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进入期末,正是学生们提交课程论文的时候。部分教师反映,一进入学习经历的新阶段,部分大学新生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了学术规范,涉嫌剽窃引发问题。他们委屈地认为“论文检查系统错了”。大学老师看了调查报告后替他们感到遗憾。
值得思考的是,从中学作文教育转移到大学的学术写作是否有填补的空隙。
受到中国高考洗礼的大一新生,往往会因为突出的“矛盾”特性——方对大学阶段学习充满好奇和欲望,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深受高中阶段甚至上一个中学阶段学习思维的影响。
笔者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给大一学生讲授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这也是学校大一上学期的公共必修通识课。该课程每年至少以3600名学生为对象开设。学期初,教师组将明确告知学生提交的课题将通过权威检查系统进行检查,并通过比较国内学位论文数据库、学术期刊数据库、网络资源等来判断其答案的独创性。一旦调查率超过课程的30%,作业将被判定为抄袭。如果该学生被判两次抄袭,教务处的文件中将留下抄袭记录,影响以后的学业。
在检查系统的“火眼金睛”下,连我们的老师都不敢相信。怎么那么多学生在开学初期抄袭?就连开学三周内的同学们的记录,老师也不得不通知教务处。
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对抄袭的认知差异。
大学里“踩线”的学生通常是高中作文训练模式下的好孩子!
在教育设置中,我们的课由三部分组成。上课前,请要求学生预习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学生)课堂上,老师在两个小时内讲授相应的主题。课后,教师和助教团队将根据课程的知识点,结合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在校内网站上发表4篇扩展阅读资料和相应的讨论话题。学生们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来回答,对问题进行论述和评议。
下课后,因为网络答案,很多“写作能力”看起来不错、自我感觉也很好的大一新生大幅栽下了——人,因此涉嫌剽窃,在学业文件上留下了不良记录。特别要注意的是,被判定抄袭的学生不认为自己在抄袭,所以看起来很委屈。(威廉莎士比亚,《泰晤士报》,《读者报》)为此,教师和学生有时会拔河一学期。
为什么在抄袭方面师生们的认识会有这样的差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写作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上大学后会多次受到“抄袭”的风波?
这里毫不客气地指基础教育的写作训练,是我们教师组分析了一年级学生的剽窃情况。
分析了一学期中被判定为数百起抄袭的学生的答案,与学生沟通后,发现这些在大学“踩线”的学生是现阶段初高中作文训练模式的好孩子。(威廉莎士比亚,高中生,高中生,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写的文章来源于高中时背诵的作文素材。
据学生说:“明明记得脑子里熟了,现在把它写下来有什么错?我高考作文也是这样写的!”更多的学生直接跑到老师办公室,或者生气、真诚或委屈地流泪,拿着自己带来的高考作文素材,试图抄写。试图证明自己没有故意抄袭或抄袭。
写作动辄引用“近明”的名言,大学老师问:“同学,你自己的观点在哪里?”想问。
学生在回答扩展阅读资料和问题时,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有时来大学,拿着高中的作文素材抄."
开学第二周,这门课留给学生的资料与最近流行的人文功能节目有关。希望谈谈自己喜欢的一首诗,结合事例讨论现代社会中人们是否应该读古典。(威廉莎士比亚,坦普林,《读》。)
l学生写道:
“回头一看,总是冷清的地方,没有返回,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朗。苏东坡经过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最后的味觉很淡,所有味道都尝过了。你知道了淡淡的味道。一碗白粥,一碗豆腐似乎不好吃,但这味觉是人生中最深的味觉。我认为苏东坡在感谢
当这部分回答被标记为与互联网资源100%一致时,L同学在发给老师的电子邮件中表示:“问题是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我对这首诗印象深刻,很自然地写出来了。这篇评论是高考作文的优秀语单,高中老师也要求背。”
但是对于大部分把老师的话当成宝贝的高中生来说,你不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让你背的素材也经常来自网络。如果高考作文将来要引入网络作文、连接检查系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
如果像L同学说的那样,他很自然地看了诗,直接搬运了高中时的素材。接下来,笔者又做了一个实验。结合课程的专题,不断调整问题设置,使学生不能轻易连接高考作文
提供的阅读材料和问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譬如,当课程讲到工业革命专题时,为了令学生思考工业时代生活、现代城市生活和农业时代生活的差异,笔者选取了来自乡村的“网络红人”发布的乡村生活短视频等相关素材,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看不看这类“土味”视频,喜不喜欢这样的风格,再讨论为何这两年乡村题材的短视频会如此流行。
原以为这样风格的提问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再次引用曾经的摘抄,但仍旧出现了类似情况。
Y同学写道:
“以前有所谓的安贫乐道,其实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白天种田地,晚上参悟人生道理,粗茶淡饭,活得自在明白,死得也自在明白。现在的人,这两样都没了。在城市里生活,六根应接不暇,满脑子都是欲望利益,满脑子都是小聪明,还以为这就是人生……”
在接到涉嫌抄袭的通知后,Y同学亦表示:“因高中我们针对乡土这方面的材料进行背诵,可能想法上有些接近。”然而,查重系统数据显示,不仅仅是想法相似,该生上文的语段,100%和网络资源重合。
可以说,这些学生或许都是初高中语文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牢记教导,高考作文分数或许都不低。但是,背着别人的文字,并将这一写作习惯带到大学的作业中来,在查重软件下无所遁形。此时,他们遭遇的不仅仅是答题计零分、抄袭记录上报教务处,更是一次对信念的暴击。为什么以前的学习中受到鼓励的事情,进了大学却说它是错的,还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明明写了‘鲁迅先生说……’为什么还判我引用不规范、抄袭?”
