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生写的作文可能不是艺术品,但我们的作文课是艺术。因为是艺术,所以要努力宣传学生的个性。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我们学生作文的先材融合、口语融合、构思融合、语言融合现象越来越严重。习作训练或考试我们看不到几篇能打动人们心弦的个性作文。这与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多么不相称!(莎士比亚)。

“教育改革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学生作文的融合现象反映了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大致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我们老师在学生脖子上有太多的枷锁。二是缺乏对学生写作个性发展的指导。如何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规章制度,宣扬学生作文的个性?(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在面试中作具体说明。

第一,打破材料选择的框架

现在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样的。我们当然可以说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作曲选择的网应该是巨大的网。(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文字名言)这张网可以通过访源、古今中外“将天地关在刑案中,将万物挫于笔端”等方式展示生活的绚丽姿态。但是我们学生作文的选择是什么?一个是假的。关门造车,在墙上虚构。题目《战胜脆弱》,抽样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考生生活在自残、自残、父母、受伤、死亡、甚至死亡等苦难中。这种“虚假”往往具有时代特征。十多年前还在抢手表、送盲人回家、救落水儿童等多年捐款、身患绝症、忙于事业、

第二,也一样。一百人一天,一百人一面,一百人一心。在初一新生入学考试中,作文题在《快乐的星期天》,802人中,写钓鱼的有328人,占32%。写测验的215分占32%。写春游的162人占15.8%。写野餐的97人占9.5%。四大材料共占78.5%。另外,一次初二作文竞赛有《我的零花钱》,70%以上的学生向希望工程或灾区捐赠零花钱。丰富多彩的生活被涂上各种统一的色彩,被切成几个一样的样品,真是不可思议。

第三是窄。写“奉献的爱”总是捐给“希望工程”。写家乡的变化,经常建平房,盖楼房,买彩电,买摩托车。用母爱的话,总是织毛衣,送雨伞。一写老师,总是补作业,解决难题.还有学生作文选料热爱和“学习”登山《我这个XX迷)一我这个学习迷;《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我在花季》 ——花季努力学习。“我在努力”-第一,我在学习上努力。起点)-第一,以这次学习的成功为起点。简直没有“学习”!

为什么这些大众选择是“永不凋谢”的?一个是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对学生的影响,另一个是写作书籍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很多学生在作文里写的根本不是自己的生活,在电视上的生活是作文书上的生活。还有一点是,我们的老师们津津有味地谈论这种属于他人的生活,经常以此为榜样左右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觉和不自觉地进入别人的“陷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那么,人们应该如何纠正这种偏差呢?那么学生应该如何纠正这种偏差,让学生选择“个性化”的素材呢?

1、指导学生打破“好人好事”的框架。材料选择的最大框架是什么,我以为我是一个模糊抽象的好人。自己成为学生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写好事,那是“文革”的框架。但是“文革”过去了很多年,这个框架的幽灵总是不散。我们老师总是认为,用好人的好事才登上高尚的地位,简直成了痼疾。想想你们中谁能保证自己做了好事。都是完美的好人吗?人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好的和坏的。事情也不是单纯的可以分为好的和坏的。事实上,绝大多数芸芸众生都很平凡,做的事也很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构成了我们多元的世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写好事呢?我们要突破这个束缚人的思想框架,告诉学生作文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多样性”。生活是广阔和多元的。三教九流,生活丰富多彩。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生活才多姿多彩。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有“金戈铁马”的霍迈、“大江洞”的雄魂、“赏月”的幽雅、“小桥流水”。广阔的生活不是一种或几种色彩,而是扣人心弦的万花筒,是打动人心的百花园。

3、引导学生找到生活的“性格”。如果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我们写的人、事、风景、感情也不会完全一样。(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千里冰冰》、《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老橘杨梅第二神》的南国风情、《飞向三千英尺以下的庐山瀑布》、《两岸猴鸣》的三峡景色、《天空苍苍,田野茫茫》、《一片寂静》。由于人的性格、取向、心境的差异,这种个性更加突出。例如,同样的花,悲伤的人是“感觉花溅眼泪”,高兴的人是“花对我笑”,憔悴的人是“人比黄色的花瘦”,欣赏的人是“脸和桃花互相红”。有人能感受到花之情。“姜志不是无情的,而是变成春泥,更好地保护花朵。”有些人能感受到花的无情:“疯狂的柳絮随风舞动,薄薄的桃花顺着水流流动。”在

