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平

创作自述

朱力平

王宠的小楷书,朴拙中看到秀雅,洒脱的地方出现韵律。最近,我努力学习《王宠临晋唐小楷选》,受益匪浅。

王宠的小楷书很有能力,有钟、王、智英、吴世南等多位名家。制作的小楷书古典高,朴素巧妙,动作结合,具有清淡隐逸的情趣。(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那小小的楷体结构是平的,蕴含着礼仪,因此更加朴素。那支笔给人以圆润、柔和、敦厚的感觉。其巧妙之处在于笔法上,左旗的画多用劳峰,整体上呈现出这种笔触巧妙、字迹笨拙的笨拙风格。(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真理报》)王宠爱的小字也极力收字收集变化的矛盾,笔画向左收,向右放。左边伸出的笔画都是短画,右边伸出的笔画都极度夸张,使结构内部的空间变得稀疏和空虚。(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著作)正是缩短图片的处理,产生了视觉模糊的审美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本》)这种神奇的感觉给人审美上的愉悦,激发了对处理决字空间的探索欲望。王宠的另一个风格特征是一动不动。其笔法有行书笔意,流动,流畅。字的内部和字与字之间的空虚,更增加了“空”和“静”的心理感觉,有树林里的鸟鸣、老坐禅的意境。后人多评价王宠,以“运气”取胜,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在我看来,王宠的笔法继承了“宗王”的神韵,点火古朴,笔力深厚,包含筋骨,朴实,充满力量,姿态十足。王宠的小字反映了“宗王”风貌,又融合了吴世南等风格,结子萧朗,竖着气势,萧山自然,韵致超然。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书法的学习不止于临才、临摹和议政。古人说,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学习和应用就是这个问题。(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确实是这样。学了知识和技术,你不利用,你学它干什么?所以在练习过程中也摆脱了临本,努力用笔法和字体练习新的作品。其中最得意的是李白的《将进酒》。专家说的真好,临摹难,创作更难。我是个很愚蠢的人,很容易和难的字较量,我承认有些东西必须彻底做,不如不吃不睡。(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语言》)习作李白的《将进酒》,前后、反复、每章都总有不符合国王宠爱的笔法和决字要旨。所以,我尽可能多地检查能反映王宠物生活、艺术成长、其艺术成就等的句子等,反复地了解这段话中包含的萧山自然魅力。果然好处不少。我慢慢意识到。原来,王宠笔法韦和珍、笔收集、笔力、画反曲线状态、十字画中心笔收集、写画短而微妙,其姿势就像锐利、意味朴拙。凡点火均使用笔中心,短小精悍,厚重的薄武。过渡处多采用外部扩张法,提笔变暗,刘海圆,出杆小,圆,厚,含蓄,凝结。(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新世》)在醉势上笔画好了,应该放手。软化绘画、张横、高虎克等靴子,取右上方和右下方冒险飘飘然。能伸展的笔触尽量放着,其宽度飘扬,变化特征丰富。江吉像《续书法论》的云一样:“因为单词的长度和大小,也因为自然,它与天空和土地有直接的新闻,一切都有爱,纠缠的变化,无尽的意义。”

知道这一点后,我研究了王宠的小楷书力稀疏的决字特征和字距行距宽、舒适的章法特征,最终创作了这部《将进酒》。不能说是如意之作,但不管怎样,这似乎是王宠临摹的“铁”的作业。

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交这个作业是为了寻求大家的纠正,恳求慷慨的教导。

刘洪伟

创作自述

刘洪伟

我来自豫南淮河的古代李子国。这里有千年历史,渊源长,文化气息浓厚。上学的时候发现我们县有个名人叫钱锡进,字写得很好,受此影响,我也买了笔墨在家画画。后来,老老师开了书法培训班,我报名学习了一段时间,从那时开始接触书法,有规律地练字30多年了。大家党书、安、欧、柳都写了文章,因为这个爱好又遇到了几个好朋友。当时的人都很年轻,骑自行车来交流书法,去书店逛书架,买字帖,纯洁,友谊日益增加,成为了至今一生的挚友。想来的真是缘分。这是书法家给我的第一次收获。

1993年,我想提高一下自身的书法水平,报名参加了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函授学校,跟着课程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古典文学等理论知识。照着学校出的字帖,我临习唐楷,每月邮寄一次作业,老师批改点评后再寄回来,就是那时打下了我楷书的底子。

后来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荒废了书法爱好,直到近年来我跟着好友参加了我县书协办的书法临帖班,手感很快就找回来了。大家都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我就拼命临帖。当时写的还是颜体,老师们说:想往下发展就改写魏碑。于是我就学赵之谦,又临《龙门二十品》,最后决定写《李璧墓志》。

