利,后来张振耀的女儿张岚,刘观义的儿子刘川不是在我校就读吗?--我们有一批爱岗敬业的老师:“拼命三郎”郑东扬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还有一批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教师:蔡永康、王虎希、杨木山、周美容、施少梅、孙仁令、沈诗荣、黄鸿鹏、吴胜文、黄赐峰、苏志勇、张道行、王传运、蔡自达、蔡冰凉、杜斌玲、黄水平、柯宇斌、林雅娜、王晶晶、苏长虹、施明丽、黄雪芳、刘紫鹏等等。
--我们有一大批刻苦学习、表现良好、学业优秀的学生:郑丽亮、林华伦、张丽蓉、范海妍、王文珺、郑月红、黄佳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几位下海闯荡的老师上岸归校--他们真是很有眼光能看到今天教师这一职业的美好未来。
--教师工资当时只有300来块,而郑声党、蔡碧霞教育基金发给每位老师的津贴就每月240元。
--危机,危中有机。这个“机”就是它留给我们足够的质量提升空间。
--家长的鞭策,郑老先生的期望,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是激发我们挺起腰杆、奋发图强、扭转局面的推动力量。
领导班子的分析得到大家的认可。著名作家杨朔曾说过:“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一团火。只要你善于发现,他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目 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会激发动力。目标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目标的实现能尽快摆脱死循环,开拓新局面。
诗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根据这一认识,开学第二周,我们推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三年发展目标(1995.8-1998.9),其重点是:
第一年,实现初中毕业班质量综合评估进入全市前八名,摆脱末尾。
第二年,进入全市前5名,中等偏上。
第三年,进入全市前3名,争取第二名。
切 入
必须寻找有效的目标切入口。
我是1990年永定县高陂二中从一张白纸开始创建的见证人,也有1993-1995年实现虎岗中学起死回生的经历。反复酝酿,利弊权衡,我最终选择在初三年段率先实行分层教学,并作为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其他年段则按兵不动。
这不一定是最稳当的选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只能搏一把,1994年8月-1995年8月,范、李曾尝试过这一策略,没有成功,仍存疑惧。范告诫过:三中开办至今,校级换了三茬,近3年一年一换,难不成你就成了老四?他们有不同的意见,这很正常,但见我决心已下,还是全力支持我的工作。
初三年5个班级最终分成三个层次:
C三(1)为加强班。侧重于以稳定,巩固率为主。
C三(2)(3)侧重于以稳定巩固率,提升平均分和及格率为主。
C三(4)(5)侧重于以提高优秀率为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年段会议酝酿班主任人选时,体育组教研组长孙仁令自告奋勇担任初三(1)加强班班主任,大家心里明白,那是个令人痛苦的差事。但在学校最艰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为学校分忧的进取精神激励了大家。它印证了我对这支队伍的基本判断没错。25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一刻时,我眼前都会不由自主地切换到战场上扛炸药包的那一幕。
分层教学工作由苏千培、王家超负责,按事先拟定的计划第三周周一顺利实施。
实 施
选择好切入口,实施分层教学,制定三年发展目标,这还只是迈开了第一步,而目标的达成,则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撑。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等待我们去落实。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本着急事先办的原则,我们着重抓着几项工作:
1、民主决策,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及时召开教代会,表决通过了《石狮三中教职工常规管理暂行规定》、《班主任量化考评实施方案》、《班级管理及五项评比办法》、《巩生奖罚暂行规定》、《教师评优制度》、《毕业班综合评估奖励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家校一体,消除误区
通过组织召开班级、年段家长会,宣传学校的办学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宣示全体教师的决心、努力的方向,强调家庭教育注意的事项。同时让诸家长明白:学校是郑老先生捐建的,但这个学校已经不是他的了。他捐给了政府,政府下拨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招收本片区学生,委派校长来管理这所学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所学校是你们家长自己的学校!每个家长都应该有义务支持这所学校,我们也乐于听取家长的建言献策,努力让学校起色。
3、落实五项评比,校风初见好转
“五项评比”即:出勤、仪容、卫生、纪律、做操五个项目的考评,它是学校常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规范学生言行、维持学校日常工作运转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有序地开展这项工作,政教处主任陈晓强,校级分管领导李圣军,坚持实施过程的监控。
每周周一上午升旗仪式后公布评比结果,颁发奖牌,表扬先进。学校开始迈向“向管理要质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间推移,校风有了根本性转变。
4、团结协作,笃定前行
