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江(1610~1664年)、速成江、名涛、鹦鹉螺、词六治、海鸥联赛、僧侣侯明宏人、编号占江学人、占江胜、又是编号无知、梅花高俊、安徽县人,他兼营诗书,喜欢梅州。

青点江梅花也是52.8厘米78厘米1657

1645年,郫县反清金声,姜天仪被捕后,被送往南京后死亡。参加项青武装的另一个王族日(1653354 169)与东乡吴麟、王贤道、王贵一起逃到福建,逃到南明隆武政权下。第二年8月,隆武政权垮台后,恢复视力的希望至此完全破灭。王慕义在古代航线船门下返乡出家,作为僧侣、法号弘帝。

清江千岛峰道99.9厘米307.7厘米1660南京博物院西藏

县沦陷后,强盗(占江)和朋友程守娥(占江)哭得不像相公谭,跟着其余部队去福建,继续他的抗清恢复运动。康熙《歙县志》中《弘仁小传》期擅长评价画家史料的王世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王武汉是谁?”以严谨著称的王世清此时也不能不大胆推测。“王武汉是王慕义。他们都和乙流一起进入民民,也就是伴随着行进。后来,他们和高航一起作为胜,不仅意思相同,经历了同样的遭遇,一个人还可以为别人引进。”没有史料进一步证明这一推论的“正确性”,但这是理解粘钢的重要部分。

清江油井树木图50.4厘米68厘米1661故宫博物院所长

老航线船(15853354 1655)原姓郑,福建泉州人。文文,有时是名誉、思慕至孝,母亲去世后出家为保山武院(1575 3354、1630)的法师,接着主持福成、建阳、江西等地的几大寺庙,因此万人、他在福建、江西一带名声很高。从法师的角度来看,店强属于禅宗清源第37岁。

清江小江风图之一的256.5厘米28.5厘米1661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补充一句:“和尚30年前没有参禅的时候,山是山,水是水。直到后来,有一个地方,直接看知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休有休息的地方,前面跟着山,只有山,水只是水。”《弘济与弘仁》第17卷),就是请愿的名言!

清江东道91厘米27厘米1662上海博物馆收藏

王浴日的同时,占江要从福建皈依高港禅师,出家当和尚,这一年他三十八岁。出家后,他的法名红人、户籍强学人、占强胜;另一个号码智慧,梅花古代圣美。出家后,他在福建生活了很多年,除了学习禅外,还走遍了各地。

以下是他的大致行踪。

42岁在南京。43岁到46岁,在芜湖。四十七岁,回乡游览黄山。四十八岁,再次游览南京。49岁,在南京住在慧应寺。五十岁,回秋,然后在黄山云谷公司开了账单。51岁,住在西县五明寺,住在休宁早期寺庙的壁橱里,再次离开武明寺、庐山、大雪闭塞、鄱阳湖。54

岁,渡鄱阳湖,游庐山,返歙,居五明寺。未数月,寻昔日游庐山时所脱下的残破草鞋,仿佛又要远行的样子,却在大呼佛号之后示寂,死时,仅得五十四岁。

清 渐江 疏泉洗砚图 69.7cm×19.7cm 1663 上海博物馆藏

以“甲申之变”为标志,明代的知识分子们经历了一场大变故。在这场变故中,有的在英勇地抵抗,有的自杀殉国;更多的人则是隐退山林,或在佛寺中安身─渐江走的便是后一条路。

在我看来,渐江同时具备两种身份:一是僧人,一是“遗民”。

清 渐江 临水双松图 24.3cm×20.7cm 上海博物馆藏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遗民”大概是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遗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气节”,也非寻常文艺学所能理解。

何谓“遗民”?归庄在《历代遗民录序》中说:

“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故遗民之称,视其一时之去就,而不系乎终身之显晦,所以与孔子之表逸民、皇甫谧之传高士,微有不同者。”(《归庄集》卷三)

清 渐江 黄山图 47.6cm×145cm 1661 江西省博物馆藏

身处变革之际的归庄所言甚确,“遗民”不同于“逸民”和“高士”,虽然他们有重叠之处,但“遗民”却是在国家政权发生变动之际,不服务于新朝。

生于一六一〇年的渐江,早年生活正值晚明最为黑暗与动荡的岁月,虽然他并未做过明朝的官吏,但是在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接受过儒家经典教育的读书人如何面对异族统治,却成为考验士人的一道人生难题,也是每个人必须交出的一份考卷!