该墓志笔法古拙天真,开始以原帖字形大小为主进行临摹,通临一两遍后,对此帖的字体风格就有了整体把握。接下来单字放大临摹,这样结构更加准确,笔画交代清楚,细节处理得更精到。我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借助视频教学影像资料来学习,改善临摹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学习名家的长处,不断为创作作准备。庆幸的是我县书协有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给予我无私的帮助,使我在创作上跃上一个新台阶。慢慢地,我的作品不断在各级书展中露面,结交的同道书友越来越多,自身书法素养也不断提高,这是书法带给我的第二个收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书法艺术已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各级书法大赛层出不穷,给书法爱好者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凭借自身实力,2015年我获得第二届河南洛阳魏碑书法临创大赛三等奖。在去洛阳参展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一些优秀书法家,看到他们的获奖作品深受震动,看出自己水平的局限性。于是我再次报名参加了河北石家庄于晓中书法高研班,开始系统地学习魏碑的临摹创作。从笔画练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投稿入展频率不断提高,并成功入围2016年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八届新人展。11月12日—13日我到北京参加现场面试、笔试和理论考试,顺利通过入展,并为我们市、县争得了荣誉,这是我个人书法成长中的第三个收获。

虽小有成绩,但书法艺术之路漫长,我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享受书法带给我的那份快乐和充实。

闫 振

创作自述

闫 振

每次参赛我认为都是一次自我提高,更是对一段时间内学书成果的检测。学书一晃已三十余年,楷书一直是我下功夫最大、花费时间也最长的一个书体。从幼年时学唐楷,到十余年前研习魏碑,一路走来很多心酸、很多故事,收获也很多,很充实很快乐。有书法相伴从没觉得“无聊”,觉得自己是精神上的“富翁”。

回首书法陪伴我的这几十年,是书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管是参军还是到地方工作;是业余喜欢涂抹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次的幸运、幸福及荣誉。我觉得你只要专心爱书法,她最忠诚。你付出多少她就会回报给你多少。我深感书法是自己的一生至爱,一生的追求,就像生命一样去呵护她。她也走进了我生命里,铭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我曾是基层单位负责人,在刚到单位时,人心涣散,效益很差。书法给了我诸多的管理感悟:如一幅好的书法,要有浓墨重彩,既要认真对待,也要有率意的和谐。哪里需要我认真并马上解决,哪里需要轻描淡写,我一目了然。很快单位人心稳定了,效益上去了。把书法和工作管理进行有效衔接,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一个自组建以来从未完成任务的单位,历史性地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这次参赛我临写的是《石夫人墓志》,也是近两个月开始临写的,被其天然隽永、柔润谦和、锋敛含蕴深深吸引。每个字都温文尔雅,笔姿错落且舒展有致,神采及意趣让人留恋忘返。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依然是先过笔画关,再过单字关,随着时时看、天天练,又随着和墓志的触类旁通,很快上了手。在书写创作这次参赛作品时,自己大胆地将十余年来学习的《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及多个元氏墓志相结合,试探性地写了这幅作品,也算是一次尝试吧。

学海无涯,上下求索学书之路我会一直幸福地走下去。

许大斌

创作自述

许大斌

最初接触书法是在1991年上师范时的“三笔字”。上世纪90年代焦作师范极其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要求每天一张毛笔字、一张钢笔字、一小黑板粉笔字,每天还有学生会的人检查。那时学校的书法老师是张景惠先生,我临写的是《颜勤礼碑》,每天一张毛笔字的习惯坚持了6年,后来因工作的原因中断了15年。

2012年,闺女上了初中,我手里有了大块的空余时间,便又重新拾起了纸笔。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楷书有一种偏爱。临了几天欧体后发现自己对欧体实在没感觉,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开始了褚体的临习。我从《倪宽赞》入手,选择放大版的进行双钩,然后摹写。一年下来,光算字数的话,摹写了不下三百遍。《倪宽赞》先后买了七八本,最后一本是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法书选之褚遂良墨迹》。

2013年5月,开始临习《雁塔圣教序》,选择的版本是二玄社出版的《雁塔圣教序》和文物出版社的《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荒金大琳)。因为起步晚,所以还是采取笨法子,临写从双钩开始,每个字摹写30遍,临写10遍,对比后再临写10遍。每过一个月,便拿着作业去向侯庆福先生请教。侯老一边看,一边拿着毛笔给我批讲。侯老常说“一定要吃透一本帖,不要怕跳进去出不来,跳进去出不来不可怕,怕的是你跳不进去”,“察之者贵精,拟之者贵似。你作为一个初学者不写精、似,如何入帖?没有入帖,出帖从何谈起?”在一遍遍的读帖、临写中,褚书笔法、结构的精妙之处一点一点地被我发现。

临写《雁塔圣教序》时,因为是自己朝夕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看一眼,写一页。创作内容节录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拿着书用几天时间将内容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在头脑中构建每个字的笔法结构。截稿前的一个周六晚饭后,我开始抄写《太史公自序》,落完款后不觉已是凌晨四点。

这次楷书研究展的入展,对我来说是三年来临帖的一个小结,在创作上对褚体的表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我将带着思考去继续临帖、创作。

