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的山云海。杨铁军照片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乡青山桥小流域过渡林工程。
(本版本照片将提供给长沙市水土保持预防监测站,签名除外)
谢卓芳宋林峰
初冬的楚大地草木青翠,山水秀丽。宁乡市民的朋友圈、晒蓝水的青山随处可见。“河中的水质越来越好,河中捕获的鱼的味道也越来越新鲜。”“四系一路的环境越来越好,散步不再发臭。”这是全市人民由衷的心声。
宁乡地处中部地区东北部,境内山峰起伏起伏,横梁层层叠叠,沟渠纵横延伸。一度这里十山九秃,水道堵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据1981年宁乡县农业部门调查报告显示,当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211平方公里,占国内国土面积的41.6%。
现在和过去的反差是宁乡长期下功夫、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生动体现,也是近年来该市积极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注脚。如果想看到山川秀丽,首先要保存大地上一寸土。20世纪50年代以来,宁乡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宁乡经验”,有效地抑制了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湖南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治理样本。
1982年,宁乡被列入湖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2000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2002年,宁乡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14年,宁乡港务局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团”。
1.水土保持试验工作开始
水是生命的源泉。土是万物的根本。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轨迹的扩大,对水土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据《宁乡县志》:20世纪以来,宁乡旱涝灾害的频率逐渐增加,重现期两年发生一次。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地、龙田、柳沙河、老粮仓、青山桥、枫木桥等乡镇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农业园区气候发生变化,每年都发生水寒灾害。
20世纪50年代枫木桥公社内花岗岩崩塌,东山永。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水土保持是治理河流的根本”、“水土保持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等重要论断,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水土保持的热潮,宁乡是先锋队之一。1955年宁乡在回塘设立水土保持示范站,在乌江上游进行零星分散的水土保持试验,这是全国最早的水土保持示范站之一。
水土保持事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贫困。一般来说,水土流失越严重的地区,经济发展越落后。当时宁乡是纯农业县,由于群众缺粮,“被迫上粮食山”、“山林铲派”、“开垦荒地”,山地开垦面积一度达到18万多亩。为了解决燃料问题,当地群众从砍树、砍树到挖草根,造成了越来越砍伐、越开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那时山不像山,水不像水,一片荒凉。"今年83岁的汤锡山回忆道。唐锡山介绍说,长期在草虫花果山、青山桥等地从事水土流失管理,当时进出草虫河只有一条路。介绍说,只要下雨,雨就会把道路冲垮,造成交通堵塞,里面的人不能出去,外面的人不能进去。(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交通堵塞,交通堵塞,交通堵塞,交通堵塞,交通堵塞,交通堵塞)
为了解决柴火和胡林之间的矛盾,宁乡县政府动员当地群众给柴火烧煤,挨家挨户分发煤炭。制定退耕还林计划,并按照特定标准补贴当地群众。坚决摒弃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思路,以保土为主,积极培育用材林和经济林,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到1958年,宁乡将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178平方公里,河床平均下降0.5米,治理效果初步显现。
2.探索小流域管理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乡水土保持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初,宁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水土保持指挥部,建立了水土保持机构和工作网,丰富了各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展了指导性、全面的水土保持工作。
制定治理思路,明确治理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要改造坡地,对水土流失较多的地区,提高植物的覆盖率。以生物措施为主,辅助结合工程措施。根据各小流域的特点,制定综合可行的预防计划。
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抑制了宁乡水土流失的进一步恶化,提高了经济收益,而且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小流域经济铺平了道路。
张根珍今年80岁,是宁乡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先后从事过崩塌控制、崩塌管理、小流域管理、造林育苗等工作。"那时钱少,但精神充足."要说宁乡愁里人的风貌,我有话要勤说。
“土壤贫瘠,种植农作物也是三年两年不收。有时下暴雨,泥土被冲走。”玫瑰安勤奋地介绍
说。那时,张勉勤带了两个班,扎根在流沙河,一治就是5年。5年来,张勉勤带领工作小组,吃住在工程指挥部,每天工作至少10个小时,风里来雨里去,一天走十几公里,跑三四个村。赶不上饭点是常有的事,工作组就自己掏点钱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搭餐。这边要治水土流失,那边抓经济也松懈不得,宁乡县政府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契机,分区域治理荒山荒坡,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25度以下的缓坡地改造成梯平地,在固土保水的同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通过大面积种植梨树、橘子树、猕猴桃,当地村民年收入由几百元增加到两千元。
“老百姓富裕了,我们心里高兴。”张勉勤说。
经过20多年重点治理,宁乡共完成荒山造林、残林补植87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封山育林162万亩,森林积蓄量达到100万立方米以上。在治理中兴建各类水土保持工程2500余处,坡改梯土1.24万亩,改良低产田8万余亩,推行保土耕作5万亩,初步治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3. 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
“变化在悄然中发生。村民们从最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自发在通往采矿点的路上设置起路障和警示标牌,一旦发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会打电话向我们反映。”已经退休的原宁乡水土保持站站长尹邦记回忆起宁乡水土流失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很是感慨。
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2年,宁乡成立县水土保持工作委员会,具体指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监督执法工作,从此,宁乡的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宁乡有沩水、乌江、楚江、靳江河四大河流,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达190多条,水系发达、砂石资源丰富,采挖、经营砂石曾是宁乡县的一大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娄底货车司机运煤到长沙,总不忘顺便带一车砂石回去。产业自发形成后,随着河砂采挖成本升高,“靠山吃山”的村民将目光投向了附近的一座座青山——挖山洗砂。
砂石场夜以继日开采,山体裸露滑坡,遍体鳞伤;大型载重汽车穿梭不息,道路坑洼不平,灰尘弥漫,农田减产,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宁乡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宁乡县水土保持工作办法》,特别对水土资源、矿产资源、植物资源等,分别制定保护、开发、利用的文件,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坚决杜绝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