客观上,“花自飘零水自流”,可人的主观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这些个性的差异,传递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4、引导学生书写平凡的生活。我们学生的生活圈子也许缺乏“血染的风采”,也许难觅“改革的风流”,但绝不缺乏“平凡的风情”。我们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平凡生活的价值。青松的四季长青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感受它的傲骨;小草的漫山遍野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顽强;蚂蚁的成群结队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注意它的合力;蜜蜂的采花酿蜜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执着;“常回家看看”是平凡的,但它蕴含的人世间的亲情却是感人至深的;“一技之长”未必都是吹拉弹唱才高雅,摸鱼捉虾、溜冰爬树也是有意义的;“零花钱”未必都要捐给希望工程才有价值,有人写用它买游戏机上当受骗的教训也是深刻的……认识了平凡生活的真正价值,我们才能写出不平凡的文章。

二是要让学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的闪光点。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东西上捕捉闪光点。比如:一辆纺车是普通的,但作为表现出来的延安军民以苦为乐的情怀是闪光的;七根火柴是平凡的,但作为挖掘出来的无名战士忠贞无私的灵魂是闪光的;学生戴眼镜的现象是普通的,但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家里装电话是一般的,但信息社会对家庭的影响却是值得深思的……平凡的生活中到处闪烁着作文的“金珠”。

三是要揭示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能认识平凡生活的价值,能挖掘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我们就能写出平凡生活中的“非凡”。不要以为只有“重大题材”才了不得,其实小事也可“大”做文章。例:《嘿,广告》、《稻草家族上法庭》、《人乐在今宵》(略)。

5.强化选材的“个性”训练。总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具体来说,可在“三独”上下功夫。①独具慧眼。就是在普遍处发现独特,在陈旧中翻耕新奇,在肤浅中挖掘深刻。例《家乡的秋天》、〈家乡的炊烟》(略)。②独运匠心。当学生对所组织的材料“举棋不定”时,可以自己的“匠心”度他人之“腹”,例:《还我课外天地》(略)。③独辟蹊径。这“蹊径”往往表现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视角不同也会让人耳目一新。例:《幸运》、《我的母亲也懂爱》(略)。此外,命题上的求新求异,避免选材撞车的有些必需限制等,都能给学生作文的选材带来一定的活力。

二、松开立意的钳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看学生的作文,首先看立意。”古人对立意是颇为讲究的,“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诗文美者,命意必善。”诚然,立意要正确。健康、深刻,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要给人以鼓舞和启迪。问题是,我们现在的作文指导唯“意义”而“意义”,唯“正确”而“正确”,使得学生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是学生作文的立意之路越走越狭窄,为“意”凑文,矫“情”造假的虚假、雷同之作层出不穷。而要追求立意的个性,我们的教师应该用全新的观念,大胆地给学生作文的“立意”松绑,具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l、少来一点“意义”

“有意义”是老师在作文立意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字。其实这三个字模糊之至。究竟什么是有意义?生活中的有些事,这样看也许毫无意义,那样看也许极有意义,有时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看都有意义。可能是我们老师太在乎“意义”,学生们便绞尽脑汁去搜寻、编织、制造这种“意义”,加之对“有意义”三个字理解得片面、肤浅、狭窄,只好跟着书刊、影视“意义”想来。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写给希望工程捐款,意义大嘛!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写亲人师长得癌症,意义深嘛!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写与歹徒搏斗,意义强嘛!这样的立意的确了不得,但人人都这样立意实在不得了!试想,我们作文的立意都去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灾区人民(这种爱当然要充分肯定),或者说只能表现这些方面,固然伟大和崇高得让人肃然起敬,但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觉得做人是多么辛苦,“高处不胜寒”。如果以我们心目中的“意义”去解读古人的诗文,那还有多少佳作呢?李白的《秋浦歌》“意义”何在?李商隐的《无题》的主题至今仍众说纷法,怎识“意义”?

2.少用一点“公式”

有些立意公式简直成了“铁公式”,学生可以坐在这一艘艘永不翻沉的公共旅游船上高枕无忧地旅行——写蜡烛,老师们就像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写杨柳,“婀娜多姿,妩媚极了”;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心“千人一面”,主题“千曲一腔”,沉淀在广阔的生活中的丰厚的“美”全被几个定型的公式所禁锢,这绝对是作文教学的一条死胡同。

3、少拖一点“尾巴”

“拖尾巴”也是学生在立意上常说的花样。跳绳就跳绳,结尾偏要来一句“成功就在最后的坚持之中”;放风筝就放风筝,后头偏要加一段“我的理想就像风筝在蓝天上飞翔”,甚至连一只鹅和一只狗打斗嬉闹,也要在结尾处大发感慨:“只有勇敢,才能取得胜利。”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拖出一条尾巴,都要牵扯一点哲理。似乎只有这样,文章才立意高深,才不同凡响。大家想想,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他刚刚步入我们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对生活的认识何其朦胧,他哪有那么多高大新深的哲理?我们教师又何必让他们故作高深?让他们作成人状?