许广丽

创作自述

许广丽

记得我六、七岁时,每当过年爷爷写春联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跑过去,帮他拉纸、裁纸,看着爷爷在大红色对联纸上洋洋洒洒写出的毛笔字,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跃跃欲试。爷爷看出了我的心思,把毛笔递到我的手里,说:“来,小丽,照着我的字写一下。”我一点也不胆怯,拿起笔就写。可谁知毛笔不听我的使唤,不但手颤抖,而且按下去毛笔起不来。这时我傻眼了,心里很不是滋味。爷爷说:“想不想让毛笔在手中运用自如?”我不停地点着头,很希望爷爷马上教我。他微微笑了笑,告诉我以后会慢慢教的,让我要有耐心,写字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不可能一下子学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爷爷让我临习柳体书法。我坚持每天写一两个小时,不知疲倦地写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夏季蚊虫叮咬,冬天地冻天寒,我也照样写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上小学五年级时,获得了封丘县小学生书法比赛第一名。次年,又拿到了新乡市小学生书法比赛第一名。这些成绩让爷爷既欣慰又担忧,担忧我因眼前的一点荣誉自满而不思进取。他开始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临习王羲之行书,学习书法理论知识。这样一练又是几年。后来到外地上学,每逢寒、暑假,我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每天可练五个小时以上,书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直到1994年我到河南省书画院上班,在这里得到了名家老师的指点,开阔了眼界,参加了不少全国大展。也就在这时,我对钟繇小楷推崇备至,深深地被钟繇书法的高古、质朴所吸引。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去逛书店,本来是老师推荐让买本王宠小楷字帖,我找来找去没发现,突然被眼前不经意间翻开的一页钟繇《荐季直表》的小楷打动了。我欣喜若狂,觉得这本字帖才是我心仪的对象,是我打心眼里喜爱的字帖。我二话不说,买了两本,跑回家就练。仔细读帖的同时,他的隶书笔意更让我着迷,笔笔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种耐人寻味的点画让我羡慕不已。

后来,我沉浸在钟繇书体里,临习不辍。通过接触魏晋书风,懂得了书法神采的妙处,对书法的味道、气息、心性的自然流露关注的多了起来。古人书法线条的立体感,细小游丝仍不减力度,这是怎么做到的?我带着疑问去学习,慢慢地从生活中去找答案。我观察到武学中甩出去的鞭子梢力度非常强大,舞动的丝带轻巧灵动,还在国外看到过一处云景,才明白果然有古人所说的千里阵云。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书法里都可以借鉴体悟。

近几年,我对书法创作的书写状态很是关注。孙过庭的“五乖五合”讲得透彻、精辟。作为书法人,要有良好的心态,做一个表里如一、不计得失,有风度、大气的人,要加强自身修养,扩大自己的格局。要创作出静气、雅气,着实需要我们心中有静雅之气才能显现于纸上;要创作出平和冲淡、意境高远的作品,也需要我们有超然物外、恬淡虚无的内心!因此,在书法上想要取得大成就,不仅仅需要技法上的苦练,还应在自我修为上多下功夫。只有自身修为好,才能让我们走得高、走得远!

我一直修炼着自己,一直走在这条没有终点的书法之路上,艰难并快乐着!

许登科

局部

局部

创作自述

许登科

非常高兴,自己的小楷作品能入展由河南省青年书协主办的楷书研究展,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当然,对自己,也是一个起点!

我与书法是有缘的,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父亲写的字就很好,小有名气,村里的红白事儿,都是我父亲写的。印象很模糊,我很小就拿起了毛笔,在报纸上随手乱画,那会儿,经常跟姐姐一起写字,姐姐教我写,我拿给父亲看……我的书法启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真正接受专业的书法训练是从高三开始的,跟着郭枫、王文博两位老师。初学魏碑《张猛龙碑》,后又临习隶书《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等,对楷书和隶书才有了一些了解。上大学之后,书法成为自己的专业,才真正开始广泛涉猎,真草隶篆行,都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众多字体中,尤浸淫于小楷,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学习书法的体会。

一、如何临帖

临帖最好选准一种风格类型,随后可以临习同种风格类型的字帖。主攻一家,临上一段时间,把一家吃透后再换别的帖。对于所学对象要作系统研究,对书家的生平、思想、师承等有所了解,在多层面立体的结构上把握所学书风。最后再聚焦到所临习的字帖,对字帖有个反复认识的过程。当知识、修养等各方面的积累都上了一个台阶,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再次临写会有新的收获,反复几年下来,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郑板桥所言:“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学书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记述了自己的学书过程:“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言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这段话说明了米芾从宏观大局处着手,并不是简单的“七拼八凑”,看似所谓集古字,实则可窥其学习书法的手段。他采古代各家之长进行整合,又与自己的想法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了自己。我也受其学书影响,初学王羲之小楷,后又接触明清时期的小楷,转而再回到王羲之的小楷上面,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与收获。

二、入古

学书各有各法,但是对于传统的深入认识与准确理解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书不入古,终为下品。纵观书法史上的一流书家,他们入古的时间都很长。传王羲之学钟繇书入山中20年,遍书山石树叶,书艺日进,及中年后渐通化,创行草书新样式,受到时人推重;唐朝孙过庭专心学“二王”书,时逾二纪,一纪为12年,二纪就是24年,其所书小草《书谱》成为我们进出晋人的钥匙;宋米芾45岁以前极力集古字,遍临先贤诸帖,所以才有晚年“刷字”之妙,列为宋四家之一;元赵孟頫宗唐入晋,强调入古,终生不辍,为宋以后书法史的高峰,影响明清书坛。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向古人学习是书家学习的不二法门,一定要向古人学习,从古人的书作中汲取养分,闻闻他们的“气息”。

