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教育专区 > 高中

【高中作文热点素材传统文化】高考作文中如何善用传统文化素材3

文化素材如何激发时代的气息(3)

《庄子》句话

大知识休闲,小知识之间;小马是盐,小马是詹姆斯。—— 《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是表现出豁达大度的态度。有才智的人总是喜欢为小是非斤计较。符合大道的发言,气势如火,美丽而隆重,令人心旷神怡。耍小聪明的那些言论,琐碎的东西,废话。

我们的人生也有经历,知道的也是无穷无尽的。—— 《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学习。

而且卡迪夫水产品也不厚,那消极的大船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如果水不深不厚,它就无力承载大船。从大船和水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至少要征求大学的问题,要想做大事业,就必须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上等于无偿,上等于无偿。—— 《庄子大宗师》

彼此交往在不交往中,彼此在无为中。交朋友要达到交往。漫不经心地做,提供帮助是出于无为。朋友谚语)这才是“莫逆之交”。

不杀人,但尸体不再超过瓶子,祈求代替。(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死亡)—— 《庄子逍遥游》

厨师不做祭品,但主持祭祀的神父不超过装饰祭品的几个事件,而是代替厨师。这就是说,即使人没有尽到职责,尸体祝愿也不必超出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动。表达了庄子无为统治的思想,成语“越代”就是由此而来的。

没有深厚的口才,远大的复原一定会在刀刃上有余地。(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庄子养生主》

因为厚厚的嘴巴有空隙,所以操作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说明做事要“千里迢迢”、“无后入干”,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知道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眼睛没有前所未有”、“悠闲”这两个成语都出自这里。

用火灭火,用水取水,据说名字很熟。—— 《庄子人间世》

用火灭火用水,这样不仅不能纠正,反而会增加错误。用孔子教安会的话阐明处世之道。成语“用火灭火”“用水救水”出现了。

东西不止如此,东西不止如此。从此不见,自觉就知道那个。(说:)所以说:他是,也是因为别的。—— 《庄子齐物论》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没有对立的另一面,没有对立的一面。(亚里士多德,《新伦理学》)在另一边看不到的东西,可以从这一面看到。所以,正因如此,这也离不开他。事物是对立的两面,谁也不能离开。揭示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这是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2400年前。

你不知道丈夫螳螂的平安吗?瞄准那只胳膊,把它当作车辙,不知道它的无能,也是那个才能的美人。(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庄子人间世》

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跳着那两条大胆的胳膊,试图阻止滚动的车轮。不理解自己的力量是完全无法承受的,但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才干很强。(约翰f肯尼迪,成功)成语“螳螂成为马车”的典故由此而来,比喻无法估量自己的力量。

山木也在寇里,药膏也炸了,肉桂因为可以吃而伐木。油漆可以用,剪吧。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途,但也不知道无用的用途。—— 《庄子人间世》

山上生长的树因自然需要而被砍伐,油布因光照而燃烧,桂树因可食用而被砍伐。(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因为可以使用油漆,所以割了皮。谁都知道有用的用途,但不知道无用的用途。有用的必有害,无用的无为是福。解释了经常被忽视的“无用的用途”,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山姆干了,鱼商在陆地上,互相淋湿,互相泡沫,还不如忘记江湖。(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庄子大宗师》

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很多鱼被困在河滩里亲密相依,嘴角吐口水浸湿身体。(延缓生命,等待大雨来临)不如在江湖上互相遗忘。(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里比喻世人要忘记生死,游走在大街上的故乡。成语“互为泡沫”(也用作“泡沫”)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以物易意。—— 《庄子天地》

因外物扰乱自己的心智。玩物不能失去意思。

丈夫的小疑惑是边防,大混乱是容易的。—— 《庄子骈拇》

小美或能使人朝错误的方向发展,大美或能使人失去本性。说明纯粹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仁义不仅不符合人性,而且是受伤的乱世。

孝子不奉承,忠臣不奉承那君,臣甚至奉承儿子的城堡。—— 《庄子天地》

孝顺的儿子不奉承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奉承君主。这是贤臣,孝子的最高境界。哀叹世俗的奉承,哀叹世界的大混乱,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无为也,用天下留下。有前途的,不足以为天下所用。—— 《庄子天道》

不活动可以利用天下,可以感受休闲。有希望的东西被天下利用,感到急迫。用虚无、自然、无为来说明无为的统治。

夫鸸鹋几天洗澡而白,吴几天贵州而黑。—— 《庄子天运》

天鹅每天不洗澡,但羽毛是白色的。乌鸦不是每天晒太阳,羽毛是黑色的。万物来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丈夫的悲伤大于心灵的死亡,但人的死亡也是次要的。(西方谚语)—— 《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伤是心灵、精神破坏和人身体的死亡是次要的。(伯纳德肖)人要有点精神。

