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儿子没什么出息”,但也有很多家长很迷茫:
1.我的孩子每天吃喝玩乐学习,但是一问到野心,就不知道什么是野心了...如何教育孩子有野心?
2.调皮的孩子有野心,但这种野心让人不好意思说要做“城管”,觉得穿制服很骄傲;想当“贪官”,因为“贪官什么都有”...难道他们就不能像我们当时那样提一提他们的野心,也就是“科学家”和“宇航员”吗?孩子有这样的志向,父母应该如何对待?
3.我的孩子有很大的抱负,但不会长久。今天他们想成为科学家,明天他们想成为音乐家。如果他们继续这样下去,很难避免“远大抱负”。我该怎么办?
陈钱林,家有双胞胎,14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大三班,女儿16岁考上了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第一届教改实验班。杭师大附中校长陈钱林对于培养这样优秀的孩子有很多好的想法。
对于这些问题,陈钱林有一招,他的志向教育可谓“润物细无声”。来看看吧~
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志向: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孩子做梦,帮助他们追求梦想,但不要在意他们是否做梦
孩子的志向会不断变化,有时候会有多重志向,可能会有一些父母的志向是“不好的”。其实野心有好有坏,哪怕是“坏”,只要孩子喜欢,不妨先鼓励一下。反正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志向就变了。家庭教育要用野心激励孩子,而不是用野心判断好坏。
小时候喜欢计算,志向是当数学家。然而,有一段时间,Ku和Ku经常玩室内游戏和历史剧,Ku产生了当导演的野心,希望出口大量电视剧在电视上播放。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当画家。小学的时候,我的志向是当作家,初中的时候,我成了科学家。
有一次,我把手机通讯录的名字改成了包大仁,王朝,马汉...她问我谁不见了。我说,好像是詹昭。她低声说她是詹昭。原来,在这段时间里,她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侠客。让我知道孩子们有什么愿望。我的方法是,不管他们的愿望是什么,我都同意他们。
有的家长很“现实”。当孩子说长大后想当“司机”的时候,父母会嘲笑他们,和孩子作对。“一点野心都没有,他们却想当司机!”孩子有野心就直接泼冷水:“做科学家,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你天生就是干工作的,别想太多。”
有些家长追求功利,安排孩子学习一些有利于深造的技能,在孩子进步缓慢的时候不断的批评指责,使孩子的自卑心理日益增长。
有什么比破坏孩子的梦想更糟糕的?攻击梦想就是破坏幸福。从我的经验来看,家庭教育的责任之一是让孩子做梦,帮助他们追求梦想,而不在乎他们是否实现梦想。
和孩子一起做梦:即使“梦想”不会实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也会激励孩子不断前进
我一直在推敲孩子们的名字。男生要阳光,就是新升起的太阳。女生宜静,宜名屈,意为深远,亦意为禅智。
他曾经对我说:“爸爸,我的名字像太阳一样升起。”我说:“是的,你的名字是太阳即将升起。”后来高中的时候,我说中国的夜晚就是美国的白天,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也是美国的太阳”。孩子的名字代表着父母的爱和期望,孩子很喜欢他们的名字,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远大志向。
孩子小的时候,我用孩子的幽默学口音,把中国科技大学说成蝌蚪大学,把清华大学说成青蛙大学,把哈佛大学说成哈欠,把诺贝尔奖说成牙杯盖奖。孩子们非常喜欢,经常在青蛙大学和蝌蚪大学玩游戏。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无形中引导了他们的志向。
孩子们经常梦见诺贝尔奖。他们有一次吃鱼,就讨论为什么要扔掉鱼骨。也许骨头更有营养?我鼓励你说,如果这真的有用,全世界都会震惊,人们不会随意扔掉鱼骨。也许他们可以建立工厂为鱼骨生产食物。孩子们立刻着手查阅资料,最后发现不可行,于是放弃了。
有一次,他们说自己有了很大的发现——时间和空可能都是一个圆。我鼓励他说爱因斯坦不涉及这个话题,他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孩子对此兴奋已久,不断搜索相关信息。
虽然这些“梦想”不会实现,但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会不断激发孩子的远大抱负。
我报考南科大的时候,陪她坐火车去北京考笔试,用毛泽东《沁园春》的格式写了字的上半部分:“我独享隆冬,北龙驰骋南方,昆山内外。看天空沉睡,大地辗转反侧。月亮洒在银辉上,灯光打在旷野上,各种雪天自由自在。绝望的生物,问宇宙,梦醒?”