一是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一次。
二是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团结协作的教学群体。
一个班级有两个群体,一是学生群体,一是教师群体,建设好学生群体固然重要,建设好教师群体更为关键。
教师如能团结协作,同心同德,良好的班集体一定能够形成(范启永语)。
郑东扬(物理)是初三(4)任课教师群体的核心,他把早、中、晚各时段分配给各位老师,自己紧跟督战,甚至连语文、英语、政治的背诵都要“插手”。
孙仁令、苏志勇(语文)、杜斌玲(英语)、林雅娜(英语)等班主任也不甘示弱,他们都能各自独立撑起一片天,协调科任教师配合班级管理,避免“木桶效应”。
王虎希(语文)、蔡永康(数学)、王传运(数学)、黄水平(物理)、张道行、邱志猛(化学)是地地道道的石狮人,他们稳重勤勉,为人谦和,工作积极主动,协调能力强。
王晶晶、苏长虹(政治)、刘紫鹏(英语)温柔善良,勤恳踏实,善于补台。
年段长黄赐峰工作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协调凝心聚力,在他的带领下,各班主任能发挥核心作用,团结科任教师组建成“黄金搭档”,为全体教师树立榜样,也为之后的校园文化形成注入了良好“基因”。
5、爱心关怀,保驾护航
学校为老师的早餐准备了豆浆、牛奶,为改卷加班的老师发放方便面。
6、开展活动,活跃校园气氛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活动,旨在活跃校园氛围,增强师生凝聚力,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那一年,我校组建歌咏队参加“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歌咏比赛。我们召开了校运会,庆“六一”“元旦”文艺晚会并邀请郑声党、蔡碧霞教育基金会成员参加;开展多学科竞赛,举办书法比赛、球类、拔河、演讲比赛,展览学生作业,书画作品;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观看市公安局猎犬训练表演;组织教师到德化、闽西旅游。全体教师到永定高陂二中教学交流时,受到了热情款待,黄向阳等老师至今还念念不忘那道特色客家菜--苎叶粄。
成 效
制度的红利逐渐释放,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逐步有了效益。教风、学风、校风的好转促进了质量的提升,危机给了大家一次成长的机会。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初三毕业班,综合评估进入市第七名,小中专、一中、石光录取了我校62名学生,超出学校下达的55人的目标;这一年,在《石狮消息报》上发表了王文霞同学的习作《可爱的校园》,还有黄赐峰老师介绍我校团建工作的报道《映日团旗别样红》;这一年,“浪子回头”王经楚、“见义勇为”王意溪的事迹在校园内外广为传诵。家长对学校的印象开始有了转变,一年前的预期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得以实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二、1996.8-1999.8 乘势而上 再上两个台阶
1996年8月,李圣军调往华侨中学任副校长,陈晓强调往二中任副书记,王家超调往蚶江中学任副校长。张振耀从蚶江中学调入我校任副校长分管教学,余恺庶从银江华侨中学调入我校任政教处主任。
语文——从内到外
张振耀是石狮市教育系统被破格聘为中学语文高级职称的第一人。
他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一半在课内,一半在课外。他让学生从教室走进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订阅《石狮消息报》;协助语文教研组长朱清铭创建《春华》文学社,社员发展到60多人,举办多种语文教学活动、赛事。张岚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在全国青少年“爱祖国,讲文明”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特等奖。他支持建设文化走廊:开辟共青团(周美容团委书记)、教研组、德育、报刊、表扬与批评等专栏,活跃学校文化氛围。
数学——一块小黑板
一块小黑板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是蔡永康老师的小黑板。这位1981年毕业于“金大”(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晋江分班设在金井,俗称“金大”)的数学老师每天上课都要携带一块小黑板,黑板两面是课前准备好的例题、习题。因课前准备充分,他得以放慢语速而不影响节奏,学生都欢迎他的课。他是数学科的核心人物,培养和带动了一批新教师。青年老师拥戴他,学生崇拜他。后来他到一中当副书记,仍带着小黑板上课。
英语——激趣引深
从以语法教学为主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施少梅老师英语教改的尝试激活了课堂,也带动了青年教师教改的脚步:从哑巴英语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日常口语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激发。施少梅老师规范悦耳的发音,亲切严谨的教学风格,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好评。当时没有多媒体也没有多少教辅资料,中考总复习、考前指导和点拨,更考验老师的备课和专业能力。学生们中考后总是兴奋地围着她,告诉她哪些知识点考前因她刚刚强化过而印象深刻,自豪感油然而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对老师既佩服又爱戴。
班级——焕然一新
余恺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教工作中。他主持的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融入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学生一次自我教育的实践。