真正有个性的立意,绝不是鹦鹉学百的机械模仿,也不是东施效颦的变相抄袭。它常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它常有豁然开朗的顿悟,它是思想的纵横驰骋,它是心灵的自由翱翔。首先,它需要对生活有独到的发现,例《拐弯处的回头》(略);第二,它需要对生活有独到的认识,例《逮老鼠》(略);第三,它需要对生活有独到的开掘,例《故乡的元宵节》。当然,只有松开立意的钳子,以上几点才有可能落到实处,有个性的文章才会不断涌现。

三、拓宽构思的路子

构思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它是作文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文章构思就是对映在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和审美化。学生作文构思的无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构思的平面化。这种平面化的最大的表现是简单地复制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原封不动地照搬进文章。比如抗洪救灾吧,就是将发放救灾物资的经过照写下来:先是灾民纷纷来到会场,随后领导讲话,然后发放物资,最后大家欢天喜地回家。

2、构思的简单化。主要表现为解决矛盾的方式简单。比如:成绩考差了,心里不痛快,家长或老师或同学开导一番,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下次便取得了好 成绩。

3.构思的公式化。以下是构思中的一些通用公式:①导入回忆——展开回 忆——结束回忆;②总述——分述——总结;③第一段提出论点——二段正反 论证——三段总结全文;④引——议——联——结等等,还有每一篇文章总要 紧扣文题、首尾照应等。 而具有个性的构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具体艺术性的构思,常与“新、美。 奇、巧”紧紧相联,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1)、个性化的构思离不开新巧的表达形式。表达形式新,如:分节式,镜头式, 书信式,问答式,引用式,日记式,乐章式等诸多的样式,从形式上打破了“一块 板”的构思模式。表达角度巧,如(OK,团体操》、《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难解 的几何题》《审鼠》等。

( 2)、个性化的构思离不开对材料的艺术处理,艺术地处理写作材料,是对材 料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整合。就是妙思引出的华章,是匠心酿制的佳酿,是巧手烹煮的三鲜.与胡编滥造是截然不同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将一般变为典型(例《中学生的一天》)

②将单薄变为丰厚(如《荒》)

③将平直变为曲折(方法如: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急转直下、悬念丛生。巧妙契合、误会设置、有意跌宕等)

④将旁逸变为集中(如《集体的爱》)

⑤将肤浅变为深刻(如《故乡的元宵节》)

四、打开语言的“匣子”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无论多么深途的思想,多么新颖的素材多么精巧的构思,最后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一个作家不注意文字,不懂得文字的魔力,即使有好思想也表达不出这种好思想。”(沈从文语)可以说,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对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已有了较为成形的思考与实践,而对作文语言的教学却很少见诸报刊。作文语言教学难,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语言更难。于是,讲选材、立意、构思,我们老师往桂滔滔不绝,而讲语言,我们大多虚晃一枪,用一堆诸如“生动、形象准确、新鲜”等模模糊糊的词眼糊弄学生一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作文的话语趋同现象相当严重。一是词汇贫乏(这当然与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有关)是不是学生接触的词汇太少呢?不是。六本初中教材其词汇量也是够大的,主要是学生学过的词语懒得用,难得用。学了不用,当然就会逐渐生疏最后从脑海中消亡。二是陈词滥调。写外貌一一一一苹果脸,大眼睛;写景物——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写惊奇——嘴巴张成了O型;写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嘴馋——馋猫……三是故作深沉。动不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语言公式化,成人化,毫无个性色彩,完全失去了青少年学生的天性。

这些问题当然不能全怪学生。试想,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上究竟动了哪些脑筋、想了哪些办法?有没有一些有价值、有实效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我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现不揣浅陋,抛砖引玉。

l、语言赏析

赏析报刊佳作是我们语言老师用以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常见的方法。这种欣赏中,当然有对语言的欣赏,但大多是对立意、构思等方面欣赏完毕之后的附笔,很少将其提到“主角”的地位。即使以其为主,往往因文章太长而显得模模糊糊,收效甚微。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精美的、个性突出的语言片断,选定一个最有价值的角度让学生欣赏。其方法是:用一块小黑板,抄录一两个语言片断、写出一个欣赏角度;悬挂于教室内,让学生抄录、赏析、品味,两三天换一次内容。示例如下:

(-)天天过去了,天天都一样,一样得像同一天的报纸,一千张一万张没有

一点不一样。 乔典运《多了一笑》

——欣赏点:平中见奇的叙述语言

(二)我们仁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

--欣赏点:音韵和谐的对称句

(三)杜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代诗骄,他那爱国爱民、化国忧民的形象屹立在我面前:他在马上吟雨,在床前听雨,在山陵苦雨,在田间祈雨,在槛内思雨,在草堂唱雨,在江畔对雨,在战场悲两,在驿路卧雨,在舟中优雨……

——欣赏点:动词的精巧传神

(四)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中国人有“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凛然正气;中国人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风亮节;中国人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处世格言;中国人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中国人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志豪情…… 这,就是我们千年不衰的国魂。

——欣赏点:名词引用的魅力

(五)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死;糊里糊涂地结婚,湖里糊涂地生子;糊里糊涂地爱,糊里糊涂地恨,糊里糊涂地害人,糊里糊涂地被害……为什么我要这样糊里糊涂地来,糊里糊涂地过,糊里糊涂地走?

——欣赏点:频繁地使用同一词语

这些语言片断个性鲜明,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无穷舞力,深受学生欢迎。

2.语段探美

“语段探美”与“语言赏析”的不同之处在于:“语段赏析”着眼于语段中的某-“点”,它所展示的如同影视剧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迷人景区中的一个景点。应该说,这一“点”在学生欣赏的初级阶段是不无裨益的。但随着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这种单一的赏析需进一步拓宽和加深。“语段探美”就是突破了单一的选“点”欣赏模式,它展现的是一种复合的审美价值,它让学生流连于奇景之中,步步风光旖旎,处处别有洞天。更不同的是,“语言赏析”是教师设置好的赏析“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如同看一出别人编好的戏剧,观众是无法参予的。而“语段探美”重在让学生“探”。这种“探”,需要思考,需要发现,需要归纳,需要提炼,需要让学生的心灵去与作者的心灵进行碰撞。这种碰撞所迸发的往往是思维的琼浆,是智慧的火苗,是审美的花蕾。请看——

(一)水是慷慨的天使。雨霏霏可以滋田,雪皑皑可以沃野,江滔滔可以扬帆,湖泱泱可以荡舟,河清清可以爽心,泉汩汩可以悦耳,茶津津可以润喉,酒醇醇可以助兴……

学生略读出如下美点:美在动词的准确,美在叠词的精巧,美在句式的整饬,美在语势的流畅……

(二)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妻子外出买东西,从未管过自己孩子的统计学家,勉强答应照管一下四个年幼的孩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她一张字条,上边写着:“擦眼睛11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5次;每个气球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26次;孩子坚持要穿马路26次;我还想过这样的星期六零次。”

学生发现了如下美点:美在叙述语言的质朴,美在表达角度的新奇,美在枯燥数字的传情达意,美在人物职业与人物性格的奇妙契合……

(三)低矮的茅屋里,昏暗的灯光下,愚公家的第一千八百届第八百六十次家庭会议胜利召开。在主席台前就座的有长子愚笨,次子愚蠢,长女愚昧,次女愚氓,在台下就座的有长媳鱼尾纹,次媳虞美人,长孙愚记,次孙愚乐……愚公移山,要先打报告。给村里打,用了十年,盖了十万八千个章,然后才到了乡里,又过了十五年,乡里还没有研究。愚公等啊等,白头发都等黑了。智叟取笑他,说:“还要移山呢,批准移山的文件你恐怕到死也看不见了。”愚公不以为然,说:“这怕什么,移山报告,我死后,我儿子会继续写,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学生概括了如下美点:美在起名的机智风趣,美在词句的时空错位,美在语言的幽默调侃,美在针贬时弊的力透纸背……