臭气变得神奇,魔法变得恶臭。因此说:“耳朵通过世界。单击—— 《庄子知北游》

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感到新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感到恶臭。但是腐烂的腐败可以神奇地改变,神奇地变成腐烂的腐败。所以说:“整个世界只是气体。”“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换。成语“使腐败神奇”由来已久。

天地有大美,四季有明法,万物有理,不说。(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美丽名言)—— 《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和谐和功劳

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庄子·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庄子·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

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庄子·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庄子·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庄子·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庄子·知北游》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庄子·庚桑楚》

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间世》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诗经》名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尚书》名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尚书·虞书·尧典》

[释义]能够彰显(自己本来)崇高的品德,使同族人都能亲和团结。

[赏析]这是赞扬尧帝的话。说他能举用有崇高品德的人,使同族人都能亲和团结。“克明俊德”,这是过去较常引用的成语。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舜典》

[释义]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则借助语言把这种感情咏唱出来。歌唱的声音既要根据思想感情,也要符合音律。

[赏析]这一段说的是诗歌的起源问题。在上古时代,诗歌和音乐是不分的,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都离不开音乐的节奏。上古的诗歌天然而纯粹,它音节自然,实为“天籁”。这一节说明诗歌的起源跟现实很接近,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诗言志”一说尤其受众人瞩目。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虞书·大禹谟》

[释义]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受到补益。这就是“天道”。

[赏析]“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上经·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就是说,天的法则,满盈了便要使之亏损,使谦虚增益;地的法则,改变满盈的状态,使其流入谦卑的状况;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虚。这是讲天、地、人都尚谦而恶盈,盈必招损,谦必受益的道理。“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是“时乃天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释义]人心危险,道心衰微。只有用精纯和专一,才能真切地在内心里守住道心,区分开人心。

[赏析]人心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道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人心易私难公,故危险;道心难明而易昧,故隐微。但是,人心和道心可以互相转化,只要人一心向善,追求美德,爱好义理,普通人之心可向最高的道心转变。但是若丧德失善,有道心之人也会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只有用精纯、专一和诚实,才能守住两者的界限,使自己永葆道心。

(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虞书·皋陶谟》

[释义](九德就是)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性情温和,又有主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虽有才干,但办事不马虎疏忽;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而能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做事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刚正而不鲁莽;勇敢而又善良。

[赏析]皋陶认为君子要具有九种品德,即豁达而又谨慎,温和而有主见,谦逊而又严肃,才华横溢而认真,从善如流而又不迷惑,正直而温文,办事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刚正不鲁莽,勇敢且善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释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会安宁。

[赏析]当时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贪于逸乐,不理政事,百姓背叛了他,他被羿所逐,不得返国。他的五个弟弟埋怨太康,述说其祖父大禹的训诫而作歌,名《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意思,是说人君应当固民以安国。反之,民不固,国将不安。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释义]任用官吏,只能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君左右的大臣及亲信随从,也只能是这样的人。

[赏析]这是商朝名相伊尹还政于商代第二任帝王太甲,将要告老还乡时,向太甲提出的告诫。他说,政府官员,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方可任用,不是德才兼备的人绝不能任用。而左右大臣及亲信随从,必是忠良之人,不是忠良之人,不可在王左右。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尚书·商书·盘庚上》

[释义]纲:网上的大结。譬如把网结在纲上,有条理而不至于紊乱。

[赏析]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注意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和重点,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次要方面和事物的表象。只有“提纲挈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主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无耻过,作非。——《尚书·商书·说命中》

[释义]不要羞于认错而文过饰非。

[赏析]这是商朝名相傅说向商高宗武丁进谏时说的话。意为不要像小人那样,有了过失,不敢承认,还要用一些虚假漂亮的言词来掩饰,这就会铸成更大的错。一个人承不承认错误,也需要有道德上的勇气。有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不敢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尚书·周书·泰誓下》

[释义]培植美好的德行,务求滋长;铲除邪恶,务求除根。

[赏析]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群体中,“除恶务尽”,这虽是美好的目标,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善有恶,要从根本上全部除掉恶人,很难办到。但“除恶务本”,即逐渐削弱产生邪恶的根基,让邪恶势力不能形成大的气候,这一点只要努力,应该说是可以做到的。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尚书·周书·武成》

[释义](武王伐商归来)于是停止战备,施行文教,把战马放归到华山之阳,把牛放回到桃林之野。

[赏析]武王讨伐商纣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世纪。据《尚书·周书·武成》载,是从一月出发,四月归来,战争历时三个月左右。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只经历三个月左右,严格说不算长,但战争是无比残酷的。同书记载:“(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杵者,重武器也。战死者的鲜血之多,可以使杵都漂浮起来,其惨烈可想而知。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是仁者之君,他发动伐纣之战,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但战争之惨烈,他也是目睹了的,所以能偃武修文,以示天下将不再有战争。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尚书·周书·洪范》