她说现在学理科的人太少了,好像都睡着了...言下之意是,他们可能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我顺着她的话,写了以下鼓励我的话:“幸而陈家子弟,对真理大志有赏。我哥哥数学学得很好,只是让HKUST感到惊讶。大姐物理好,干坤在手。刚去了南京,然后进了北京。划船是免费的。我是陈嘉,几个创新人才,我现在还在看。”
让孩子有天赋,靠激发野心+引导自学:野心产生引力,自学产生推力
我在家庭教育方面最大的体会就是激发志向,引导自学。野心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有了这两股力量,普通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才。
孩子的学习成绩取决于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不是做练习就能达到的。他们必须有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自学需要毅力,自学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只有把远大的志向当作地心引力,才能更容易化苦为甜。当孩子尝到自学成功的滋味,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远大志向。
志向与自学相结合,更能彰显其魅力。
父母往往把得奖当成孩子的志向,有些父母把提高成绩当成孩子的志向。我觉得野心太微,有点功利。不是说中奖提高分数不好,而是中奖提高分数是偶然的。孩子容易纠结细节,父母容易焦虑。
和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几乎没有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自然也就没有获奖。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没写作业,语文经常考80多分。在平均分95分以上的班级,这个分数就是倒数,看起来很尴尬。
但我对这些细节关注很少,我深信只要孩子有志向,会自学,后劲就足够了。果然,因为志向高远,孩子们一直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因为他们努力自学,孩子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和展示,到了高中,他们在学习上的优势越来越大。
寻找榜样的力量:让名人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给孩子奋斗的动力
读名人传记是激励人的好方法。我经常指导孩子读名人传记。《改变世界的伟大科学家》是一部名人传记,他们喜欢看几个小时,深受影响。这本书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书中关于爱因斯坦、牛顿、马可尼、弗莱明等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感染人,激发人的志向。
比如弗莱明,从小家境贫寒,7岁时父母双亡。长大后,他下定决心要研究抗菌药物。经过20年的研究,他开启了抗生素的时代。当然,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爱因斯坦是他们最崇拜的。这些传说为孩子们打开了有远大志向的窗口。
小时候,每当我们的城市或学校邀请专家、教授等名人时,我都会尽力让孩子们见到“名人”。
2008年6月,中国工程院航天专家钟山院士等四位院士在瑞安参加航天科技教育活动。工程院院士是孩子们的神圣称号。孩子知道了,特别期待见到自己仰慕的院士。
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联系了钟山院士,希望晚上能安排点时间见见孩子。没想到,钟山院士居然同意了。孩子们看到院士的时候,两眼放光,纷纷问了很多问题,比如“有没有可能建造一艘有吸引力的宇宙飞船”“你能利用地震的能量发电造福人类吗”等等。,钟院士耐心解答。
孩子们和院士告别后,谈了一路见到院士的感受。他们说:“我一定要学好科学。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地球物理。”他还说,和院士交流后,他的理想变成了当科学家。
作者简介:陈钱林,资深家庭教育专家,著名校长。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高晨14岁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大三班,女儿高晨16岁就读于南方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第一实验班。毕业时都获得了世界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家庭教育是对的,孩子肯定能做到!》
1.《胸无大志 志向比智力更重要,但孩子胸无大志怎么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胸无大志 志向比智力更重要,但孩子胸无大志怎么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4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