(四)艺术家捧着自己的作品来到人们眼前,急切地指点着:“喏,请看,这儿,森林边的水池会美好得如此醉人,夜色下的大海竟这般狰狞,这位高贵的名人眼角中有一丝鄙俗的邪光,那位可怜的侏儒眉眼间却流露着堂皇的神情,这位可笑的女贵族受辱时构成了并不可笑的场景,那位伟大的作家竟也有懵懂寥落的时分,花盆里的杂花可以组合得像一团骚动的火,天上的星云翻卷得不安,又那么永恒,沸腾的生活会走向如此冷漠的重复,冷漠的荒山古庙竟又如此脉脉含情,小小的墨虾是弹跳着生命的喜悦,强劲的马匹蕴含着勇士的灵魂,云和月的掩荫交替似乎迸发出了神秘的音响,宁静的田园时时荡漾着一种莫名的和声……这些,都是对惯常观念的突破。

学生提练出了如下美点:美在词汇的丰富,美在句式的齐整,美在句子的整散交错,美在铺排的恣肆汪洋,美在文势的大气磅礴……

以上学生们的探美不一定十分准确,甚至可能有失偏颇,但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领受能力,谁不觉得可贵呢?我以为,“语言赏析”和“语段探美”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新思路,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是很有帮助的。

3.语段仿写

老师们可能会说,你一边在高喊张扬个性,一边又在强调仿写,是否自相矛盾?我要说,模仿是学生将知识的吸收和积累转化为创造能力的必要津梁,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石。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由之路。”程千帆教授也不含糊:“初学而不事模仿,则不得其门而入。”语段仿写就是从模仿入手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其方法是根据教师和学生提供的精美句段进行仿写。例如——

(-)①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写马克思)。

②上帝把那位牧师收回了天国(沈从文写牧师)。

③他们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黄宗英写音乐家聂耳)。

④他是在知心观众欢迎的掌声中的殷切期待中,落下了生命之幕的(黄宗英写演员赵丹)。

这是一组写人物之死的妙句。“死”出了职业色彩。学生仿句如下(略)

(二)不少电视剧不屑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醉心于编造帝妃的故事、侠客的故事,明星的故事、款爷的故事……结果,我们的屏幕上充满了土气。霸气、杀气、胆气、娇气、珠光宝气,惟独缺少让百姓亲和的平民气。

这一语段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同字”手法。学生仿句(略)

(三)刚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就专门为我开会。会上最高权威—一妈下了一道口谕:每次考试总分必须达到500分,否则,你就成为家里的“专政对象”。我皱着眉头接受这“最高指示”。从此,我便成了家里关注的人物。每次考试,无论大考小考,我都会受到审讯般的盘问。这不,上回考试我们分数没达到“额定指标”,于是妈妈、姐姐向我展开了“攻势”,我严词争辩。一会儿,妈妈便拿出了“尚方宝剑”—— 一 根圆圆溜溜的竹棒,我当然明白它的威力,赶快退出“战场”,这场“海湾战争”便以我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段文字巧借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术语进行艺术“合成”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产生了一处喜剧效果。学生仿句(略)

(四)①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能飘然而袅。

②它(雀)是点缀在人类生活过程当中的活标点:落在冬季枯枝上时,是逗号;落在某一个个墙头上时,是句号;好几只一起落在电线上时,是省略号;求偶的一对儿追逐翻飞,累了落在上下枝时,就是分号。

这两段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标点符号设喻,语句新奇、形象、生动。学生仿句(略)

以上的仿写或者是一种构思的仿制,或者是一种技法的模仿。学生在仿写前必须对原有的语段进行解读、剖析,领悟其要旨后,才可进行成功的仿作。

4、强化训练

这种强化训练主要是抓住学生作文语言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训练。

①加强描述句的训练。描述句往往细腻真切、形象生动。而很多学生不会描述,写文章总是泛泛而叙,空洞干巴。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观察为突破口,边观察边感受边练笔。比如观察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天空后,有位学生这样写:

一眨眼,北边的天空赶出一团乌云。雄狮般的、骏马般的、猎狗般的、鸡雏般的乌云向南边涌过来,蚕食着湖泊一样淡蓝的天空。乌云满天翻滚,吞没了太阳,吞没了最后一片淡蓝,天空顷刻间被切割成一幅幅大小不同、不规则的水墨画。

②加强短句的训练。短句往往节奏明快,活泼灵动。大部分学生写短句很不得法,写长句当然会顾此失彼。请看下面的短句:

下晚自习了,OK,赶紧回家!天啦,咱一个女生,两时夜路!月亮溜哪去啦?哦,它早回娘家了。怎么那多冷汗?别怕,唱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小路上有什么?蛇?田鼠?黄狼精青蛇精白骨精?吊死鬼饿死鬼屈死鬼?…… 披头散发,青面擦牙,头像堡垒,手像钢叉……哎哟,快跑!刷——电灯光!鬼有电灯?不……妈呀,流氓?

