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话。主要劝你不要草率行事,仔细考虑后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碰壁的可能性会更小。(成功)。

数字典,不忘祖先也不难。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桂文子要三思而后行。儿子听了,说:‘再说一遍,斯科可以做。”“这表明孔子持有相反的意见。我们家的祖先绫子(智孙行夫)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动,在二千六百七百年后,历代几乎整天都受到仆人的称赞。包括很多大学者。查一下《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了。《论语正义》说:“深思熟虑的人可以多说话,慎重。”很多书都称赞季亚子,说他是“忠厚贤士”。甚至有人认为深思熟虑是不够的。《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建议说:“凡事必有十四死。”但是,我们的共圣人却冒天下大恶,批评季亚子,想得太多,只想两次(再想一次)就足够了。

我该怎么解释?到底谁对谁错?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深思熟虑”。总的来说,对此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已经引用的“话很多”。一个是“君子之谋”,始终(中)都举着,然后进入风筝。这句话是绫子自己说的,但孔子和数亿人没有这么理解。他们理解到现在仍然是“道士”。

有多糟?有什么好处?根据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除了下棋、下棋等,想多了有时候很容易把人打晕,误事。平时骂的是“没有价值的后代”,意思是仙人的行为和其他人。我是本赛季绫子最“秀”的后代。我平时不仅深思熟虑事情,还不知道人们是否达到了向诸葛恪要求的“十四”,没有统计,也没有乱说。反正想,想过去,越想越糊涂,最后头晕,还是看不到行动,不敢行动。像我这样过分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我认为遇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考而鲁莽行事。我记得当时德国法西斯统治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经常使用darauf-galngertum这个词,意思是“说话就行,不用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遇事一定要三思。首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可行性,考虑方面越广越好。仔细考虑正反两面后,必须进行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考虑正面,考虑背面后,再回头考虑正面,考虑背面,这样循环下去,最终没有平静的一天,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次,斯科”。

1997年5月11日

宽容

人处于家庭和社会中,有时需要谈谈宽容。

唐朝有个大官叫张,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皇帝耳中。皇帝称赞他的治家,问他在哪里,他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忍”字。这很清楚:家庭中互相容忍才能和睦。这个故事很有名。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门楣上写着“白人假声”,就能知道这家的一定姓氏。中国的成长都以祖先的宽容为荣。

但是宽容也不容易。1935年,我乘坐西伯利亚铁路车经由苏联前往德国,这辆车经过苏联边境的满洲里,停了4个小时,苏联海关检查了行李。这无可厚非,入境必须检查。这是世界惯例。但是当时苏联可能认为,我们集团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会有好人。可能要严厉调查,以防万一。(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战争)检查其他行李,我完全没有意见。但是在哈尔滨买的最粗糙的铁皮壶成为了检查的主要对象。在这里敲,在那里敲,薄铁板绝对藏不住炸弹,但他不止。我真的受不了了,我想发火。我旁边有一位年长的外国人,和我们一起坐车。看到我的表情,在我耳边安静地说。“宽容是一种很大的美德。”。我向他微笑表示感谢。我立刻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宽容似乎确实是好事,甚至是美德。但是,我也认为应该有限度。我们到达德国后,我们遇到了这个问题。从前欧洲流行决斗的风,谁侮辱了谁,特别是谁的女情人,被侮辱的人必须提出决斗。用手枪或剑。普希金在决斗中被枪杀。我们到达时,这风已经平息了,但还是发生了。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承诺,如果外国人侮辱了我们自己,我们就要揣摩情况,主要要容忍,用东方的原谅来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们侮辱我们的国家,无论如何都要和他们一起献出生命。

容忍。这就是我们容忍的界限。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我就活不到今天在这里舞笔弄墨了。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996年12月17日

毁誉

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

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的毁誉能靠得住吗?

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或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

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黑,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1997年6月23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选自季羡林作品《不完满才是人生》

作家出版社出版

1.《【关于三思而后行的名言】季显林:三思,容忍,败坏名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三思而后行的名言】季显林:三思,容忍,败坏名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5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