成立执法大队,开展环境“五大整治”:整治非煤矿山违法开采、规模养殖污染、河道非法采砂、投肥养殖、挖山取土洗砂。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县一级设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乡镇一级建立水利水保站,村一级由水保专员定期向乡镇水保站汇报情况,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督网络体系。
强化水土法制宣传。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局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设立固定宣传牌、书写墙体宣传标语,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宣传;与教育部门配合,每年开展一次针对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科普教育活动。
截至2009年,宁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流域内林草覆盖率普遍提高了4%以上,各治理措施充分发挥了蓄水保土作用,减少土壤侵蚀量42.14万吨,减蚀率达到80%以上,有效控制了水库、山塘、河流淤塞,增强了抗御地质山洪灾害能力。
此外,流域内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4.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核心,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013年冬季,宁乡在全域范围内掀起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这可是数十年未见的大动作——山塘蓄水量多了,周边农田可旱涝无忧。
宁乡县政府想了个巧办法——“以奖代补”,即县里不下达建设任务,不明确建设资金,由各乡镇根据群众申报情况,自主确定建设目标,先建后补。
村民小组各自都开了会,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确定筹资标准。几个月下来,仅许家坝村就清理了55口山塘、3.5公里河坝、15公里支渠,清淤总量25万多立方米。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激发群众的积极性。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宁乡已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理经验。在原宁乡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局治理科科长林友泉看来,宁乡水保人的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治理出来的效益都是老百姓的。”
近年来,宁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程加快。“十三五”期间,宁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投入129.88亿元,完成沩水治理、防洪防控、水资源利用及城乡水源工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环境建设,农村水电水利管理与改革等八大任务,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宁乡目前已初步建成水土保持业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对各类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情况和实施效益开展跟踪核实,确保监管到位不缺位,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近年来,宁乡逐步取缔沩乌楚靳四江河道采砂,小型水库、湖泊及骨干山塘退出投肥养殖。2015年,中型水库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他水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有效遏制了重点地区河段和重点湖泊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确保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大屯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后,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黄智斌 摄
治理成果经得起看,生态效益经得起算。截至2017年,宁乡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59平方公里,新建改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60多处,减少水土流失量23.57万吨,解决了5000多亩农田的水源灌溉问题,粮食年增产50余万公斤,社会效益突出,也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时代越发展,水土资源越重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越应常抓不懈。宁乡数十年驰而不息抓水土保持,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正在楚沩大地铺陈开来。
父子两代的绿水青山梦
谢卓芳
“蓝天白云常作客,绿水青山入画来。”宁乡大地上,一条条渠道蜿蜒舒展,一股股清泉流进万家,一项项水利工程加紧施工……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以山为友、以水为伴,数十年如一日,两代人用青春涂满了一片绿色。
11月中旬平常的一天,傅学雷正在一片荒地上踱来踱去,时不时蹲下来捧起一把土仔细查看,一张水土治理的设计蓝图已经在脑海里浮现。傅学雷今年52岁,在宁乡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党群工作部任副部长,从事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有30年了。
“以前山路难走,一天跑三五个村,走十几公里路是常有的事。”对于多年前的事,傅学雷记忆犹新。当时的群众并不理解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傅学雷联合当地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从采购苗木、造林技术指导,到生态小流域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傅学雷事事亲力亲为。
1998年,宁乡遭遇特大洪灾,傅学雷住在防汛抗旱指挥部,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天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爬陡峭的山路,走访各个村镇勘查汛情。碰到极端恶劣天气,被困在半山腰是稀松平常的事。
傅学雷与水土保持结缘,离不开父亲傅石松的引导。
上世纪80年代,宁乡水土流失现象仍然严重,风一刮土就窜,春种三茬地,难得半成苗。1981年,傅石松担任灰汤泥沙监测站负责人,1985年起,便带着17岁的傅学雷做沟渠治理的对比实验。两条沟渠,一条治理,一条不治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勘测土质、统计数据、记录报告、对比分析。这些累积起来看似枯燥的数据,成为了开展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宝贵的科学依据。
上世纪80年代,花果山顶进行马尾松混交种植实验。
上世纪80年代,红旗花果山建设工地现场。
在泥沙监测站的日子单调又枯燥。傅石松对自己要求严格,事事带头,天气越是恶劣,越是要把监测工作做到位。在傅学雷眼里,父亲俨然是一个工作狂,时时把工作挂嘴边,得空就传授水利方面的知识,最常说的话便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立足”。
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傅学雷对自己的工作也有着深深的感情。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从弱冠到知天命,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岗位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事业的兴衰,关系着国计民生。在宁乡、在三湘大地,像傅石松、傅学雷父子这样的水土保持人还有很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付出,披荆斩棘,让绿水青山的美梦在家乡大地成真。
来源:华声在线
1.《【关于水土保持的作文高中】山明秀秀丽寂静,记录了平安香香——期水土保持的“宁乡样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水土保持的作文高中】山明秀秀丽寂静,记录了平安香香——期水土保持的“宁乡样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5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