三、参悟

悟性,是一个学书者必备的先天因素,留意于物,往往成趣。张旭《论草书》曰:“余学草书几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张旭见担夫争道得笔法意,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得草书笔势。怀素师法夏云奇峰悟得草书的各种变态。学习书法如能留意各种事物的形态、变化并悟得其中奥妙,方可顿悟,书艺精进!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总结了自己学书几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深知自己差之甚远,书之难,难于承古出新,难于得其平淡冲和之气。文字生成至今,敬畏者有之,亵渎者有之,余以为诸事宜常存敬畏,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则终有所得也。

许 静

创作自述

许 静

步入中年的我和许多家庭主妇一样,面对老人、子女,围绕着一日三餐,曾经的那些豪情壮志、远大理想早已失去光彩,渐渐淡去。生活不再如雨后般清新,开始五味杂陈,迷茫伴随无数个午后阳光在眼前弥漫开来……

转变开始于2014年的暑假。

和许多家长一样,我把孩子送到周红军老师的固始县蓼苑书法班,教室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勾起我儿时关于春联的回忆。那时很少有印刷的春联,能写的都自己写。每到写春联这种重要的日子,我们姐弟三个就乖乖地退坐到火盆旁,远远地看老爸设案备笔,挥毫泼墨书写春联,看着铺满一地的散发着墨香的红纸黑字,一种莫名的愉悦在心底升腾……正月里,父母带我们走亲戚,一路上争读春联,听老爸点评书法。那时觉得,这些远比呆坐在一旁吃着瓜子花生听大人们絮絮叨叨有意思得多。尤其是到姥姥家,姥爷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上过私塾的一个,字写得好,人又随和,凡事有求必应,村里的春联几乎都是他写的。看到乡亲们对能书的姥爷尊敬有加,那时的我朦胧地意识到书法这门艺术的神圣与美好。转眼到了2014年,看到老师写字时的那份专注与自信让我萌生了学习书法的念头。周红军和时俊两位老师不仅书法造诣颇深,并且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深入浅出,因时因人,随机而教。周老师为我选的是《张玄墓志铭》,恰是我喜欢的魏碑,他说:“学书法要选好帖,要临古人的精品,这样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同时也是提高书法技能的根本途径。”

读帖是和书者的交流,临帖对其思想精神的实践。“认真读帖、临帖,写对、写好每一笔”是老师对每一个学生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帖,笔下的字慢慢有了点儿帖上的模样,这种成就感不断激励着自己继续学习。书法是线条艺术,书法作品的神韵是靠有质量的线条支撑起来的,随着对帖的一天天熟悉,渐渐地,我能感悟到这些线条的轻重缓急、笔墨的粗细浓淡是书者的精神和情感变化的体现。再临时我便尽可能地去体会这些变化,并学习用笔去表现它。在临帖的过程中,老师所讲的书法知识及行之有效的书写技法让我意识到,学书法,理论认识跟不上也不行,通过查阅、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让我对临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懂得临帖的重要性。但仅有理论也是不行的,每日的练习必不可少。写的多了,渐渐地,老师说的那些理论也能体会到了;写的多了,那些笔法、章法、墨法与技法也渐入渐深,那种对帖中的灵性、气韵、神采、情感的感悟也便接踵而来。除了多写之外,参观书展,参加比赛,这些活动也使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及学习方向。人到中年,记忆的衰退、琐事的羁绊,让我更加懂得时间的宝贵和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因其难得也就更加珍惜与投入,渐渐地,每天写字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放松的方式;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种笔毫在纸上提、按、转、承,驰骋有度,心情像风像水般毫无牵绊的感觉。此时此刻,创造的欢欣化开了心中多年的迷茫。

杨守敬说“游于艺者,首务品高,次求学富,三须艺娴”,两年多的学习,我深感自己历史、文学知识的匮乏,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很感激在这段旅程中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和传授,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一个充实的人生就像一条长长的有质量的线条,我会努力地写好每一段!

孙 立

局部

局部

创作自述

孙 立

由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继往开来 · 河南行草书法研究展”“继往开来·河南楷书书法研究展”是河南省青年书法家的三大实战军演。从征稿、截稿到出结果,心都咚咚响,青年作者谁能幸忝其中,将是何等的荣耀与圆满。

三大研究展,不仅检阅了河南省青年书法家们近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创作方向,而且还通过严格评审的方式循序善诱,既肯定了作者们的方向,又点明了作者们的不足。对于河南书法,周主席真可谓知行合一,功莫大焉!

继篆隶书法研究展、行草书法研究展之后,今天又有幸收到楷书研究展的入展通知,悲欣交集。很感动,感谢周斌主席及各位评审老师们对我的抬爱和鼓励,给了我一个今后努力学习楷书的信心,提高了我对楷书艺术的学习兴趣。近阶段,自己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力不从心之感与日俱增,古圣先贤的精工鬼斧让我顶礼膜拜,叹为观止。自己的渺小感与自卑感越来越强,楷书是我最为留意的书体,也是我最为困惑和反思的书体,30年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一直心存敬畏……

古去今来,楷书界百花争艳,高峰林立。作为一个青年书法人,古与新,展览与学术,交流与市场,自己当何去何从?汉代隶书的书刻书风与墨迹风格有何不同,何为正统,何为民间?汉代楷书与行书的风格形成原因,魏晋唐墓志的共同特点与不同?诸多疑问,我一直纠结于此,惶恐不安!