③加强整句的训练,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能增加文章的文采。比如写微型议论文,一般要求200-300字,如果有叙述方式举例,字数会大大“超编”,若用整句则能以少胜多。如:

为了迎来民族的解放,董存瑞义无反顾,慷慨捐躯;为了捍卫真理的庄严,张志新大义凛然,血洒荒丘;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加强抒情句、议论句的训练。抒情、议论句往往能点铁成金,深化题旨。如: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村头的广播响起了动人的歌声。乡亲们都跟着唱起来:“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这是人们心中的歌,它驱散了压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唱出了今天的信心,唱热了明天的希望。(后面的抒情议论深化了主题,把文章推向高潮了)

⑤加强警句的训练,警句往往能以一当十,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警句或催人奋进,或振聋发愤,或引人深思,能使文章顿然生辉。当然这警句不是书本上抄来的名人名言,而是学生自己写出的警句。例: 我考试离满分只差2分非常高兴。可同桌考了满分,还在寻找最佳解题思路。我感到惭傀,明白了:优异成绩是这样得来的——我,不应为得到的98分而欣喜,而应为失去的两分而遗憾。(最后一句便可算警句)

5.语段创新

恩格斯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教学生去探新、创造。”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中,“创新”无疑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怎么让学生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呢?可以在训练形式和语言风格上予以引导。在训练形式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即兴演练。如同即兴演讲、即兴赋诗一样,学生每人备一本《生活札记》,走到哪记到哪,养成“随手记”的习惯,做到“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另外,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即兴式的语言演练。比如说,起风了,写写风;下雪了,描描雪。小草的芳香,绿叶的繁茂,皓月的皎洁,骄阳的狂暴,黄鹤喃啭,春燕垒窝,鸭戏清波,鹅鸣花丛……这些书本上都有很多的描述,但那是他们的感受,是他们的文笔。你不能一味“盗版”,而是要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原版”的感悟,从而写出融入自我个性的妙语。

③“权块”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从学生习作时找出一段文字,然后由教师或班上语言功底较好的学生写出一段相应的文字,抄写出来让全班同学辨析、领悟。(例略)

③选“点”生发。老师或学生拟定一个粗略的语言训练之“点”,然后让全班同学共同练笔。这种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例:

提示:毕业班,简直太忙了。(句形)

④修改竞赛。老师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一段表达一般化的语段,让学生进行修改。这种修改在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大胆的再创造,最后评出最有个性特色的语言片断。(例略)

在语言风格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①求“变”。这主要是针对学生作文中那些大众化、公式化的语言而言的。求“变”就是要“惟陈言之务去”,写出语言的变化多姿。例:

A、阳光温柔地翻晒着花草树木、也翻晒着老人们脸上的皱纹。

B、男生是一个很男生的男生,女生是一个很女生的女生。这很男生的男生和很女生的女生凑了同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②求“新”。就是让学生不断接受时下流行的新的语言,新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如:“新”在词语的超常搭配(例略),“新”在新潮词语的使用(例略),“新”在标点符号的省略(例略)等。

③求“朴”。很多学生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语言华美才是好文章,于是在文中拼命涂脂抹粉,结果是华而不实。其实,只要能使“平字见奇,常字里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语言就能传递出独特的情韵。请看学生写的例子:

妈妈要走,爸爸要不走。接着是妈妈说走就走,爸爸说不走就不走:只是苦了我,不知是跟着妈妈走还是守着爸爸不走。

④求“意”。吕叔湘先生说:“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这“多”的恐怕就是“意”,炼句不如炼意嘛!练“意”应该是语言训练的最高境界,它往往集纳和涵盖了多种审美情趣。(例略)

洪镇涛先生将学生的语言学习分为四个层面:“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洪先生的论述实在是精妙之至!也许我的肤浅探索对洪先生的论述作出了一丁点诠释。如果我们真能将洪先生提出的这个过程进一步具体化,就能找到一条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的来说,小编认为我们作文教学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打碎套在学生脖子上的各种枷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写作“空间”,让他们释放个性、张扬个性。“个性”是作文返朴归真的标志,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真正把张扬学生个性融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到处都闪耀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1.《【张扬个性小学作文】打破习作/束缚思维的枷锁,广泛传播个性飞扬的翅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扬个性小学作文】打破习作/束缚思维的枷锁,广泛传播个性飞扬的翅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2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