政教处颁发的《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实施评比方案》出台后即得到各班踊跃响应。班主任布置实施,班委组织学生迅速行动,热情高涨。他们购买油漆、涂料、滚筒的毛刷,利用假日自己动手,把教室内外走廊粉刷一新。踢脚线以上是白色乳胶涂料,踢脚线下是或黄或绿的油漆;讲台也被装饰一新,台面上放置花瓶,或插上一支玫瑰;讲台上方的墙壁正中是一面国旗,两边分别喷涂“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还设置“表扬与批评”专栏;有的还设立图书角,摆放盆花;每个班级都安上窗帘;王传运班每个学生桌下还摆放一个小纸篓。
学生珍惜自己创建的劳动成果,杜绝了踢脚线下的脚印,地板上的口香糖残渣、纸屑绝迹,教室内外窗明几净,焕然一新。
写作——示范教学
1997年4月,我借班上了一堂写作示范课,就在郑东扬老师班上。
我剖析了《升旗》这篇作文,先理清它的思路:升旗前--升旗中--升旗后。再重点讲解作者的联想部分:井冈山星星之火--长征路上--八年抗战--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作者饱含着对红旗的讴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然后我总结了这类作文的基本写法:牵住一条线索,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展开联想,不忘伏笔照应。最后布置学生写《我站在......前》的写作提纲。
全体语文老师听了我的课。后来余恺庶还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石狮消息报》上。
午休——校园里静悄悄
以往的午休,学生不是到街上溜达,就是在教室喧哗,还有一些去打游戏机的。为改变这一陋习,我校颁布了午休制度。从中午13:00开始封闭校门,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阅读,做作业或休息,全校只有校处室安排人员巡视。实行这一制度后,午休期间,校园里静悄悄。
教师——培训 成长
教师的培训和成长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门必修课,我们的做法是:
--校级领导加强学习,用简练的语言向教师传达,阐释其原理,谈自己实践中的运用和体会,让教师能够吸收活用,提高教学能力和年段班级管理水平。例如:“大拇指效应”、“鲶鱼效应”、“木桶效应”、“破窗理论”、“蝴蝶效应”、“罗森塔效应”、“80/20法则”、“马太效应”、“晕轮效应”、“羊群效应”、“青蛙效应”等等。
--走出去。苏千培教导联系并带队前往养正中学取经。之后,我们还组织前往安海中学、松熹中学课堂观摩,让老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增长见识。
--请进来。1997年10月,安海中学书记颜长儒率14名老师前来开展教学活动。时任C二(2)的语文老师蔡冰凉为他们开了一节写作课。蔡冰凉老师借助《父亲的老海碗》这一篇样本作文进行剖析和写作指导,并当堂布置作文《站在功勋碑前》,要求学生写出作文提纲。课后两校语文老师展开热烈讨论。颜书记对这堂课给予高度评价。
--校本教研。主要通过各教研组的计划安排进行听、看、议课,让老师在不间断学习中提高。
--市局对我校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当时的郭丽莲副局长亲临我校作师德师风专题讲座。组织大家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旨在造就良好的师德师风。时间大概是1997年10月中旬。
超出预期
1996年9月-1997年7月是我校集体奋斗的第二年。直到中考成绩公布后,大家绷紧的弦才松弛下来。这一年,我校综合评估进入第二名,小中专、石光、一中录取了我校83名学生,超出了预期。
请记住这一届的年段长、班主任:
年段长黄赐峰,班主任:郭宏景、孙仁令、杜斌玲、蔡冰凉、郑东扬、王晶晶。
冲刺——第三个台阶
1997年8月,张振耀调往凤里中学任校长,苏志勇调任总务处主任; 余恺庶升任三中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苏千培任教研室主任,孙仁令任三中政教处主任,许金投任保卫科长,王虎希任工会主席。
1997年8月-1998年8月的98届是实现三年奋斗目标的第三年。这一届学生入学成绩居全市倒数第三名,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差。在年段长施少梅带领下,坚持“千教万教教做人,千学万学学做人”的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经历了三次军训磨炼、“五项评比”整顿,强化了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得到了优化,初二下期期末测评“四率”总体看好。年段长和班主任士气高涨。毕业班经过一年的努力,考入一中、石光、小中专的有93人,综合评估取得第二名。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的目标。
那一年,喜事连连,高文灿购买体育彩票中奖获得红旗轿车一辆,他按价拿回15万元,教师节他拿出2万元给全校教职员工加餐庆祝。
那一年暑假,我校组织包括三中附小的老师60余人免费前往广州、珠海、深圳旅游,见识改革开放特区的发展成果。
那一年9月第二周周一,卢远征局长、林剑民科长参加了学校举行的表彰大会,卢局长讲话中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以实际行动来回报郑声党老先生对全体老师的殷切期望。
请记住这一届的年段长:施少梅
班主任:周祖刚、田增忠、沈诗荣、陈玉云、郑东扬、曹仰;
科任教师:杨木山、施婉清、吴胜文、刘紫鹏、苏长虹、黄水平、张道行、邱志猛、邱心红、孙仁令。
1998年8月底,教育局召开各校校级及教委干部会议,余恺庶代表学校作《向管理要质量》的专题发言。
三、1998.8-2000.7 小循环——持续运行
1995年8月-1998年8月,三中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
记得1998年7月带队到石光中学参加中考时,我在杨振群家午休--他父亲是石光的老师,家就住在校内的教师宿舍。振群的妈妈和我同是安海人,她用试探的口气问我:下一届初三是否也让振群锻炼一下?