此次入展的这件楷书,形式上借鉴文徵明草堂十志的界格模式,只是化扁为方,内容取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风格缘自晋唐墓志体系。近两年,我对唐代殷仲容、徐浩、徐瑛隶书及武威后汉简王杖十简,三国走马楼吴简和两晋墓志兴趣极大。楷书的斜画紧密和斜画宽结是古今楷书的不同体式,魏晋时期楷书的新旧交杂是我思考的主要缘由,隶书与楷书,楷书与隶书,纠缠不清,我的取法也就是在这种纠缠不清的情况下形成的。古质,是我近十年认真思考的课题……

弃大求小,界格做旧,楷隶交融,是我这次的练习重点。由于粘贴时顺序失误,又不得不啰嗦数小字补于上下左右,实属画蛇添足之无奈。一次性完成此稿,心力交瘁,已无念重来。时间所迫,匆匆交卷……

孙全杰

创作自述

孙全杰

学习书法以来忙于笔墨,成天自嗨玩乐,本科毕业后回顾过去,发现自己未曾参与过什么展览、比赛,大把时光献给了自娱自乐。此次偶然于朋友圈看到乔老师发的由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继往开来·河南楷书书法研究展”的征稿启事后,有了试一试的想法;又恰逢国庆在樊老师处和几个小伙伴写字,晚饭后操笔伏案,创作了此次入展的作品。

楷书,又称正书或者真书,指具有法度的楷模之书。楷书由汉代隶书演化而来,其笔法形成于由隶至章草、今草的演变过程之中。汉末已出现非隶非楷、亦隶亦楷的“隶楷书”。楷书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和唐代。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楷书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晋楷、魏楷和唐楷。魏楷,是北魏碑版及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碑志刻石书法的总称。它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多是民间书手所作,字形结构虽稍欠稳定却形成了雄浑朴茂、天真烂漫的书风。

此次我临习的是《姜敬亲墓志铭》。此碑少有人注意,看似工整平和却暗藏很多变化,充满小情趣。此碑志原题《魏故广州长史襄城顺阳二郡太守寇府君夫人昌平郡姜氏墓志铭》。隋开皇三年(583)十月十九日刻。1925年洛阳城东马沟村出土,曾归三原于右任,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志高57厘米,宽56.5厘米。志文正书,24行,行24字,共539字。有盖,文3行,行4字。

我所创作的作品采用了六尺整张泥银纸书写。泥金、泥银工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古人用植物汁液调和天然金粒,涂在石器表面,起装饰作用。泥银是用银箔和胶水制成的银色颜料,后来多用于书画、涂饰笺纸。近几年各种展览中的这类作品一直不少。但泥纸银加工时上面附着了一层油脂,所以不吃墨。由于不了解这种纸的纸性,很多作者都感觉难以上墨,用泥银纸写魏碑作品者更少。本次经过思考,我认为稍微好一些的泥银纸不仅质地较为细腻,而且纸性偏软,很适合表达,利于展现细节。所以选定泥银纸作为作品的载体。

正文的章法我采用了仿造传统碑刻的形式,打上格子,整齐排列,使整体显得统一、美观。落款位置我选定在左侧,上面用隶书笔意书写大标题,下方一行小字署上姓名,尽量不和主体正文冲突,使得作品整体气息完整。

正文书写内容在书写前我立意以《姜敬亲墓志铭》为书写的大基调,并夹杂一些具有隶书笔意的笔画,追求自然。在书写时要心态愉悦。写到开心、自在之处下笔或重或轻,偶有墨色较重或者整体纤细的字出现在作品中。更有甚者,作品中的许多“之”字采用了行书的写法,及时调整了整体的气息。

非常感谢河南省青年书协给我们在校青年学生提供了这次参与书法展览活动的机会,这不仅对书法研究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青年作者们而言,更是一种激励。我相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在我们这代青年人的继承下会越来越好。

杜思吾

创作自述

杜思吾

楷书大体可以分为魏碑、唐楷两大类。提起魏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方笔。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之类的。提起唐楷,大家首先想到颜真卿、欧阳询等,其实不管是魏碑还是唐楷,风格形式都是多样的。这些都是因大家常见才有这感觉。

魏碑墓志风格多样,结字鲜活,资源丰富,更宜创作出有性情具个性的作品,近年来颇受书家喜爱。再加上书展评委多为写魏碑之人,写魏碑之风日浓。而诸多书法展赛,唐楷入展者寥寥,偶有上者,多为初唐褚遂良、智永风格,颜、柳、欧等几乎绝迹,唐楷渐被冷落。

唐楷的社会价值比较大,对整体民众书法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过于规范平稳也带来不易传达性情、可发挥空间比较小的弊端。在一些书法人眼中,写唐楷是入门,是基础,是“老干部”及业余书法爱好者学的书体,其实不然。