[释义]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合乎道理,观察要清楚明白,听取意见要聪敏,思考问题要通达。

[赏析]这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种治国大法,即“洪范九畴”中的第三种,叫做“敬用五事”,即容貌、言语、观察、倾听、思考。这五个方面都属于执政者在修身及处理国事方面应注意之处,要谨慎地对待,才能有好的效果。

若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

[释义]应当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你的臣民,使其都能安康)。

[赏析]周成王时,周公平息了殷遗民的叛乱,成王年幼,周公便代行天子之权,封成王叔父康叔去管辖殷之遗民。这是周公代成王对康叔所作的诏诰。“若保赤子”,这是儒家从民本思想出发引用得较多的话。意为国君对待自己的人民,要像爱护婴幼儿一样,精心料理,要使之安定、康乐,而不要剥夺他们的衣食,使之啼饥号寒。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尚书·周书·康诰》

[释义]民怨的可怕不在大,也不在小。(如果认真对待,民怨虽大也不可怕;如果不认真对待,民怨虽小也是可怕的。)

[赏析]民众的思想是统治者决策的重要参考,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及时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制定的政策能很好地反映百姓的想法。他既引导百姓又顺从百姓,不会也不愿跟老百姓对着干。政策失当,出现百姓的抱怨时,他能认真对待,仔细调查,适时做出调整,积极化解民众的怨声。而不擅长治理国家的人当政,则一意孤行、唯我独尊,对民众不闻不问,也不能了解民众的疾苦,不知道国计民生的艰难。这样的人治理国家,即使民众怨声载道,他也只知道闭门造车地制定或执行政策导致国家覆亡。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尚书·周书·君奭》

[释义]上天不可以一直相信依赖,我们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光荣传统,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上天才不会舍弃文王所受的大命(即政权)。

[赏析]周朝在承继“天命”接替商朝后,王朝上下一致在思考如何把政权很好地延续。周公跟召公的这次谈话也不例外,他再次提出如何对待天命和德行的问题,即对待天和民的关系。周公从殷商的灭亡入手分析,一方面看到了天威难测,但更注意到天的不可相信,明白了守业的艰难。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百姓在王朝更替中的关键作用,极力强调人为。这样,周公就把着眼点从“天”转到了“人”上。重要的是修养仁德,推行德政,广播善行,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礼记》名句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君子慎独。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周易》名句

潜龙勿用。——《乾·初九》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九三》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乾·文言》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乾·文言》

庸言之行,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乾·文言》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文言》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乾·文言》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文言》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乾·文言》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乾·文言》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文言》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乾·文言》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乾·文言》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彖》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彖》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文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坤·文言》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小畜·象》

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履·象》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彖》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象》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大有·上九》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彖》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初六象》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

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复·初九》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彖》

君子以立不易方。——《恒·象》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恒·九三》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遁·象》

君子好遁,小人否也。——《遁·象》

君子以非礼弗履。——《大壮·象》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晋·象》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彖》

君子以同而异。——《睽·象》

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解·六三》

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彖》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

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夬·象》

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夬·象》

君子以慎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

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象》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彖》

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革·象》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君子以居贤德俗。——《渐·象》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丰·彖》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旅·象》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兑·彖》

君子以朋友讲习。——《兑·象》

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彖》

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象》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未济·象》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系辞上》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系辞上》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系辞上》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而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而违之,况其迩者乎。——《系辞上》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系辞上》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系辞上》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系辞上》

德言盛,礼言恭。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系辞上》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系辞上》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系辞上》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系辞上》

形而上者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下》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系辞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系辞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下》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系辞下》

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系辞下》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系辞下》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系辞下》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下》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系辞下》

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系辞下》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系辞下》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系辞下》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自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系辞下》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系辞下》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系辞下》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系辞下》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系辞下》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

1.《【高中作文热点素材传统文化】高考作文中如何善用传统文化素材3》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热点素材传统文化】高考作文中如何善用传统文化素材3》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20246.html

上一篇

【高中作文热点思考】谈谈高考作文,热点素材该怎么想,请在4点解说,帮助我写高分作文

下一篇

【高中作文热点摘抄适用主题】高中语文18篇作文热门话题!专题题目的精彩词句!快来开始吧。

【高中作文热点素材传统文化】高考作文中如何善用传统文化素材1

【高中作文热点素材传统文化】高考作文中如何善用传统文化素材1

高中作文热点素材传统文化相关介绍,文化素材如何激发时代的气息(一) 传统文化素材耀眼。在现场应试写作过程中,如何适当地运用这些素材,加强文章文化底蕴,振奋时代气息?(莎士比亚,斯图尔特)。 首先,要根据文章主题、结构、内容、手法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