在被查重系统判定为查重率过高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申诉还包括:我明明在回答里写了“专家说”“莎士比亚说”“有新闻报道过”,这不是已经标注出引用了吗?我从来没想过抄,为什么还判定我抄袭?
在对“娱乐会不会至死”的讨论中,学生J的作业旁征博引,连续引用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名言、《周易》中的名句,以及引用鲁迅的“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国人”一句,其间还引用新闻报道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用来对比娱乐圈明星的待遇和关注度。
这样的作答如果放在高考作文里,说不定是高分作品。然而按照大学对学生的写作要求,该回答被查重系统检出了60%以上的查重率。学生往往不解,难道“我已经标明了引用来源,为什么还说是抄袭?以前我高中老师让我们多引用名人名言,难道是错的吗?”
在此,大学老师还要耐心对学生作出回应:其一,任何在作业中的引用,必须要注明参考文献的来源,以书籍为例,需精确到作者、年份、书名、出版社、版次等,这还是该类目下最基本的参考文献所需信息;其二,引用可以,但是必须要注意引用比例。
中学阶段,常常有通篇充满着名人名言的作文被当做范文来展示,也有不少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多引用名人名言,让鲁迅、梭罗、范仲淹、莎士比亚等人成为自己的“亲友团”,而学生自己的观点或许只占20%甚至更少。但在大学,老师会反问:“同学,你自己的观点在那里?”到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阶段,查重率的比例甚至会被要求低于15%,如果再按高中作文的这一套路,或许学生连学位都拿不到。
“我的文辞那么优美,为什么得不到高分还被判为抄袭?”
在觉得委屈的一部分学生中,还存在这样的情况:该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组织优美语言的能力,并且引用材料,原本预期有个好分数——毕竟华丽的排比句、丰富的形容词,亦是高考作文中的制胜法宝之一,然而却事与愿违,落了个查重率过高的结果。
为了引导同学们对城市文化进行思考,笔者也曾为学生提供了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相关选段,以及世界上不同风格的城市案例,试图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理想中的城市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么构想。
K同学写道:
“很可惜,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城市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以现代化为特征的城市化,自然不能拒绝高楼大厦,但也绝不是冰冷灰茫的水泥森林,绝不是割裂历史的横空出世。将城市融入自然,接续继承,既有现代繁华,又有历史脉络的城市,才是真正的、人们居住其中并能感受到内心充实与美满的城市……而城市里的你们,没有安静,更听不见声音。”
行文优美吗?确实挺优美。会得到高分吗?并不会。K同学的答案中同样涉及查重率过高的问题,不仅如此,光是他的这段话,看起来华丽,却空洞无物,均是“正确的废话”。
以上三个问题,只是笔者工作之余的小小“吐槽”。这些大学新生,刚进入学习生涯的新阶段,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触碰了学术规范惹了麻烦。在这背后,或许更值得大家反思的是,从初高中阶段写作教育过渡到大学的学术写作,这当中是否有需要填补的空白?由此,在笔者看来,规范的学术写作,应该列为大学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作者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教师)
作者:陈晓菡
编辑:李晨琰
1.《【推荐高中作文素材书】上了大学,最后居然拿着高中作文素材摘抄本!学生,你还不知道为什么涉嫌剽窃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推荐高中作文素材书】上了大学,最后居然拿着高中作文素材摘抄本!学生,你还不知道为什么涉嫌剽窃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9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