纵观书体发展史,书体从甲骨文、大篆、小篆、草书、行书一路演变,最后到楷书才致于完美。楷书从篆书中锋平行移动,由单一笔法发展成中锋,侧锋并用;是集方圆、提按、快慢、轻重等诸多书法技法为一体的综合体,是中国先贤智慧的结晶,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其中颜真卿是较为出众的一位书家。

唐代因王羲之书风受李世民喜爱,不管初唐、晚唐,受“大王”影响较大。在用笔上有“新法”“古法”之说:“新法”用笔转折分明,以流美潇洒为主要特征;“古法”即有篆隶遗痕,沉着厚重。故颜真卿用“古法”用笔,形成自己端庄雄厚、气势博大之书风,成为盛唐气象标志之一。在宋后的影响不逊于“书圣”,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我自幼受家父影响,初学颜真卿《勤礼碑》《自书告身》,家父的颜楷很有自家面目。而且在过去没有电脑的时代,我家靠写字谋生,多为牌匾碑刻。故颜体用处较大,这是我多年习颜的主要原因。但我之习颜不仅仅习颜,而是以颜为框架书写楷体,十年前张旭光先生提出“激活唐楷”之论,且率先示范,但从者很少。偶尔有“激活”者多过度夸张变形,靠墨色对比,靠形式去吸引眼球,失去颜之正大气象。

傅山论书云:“楷书不自篆隶,八分出,即奴态不足观也。”“不知篆隶之变,终是俗格。”我平时习书多习篆隶,基本不临颜楷,此次创作凭借自己对颜字之理解,以字形方正、宽博为框架,力求在姿势上打破平整的规律,使得字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求其鲜活;在用笔上以篆隶笔法加上行草的意趣,注重墨色变化,注意线质、速度、轻重等;章法上不按格书写,因字赋形,乱石铺街,不拘一格地融入现代审美意识,追求自然书写性。

唐楷是个大宝库,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开发与创造。笔墨当随时代,愿我们能创作出更多既有传统又有个性的优秀作品来。

李世进

创作自述

李世进

2015年我有幸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一年制研修班的学员。一年以来,在姜宝平、耿自礼、娄红卫、张利安等各位授课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熟悉了各书体的临摹方法,明白从临帖——入帖——出帖——独立创作的整个过程,明白了要立足传统、理解经典。这使我对中国古代传统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创作这幅作品,我选择魏碑寸楷在粉彩宣纸上书写,以平时用功最多的《李璧墓志》为根基,取法乎上,先专一家,再兼学其他,这也是书法学习中的基本规律。古人云,“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 朱履贞《书学捷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遍临百家,却难有所成;有的人“真迹只须数行,便可悟用笔”(冯班《钝吟书要》),就是受益于“先专一家”。 这就像种树,树干成长起来了,华美的冠盖便会自然生成。若从一开始就追求枝枝蔓蔓,庞杂无主,最终只会长成一丛灌木,不会成为挺拔的大树。学习书法的手段是临帖,而目的则是吸收、化用、成长,实现运用古人的笔法技能进行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我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创作,尽力准确把握帖上的笔法、字型、结构,把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及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董其昌说,“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时参取,此最关要”(《画禅室随笔论述》),也是在强调临创结合,化古为己。

书法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感悟,一种精神。古人的书法精髓是值得世代敬仰的,我们继承气象正大、阳光、健康的书法,在练字上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要充分理解、体会古代书家的背景、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比如我现在所学的《李璧墓志》《张猛龙碑》《元绪墓志》处于北魏时期,当时的北魏频于战乱,没有正统规范的约束,书家的风格和技巧也相对大胆和豪放、自由。北魏、东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几乎达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顶峰。之所以有这个成果,与那个时期的人能打破传统禁锢,充分展现自我及个性的张扬是分不开的。因为书法说起来离我们很远,实际上离我们很近——书法的本质来自于生活。世界万象,归结起来就是“方”和“圆”,书法就是“方”和“圆”的艺术:今法主方,古法主圆;起笔主方,收笔主圆。书法美的至要就是方圆结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启示,是书法艺术对大自然的真实反映。现在状如算子的美术字、印刷体、馆阁体的刻板与僵硬,绝不是楷书的本来面目。楷书同样具有时代性、抒情性,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启发。带露的小草,灿烂的花朵,孤立的胡杨,世间的一花一草都能给人的内心带来感动,或清新、或快意、或震撼,因为这些都是自然的节律,生命的姿态,感动我们的是生命的美好。书法同样要有生命的姿态,要表现生命的美好。一幅作品就如同自然山川,一定有高山平湖、小桥流水、古树新花,这样的景致才韵味无穷,才跌宕有致,才令人流连忘返。大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法则,但绝不是法则的呈现。同样,书法有“法”的要求,但绝不是“法”的堆砌。书法,如此美妙,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写好它!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展览,以上是我学习书法的一些拙见,敬请诸师友指正。

李帅文

创作自述

李帅文

琴棋书画,可爱者甚蕃。春秋伯牙独爱琴;自元代来,世人甚爱文人画;予独爱书法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习书十年有余,所临碑帖都成为了创作时的养料。期间临习魏碑已有五六年,感触至深之事莫过于从临习到创作的过程亦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因颇喜北碑,创作也多取法于此,其技法的主要因素便是结字和笔法。且北碑以“一碑一格,一石一貌”著称,字形和用笔的变化之大易使临习者难以向创作转化,其关键便在于深入一碑后对其笔法的总结与思考。