在酝酿1998年8月-1999年7月教师配备的时候,黄鸿鹏年段长主动建言:“小循环实施后,全体教师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振群老师的要求并不是个例,其实目前初一、初二的老师大部分也有这个意愿。他们迫切期望学校给他们提供一个成长的空间。”拿现在时髦的说法是:他们不愿意当“吃瓜群众”。
孙仁令--这位连续两年担任初三加强班的班主任说:“从长远看,实行小循环好,让老师从初一开始就做好三年打算,也避免有的人将担子甩给别人。”
大家都认为鸿鹏、仁令的话说得在理。既然老师齐心协力,热情高涨,敢下“战书”,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们不会成功。为慎重起见,我们还征求历任年段长周美容、蔡永康、黄赐峰、施少梅等人的意见。他们都认为:采纳小循环的建议,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在高位上可持续运行。
决定后的第一步是各年段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
校级领导和周美容分别下到各年段,引导大家就预期目标、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常规管理等诸方面展开讨论,并详细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旨在让每个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这一年中的“合唱”也难免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争课。体、音、美、劳技、课外活动这些所谓的“副课”都成了一些老师争课的对象。有的老师虽不争课,但课间10分钟一拖到底。根据老师、学生反映的情况,学校采取“巡课”“督课”的办法,校处室轮值巡课,许振明老师负责“督课”记录,违者按《教学常规》处理,避免教学上纷争。
“争课”“拖课”被“督课”堵死,聪明的老师又打起了“擦边球”,发明了“课前课”--即利用晚修前20-30分钟让学生背诵或测试。记得那一年,初三(4)陈玉云班上,某日晚自习前,语文老师甲(第一节课是他的课)带着试
卷提前来到班上,却见政治老师乙已在组织学生读政治。两人发生冲突,争辩声一直传到对面的校长室且越来越近--他们到校长室说理来了……文章落笔之前,我和甲乙通话询问当年的事,甲说记不清了,乙说没发生过这件事--两人都装“睡”。
有“课前课”必然有“课后课”,郑东扬的物理就是这么干出来的,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妥,但是那时候三中教师的精神状态可见一斑。
小循环实施后,全体教师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黄鸿鹏年段长(1998.8-1999.7)、黄水平(1999.8-2000.7)带领的两届毕业班老师践行诺言,不负众望,四率权重仍处于高位,虽然市局没有评出名次,但仍然表现不俗。老师因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愿景,心中激动溢于言表。
五年的磨砺催生了教师的成长:周美容、施少梅、黄赐峰、苏志勇、黄水平、黄鸿鹏、蔡自达、张道行、朱清铭、沈诗荣、吴胜文、施建立、郑东阳、柯宇斌、王传运、杨振群等老师先后走上了不同学校的校处室领导岗位。
四、兴建高中部——郑声党蔡碧霞伉俪捐资1000万
早年捐资创办龟湖学校时,老先生就立下宏愿要捐建从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的学村。只因三中办学走了一段弯路而暂时搁置。
晚年的老先生就居住在离三中不足100米的别墅里,三中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
1997年春节,市政府领导前往慰问石狮功勋一家,老先生就签下捐资1000万元兴建高中部的意向书。
1997年8月,市委书记、市长何锦龙、副市长朱新民等市领导、郑长程先生等择吉日在三中举行高中部奠基仪式。
之后,宝盖镇书记何敬锡、镇长高文俱给予大力支持,着手在三中原址西北面征用郑厝30亩土地,并填土石平整。
1998年10月,在庆祝石狮市建市10周年之际高中部建设正式动工。
郑长程先生委托泉州五建设计图纸,根据学校建议进行布局,范启永负责各项手续的办理,11月泉州五建施工队进场。1999年8月中旬,高中部建设完美收官。
2020年10月2日
(作者:吴宣平,原石狮市第三中学校长)
文章转自石狮三中微信公众号
1.《【高中开学典礼的作文】校庆随笔吴宣平:记石狮三记(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开学典礼的作文】校庆随笔吴宣平:记石狮三记(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9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