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是本站分享的《道德经》注音版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音版】


  致(zhì)虚(xū)极(jí),守(shǒu)静(jìng)笃(dǔ),


  万(wàn)物(wù)并(bìng)作(zuò),吾(wú)以(yǐ)观(guān)复(fù).


  夫(fū)物(wù)芸(yún)芸(yún),各(gè)归(guī)其(qí)根(gēn).


  归(guī)根(gēn)曰(yuē)静(jìng),静(jìng)曰(yuē)复(fù)命(mìng).


  复(fù)命(mìng)曰(yuē)常(cháng),知(zhī)常(cháng)曰(yuē)明(míng),


  不(bù)知(zhī)常(cháng),妄(wàng)作(zuò)凶(xiōng).


  知(zhī)常(cháng)容(róng),容(róng)乃(nǎi)公(gōng),


  公(gōng)乃(nǎi)王(wáng),王(wáng)乃(nǎi)天(tiān),


  天(tiān)乃(nǎi)道(dào),道(dào)乃(nǎi)久(jiǔ).


  没(méi)身(shēn)不(bù)殆(dài).


  【译文】


  “致虚极,守静笃”


  人的心本来就是虚名。宁静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像这句话一样人出生的时候就是虚名、宁静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但是人往往会被欲望所控制,因此观察其物而不得其正(就是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子能看到很多面而常人之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因为观察期物不得其正所以行事的时候也是失其常。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先做人后做事,人要想做好事就要先学会做人,这里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努力回到内心虚明、宁静的状态。就因为这样咱才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们的根本。归根叫做静,静则复命,既恢复到了不生不灭的状态,保持在常态,因而又叫做“常”了解了“常”的道理叫做“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了解“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有祸害。了解“常”的人是包容万物,能够坦然大公,就能做到公正,就能顺气自然,就能合于道,因此就能长久不殆。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想高人一等,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稳的;想迈开步子再大一点,把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人生可以有梦想,但是不能超越现实,好高骛远,否则贻害终身,寸步难行。


  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五,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六,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七,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九,不自见,故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十,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1.《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