以临创部分取法的《元桢墓志》为例,其应属经典中的一品,具有典型性和共性的风格特征,是学习该书体须临习的范帖之一,技巧含量高,艺术语言丰富而独特。

首先,从共性和典型性上看:在用笔上,劲健而富于变化,方笔处见棱见角,圆笔处劲中显柔。结字端稳而不呆板,中正者结构缜密,变化者又多奇趣。且所有笔形的刊刻都非常清楚,字口干净,点画的形状、字形的体势非常易于识别。

其次,从个性上看:《元桢墓志》的风格非常鲜明,劲健而爽利,严谨而活泼。《张猛龙碑》比之略朴,《元倪墓志》比之略秀,《张玄墓志》比之略静。再与其他墓志类比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它独特的风格特征。

再次,从技巧层次上看:《元桢墓志》的技巧含量很高,艺术语言具有独特表现力。尤其是它笔画的丰富及多变的笔法技巧,当是临习此石练笔和取法的要点。

一、方笔与圆笔结合得十分浑合巧妙。在笔法上,方笔与圆笔有机结合。以点为例,有的点几乎是三角形,角的锐度颇显犀利。有的点则偏圆并有不同的形态,有似黍米,有似豆籽。其他各种笔画也都有圆有方,一字之中方笔圆笔交织参互而浑然一体。

二、笔画造形既精确而又多变。“同笔不同形,笔笔有仪态”,这是此石最诱人,技巧难度最高的地方。单就横画一笔分析,更是变化莫测。如“王”字三个横的笔形差异非常大。再以点为例,一字多点者,一点一形,且均不相同。有的表现方圆(如“宗”字),有的着意顾盼(如“其”字),等等。其技巧手段如此多样,真是让人玩味不已。其他笔画也是如此。

三、字字有势有态,生动而自然。此石字形很生动,其变异的主要手法是在笔画的走向上。如果把它与唐楷比较,这一点就十分清晰了。如“孝”字,长撇的走向直奔左下角,这样使“子”右移,改变了这个字的重心。虽有异变而不矫饰做作,这应是我们求法的精髓所在。

北朝墓志,遗存很多。清代学者对碑学的研究乃两个领域,一个是汉碑,一个是魏碑。在书法的实践中,清代书家对汉碑继承与弘扬的成就,要大于对魏碑的成就。加之近代墓志的大量出土,有待于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鉴此,我们可以说,魏碑领域,仍是一个待开发的领域。

在习碑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收获和教训并存,始终不变的是对书法的热爱。欧阳中石先生将书法定义为四个层次:“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实如需。”如今作为书法专业的在校生,只希望带着书法给予我的恩赐,传播中国传统国粹的正能量与艺术魅力。而心无旁骛,日复一日地执笔亦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李永成

局部

局部

创作自述

李永成

安阳是中国书法发展史的重镇,安阳殷墟甲骨文是我国文字形成体系雏形的发源地,也是篆刻艺术的源头。殷墟出土的三枚铜玺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印章实物;这毕竟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不能引以为豪,但对于生活在古都安阳的众多书法作者,却是幸运的。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到博物馆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贤留下的经典进行对话,产生心灵上的碰撞。

我的学书历程,也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在上学时期,在兄长影响下有幸跟徐学萍﹑张伯煊两位老师先后学习篆刻与篆隶书,没有写过楷书。楷书时代,简直是一个盲区,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对书法领悟,我认识到必须把楷书这门功课补上去,弥补自己的偏科与瘸腿局面,从而给自己的篆隶书创作提供有益补充。

吾初习楷书,先从唐楷入手,学习颜真卿《勤礼碑》﹑褚遂良《阴符经》数月,但未见成效;后转向晋唐小楷,先临习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与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后又研习明王宠临《晋唐小楷选》。通过自己长时间对晋唐小楷的临摹与学习,又与王宠临帖本对比,有所感悟。这次能侥幸入展河南省青书协举办“继往开来 · 河南楷书书法研究展”,对自己是一次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书写小楷,先观其点画,次注其结构,后玩其神情意趣与章法。小楷以其字小,每笔的走向,笔画与笔画之间距俱不相同,有的间不容发,要求每笔都具其姿态,确非易事。若要笔画多变化,运腕最为关键,使腕起伏顿挫分明,得有极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小楷其结构是点画的有机组合,是通过欹正﹑疏密﹑参差﹑宾主﹑虚实以及用笔的向背﹑俯仰﹑曲直﹑肥瘦﹑方圆等两个对立方面,有机而协调地组成一个统一体。书写小楷最要讲究法度意趣,古人书写小楷,写经除外,文人雅士之作,大多信手拈来,多以散淡简静为基础,透出当时的书写情感。作书欲得其妙,先妙其心,敏思藏于胸中,自然巧意发于毫端,意趣横生焉。小楷之章法,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竖行使其上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让每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呈现出前后﹑左右呼应的气氛,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实践证明,一个书写者的技巧愈熟练,功力愈深厚,手法愈多样,就愈能把握自己,使自己的书写个性和性情发挥得更淋漓尽致。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也;吾生性愚钝学书数年,未见长进,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李 创

局部

创作自述

李 创

说到楷书,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唐朝,再想到的就是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等著名的书法家,再之后就是各种各样的楷书法帖,可以取法者数不胜数。

我在南艺上大二的时候,小楷是在刘元堂老师的指导下,写颜真卿的小楷《麻姑仙坛记》。颜真卿的大字楷书庄重典雅、大气磅礴。起初看着颜体小楷波澜不惊,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后,对颜真卿的小楷有了新的认识:其雄秀端庄,结字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点、撇、捺略粗。这一书风,雄健厚重、大气磅礴。

后又涉猎《灵飞经》等唐人写经残卷,观唐人墨迹。仔细揣摩下,发现唐人用笔精妙,且写经动作很是丰富,神采飞动,灵巧天真,果然是楷书高峰期的产物。

一日翻书,看到虞伯施之书,温润含蓄,端庄静穆,不尚奇巧,有一种“中和”的士大夫气。遂起书兴,便展纸而书,冥冥中,竟有神合之处。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宋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唐李嗣真《书后品》评其书为“上下品”。

我在临习虞世南楷书的时候,注意把从唐人写经里学到的用笔方法代入到虞世南的结构中去。虞世南的字除了《汝南公主墓志铭》外,基本都是刻本。碑刻在当时就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神采,又在千百年的岁月流逝中遭受风雨的摩挲,漫灭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虽说留下来的东西依然质朴大气,却失去了原有的灵动。再较之以古代书评,则与原貌去之甚远。所以我便尝试将其与时代相近的东西的特点进行部分融合。有人会说唐人写经很俗气,我不这样认为,风行一个时代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是俗呢?不过很多人认为风行一个时代的东西就是俗。所谓的俗就是说这个东西中包含一种符合很多人关注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样,我才敢将唐人写经里的笔法大量拿出来用。楷书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书体,算是基本技能之一,在大量的书写任务下,我相信古人写楷书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我也在不断尝试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毕竟我年龄还小,书写量不够,眼界和体会都需要在不断的书写中逐步提高中。路还长,继往开来,留给我们这代人的任务还很重,我辈当砥砺精神,不息变动!

李欢兵

创作自述

李欢兵

我少时写字,因略见长于其他同学,便屡受老师称赞,兴趣渐浓,进而信心倍增,以此为豪。每至春节,可见父亲手书春联,虽不懂字迹优劣,便已敬佩万分。兴趣所致,我时常取来笔墨及昔日习题试卷,以龙飞凤舞之势,随意涂鸦,好不畅快!且常以书写班会主题及励志名言为美差,乐此不疲。虽然如此,我真正接触书法,还是从大学时代的书画协会开始的。

同很多学书者一样,我是先从颜真卿《勤礼碑》开始的。相较于柳、欧、赵,我更喜欢颜的宽博大气,楷书除此四家,知之甚少。其实我是最喜欢行草书的,感觉行草潇洒、从容、一泻千里,一切情感可随之喷发。学颜楷的同时,我也曾尝试行草,但都是一头雾水,无疾而终。后来得知行草是正书之逸,古人云:“作草如真,作真如草。”又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诸如此论,便知学书当先从正书(篆、隶、楷)入手。就我个人而言,不得不反攻楷书。此时已觉颜楷乏味,转而学习虞伯施《孔子庙堂碑》,因此碑书法俊朗圆腴,端雅静穆,结体疏朗,气宇轩昂,给人以圆润清秀、安详流远之美,我颇为喜爱。习之方知其格调之高,甚是难学,一度陷入迷茫之中……

之后,我从历代书史书论碑帖中得知,唐楷之前有魏楷、晋楷,更知魏碑书法笔画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魏碑分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其中墓志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不仅品类繁多,且保存完好,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任取一家,皆足成体,况地下之物层出不穷,考古新资料不断涌入书家之眼。此时的我眼界大开,欣喜万分,全心投入魏楷的学习之中。

起先我浅涉《龙门二十品》《元桢墓志》等,之后得遇《元瑛墓志》,如遇知音。其刻工纯粹、精到,笔画或舒放纵长、或绵密横短,往往欹而能正,化险为夷;用笔精美整饬,其刚毅豪放、气度凝重之势更显神采飞扬。

我认为学习魏碑书法,重在取其古意盎然之正大之气为根本。大书法家孙伯翔云:“写天,写地,写中华民族。”正是此意。我们不仅要注重其绚烂多姿、意趣丛生的结体,更应通过刀锋寻求且方且圆,沉着稳健的笔意,还原它的书写性,从而掌握魏楷结体及用笔的基础规律。我的本次临作是一个还原原作的尝试,而此次创作便是以此为基础,增加了一些书写性,比原碑多了几分宽博与疏朗。此次创作与我心中的理想境界相差甚远,魏碑学习之路还很漫长,我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与努力学习,定能有所增益。

《继往开来 · 河南楷书书法研究展作品集》

1.《【励志名言毛笔字图片】继2017年河南楷书书法研究展作品集之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励志名言毛笔字图片】继2017年河南楷书书法研究展作品集之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6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