清 渐江 山水册页之一 22.6cm×30cm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士人所面对的,无非两种选择:合作与不合作─要么承受变节投敌的耻辱,成为新朝的官吏或顺民;要么选择成为“遗民”,即:虽然仍旧生活在新朝之中,但是却拒绝变革原来的身份与态度以维持对前朝的忠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八辨“征士”之名实时,就注意到了“遗民”─不妨暂以“遗民”这一名称代指包括“逸”在内的人的复杂性:

“被征不屈,名为征士,名均也,而实有辨。守君臣之义,远篡逆之党,非无当世之心,而洁己以自靖者,管宁、陶潜是也;矫厉亢爽,耻为物下,道非可隐,而自旌其志,严光、周党是也;闲适自安,萧清自喜,知不足以经世,而怡然委顺,林逋、魏野是也。处有余之地,可以优游,全身保名而得其所便,则韦、种放是也。考其行,论其世,察其志,辨其方,则其高下可得而睹矣。”

清 渐江 山水册页之二

在辨析名、实的同时,王夫之还顺便给“征士”即后来的“遗民”分了类,这大概也给我们研究“遗民”的性格,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参考视角。

而像王夫之这样明清之际的“遗民”的主动选择与承担,除了是其存在方式的一种选择之外,更意味深长地承担了士的另外一种职责:他们继承了中国的“士”的传统,并将自身置身这种传统之中,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它的活力,虽然这是他们终生无法摆脱的困境和痛苦之源。

清 渐江 披云峰图 53.1cm×131cm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而言,比其那些死难的“义士”,“遗民”更注重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人存则文化存,人亡则文化亡,为“遗民”提供了存在下去的坚固信念。

对于明“遗民”而言,宋末的郑思肖及其所遗留著作《心史》,有特别的意义。

《心史》一书的发现,在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八日,承天寺僧达始在疏浚枯井时,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函。打开之后,发现是南宋郑思肖的《心史》,外书“大宋铁函经”五字,内书“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十字,里面共包括他在南宋末年创作的《咸淳集》《大义集》《中兴集》《久久书》《杂文》《大义略叙》等作品。从藏在井中到发现为止,计三百五十六年。达始将此书交给文从简,陆嘉颖将此书抄写后,开始流传。崇祯十三年,应天巡抚张国维将它刊刻出来,同年,新安汪骏声将它重刻行世,在唐王隆武二年,福建又将郑所南、谢皋羽二先生的《铁函心史》和《晞发集》合刻在一起,因而此书在明末清初的“遗民”中间,广为流传。渐江自己有一首诗说:

“道人爱读所南诗,长夏闲消一局棋。桐影竹风山涧浅,时时倚仗看须眉!”

“此心不死,即天地常存。”例如屈大均就说:“心存则天下存。”(《翁山文钞》卷二《二史草堂记》),因而“心史”的典故,在渐江的诗中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清 渐江 黄海松石图 81cm×198.7cm 上海博物馆藏

有艺术史学者指出,在画坛上,选择前者的画家,往往依附在正统画派之下;而选择后者,大抵属于独创主义之流。

但是如果仅仅将“遗民”理解为对前朝皇帝的忠诚,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前朝的忠诚,不如说是对文化尤其是对正统文化的忠诚,因而呈现为一种文化人格的担当。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可以用无数的事例说明,这些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妥协或反抗,可以相对地说明他们在文学或艺术上的审美取向:文学家或艺术家,是根据自己的生命定位,完成自己的文艺风格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明末清初的风格上独创主义者艺术家那里,不是削发为僧,就是半隐半逸之士,即使像石涛这样曾经热衷于为新朝服务的僧人,最后仍然回到他充满辛酸的原点。

清 渐江 山水梅花图册页之一 14cm×22cm 1658 安徽省博物馆藏

正因为这样的选择是一个时代的,是一个群体的,因而他们也会形成某画派或某群体,一些具有“共性”的主题和风格乃是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命意识的表达,而这种生命意识,与平常没有发生朝代政权更迭时期的个人主义者,也拉开了距离。

例如,藏于故宫博物馆的《为旦先作山水轴》,作于一六六一年。在画的右上方,有署名“广乘樵”题的一首七绝。据汪世清考证,“广乘樵”就是一六六〇年陪渐江游黄山的王炜(一六二六——一七〇一?),是歙县俞岸人。很有学问,工于诗,被时人称为高士。受画的主人“旦先”,名为吕应昉,是歙县吕村人。父亲吕时春(一五九九——一六四五)与金正(一五八八——一六四五)为同学,与江天一(一六〇二——一六四五)为友,当金正与江天一死难时,吕时春也“愤懑不食”而卒。王炜有一篇名为《吕先生传》的文章,就是记载他的事迹的。吕旦先为吕时春第五子,吕氏有业在江西鄱阳,吕氏即带了两个儿子携家居其地。渐江从歙县西上将游庐山,阻于雪不得入山,就与王炜会面,并在吕家“且读斋”作画度岁。今藏广州美术馆的渐江《始信峰图》,款题“癸卯春,弘仁为旦先居士作于鄱阳之且读斋。”上面亦有王炜的题诗,这不仅是乡谊或单纯的赞助性质,而且是“遗民”之间的惺惺相惜了。

清 渐江 林泉春暮图 41.4cm×89.4cm 上海博物馆藏

渐江的朋友许楚说过一段话,我相信这是对渐江最为透彻的了解了:“独念师道根洪沃,超割尘涅,抚身立命,慨夫婚宦不可以洁身,故寓形于浮屠;浮屠既无足与偶处,故纵游于名山;名山每闲于耗日,故托欢于翰墨。”

“国变”断了渐江的婚、宦之途,他遁入空门;但在这里他也找不到他的知音,所以他纵游于名山大川;在名山大川那里,为了不虚度岁月,他拈起画笔,从中寻找真实的快乐。

他超脱于世俗的烦扰之外,遁入于大自然之中,向往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向往于“云山苍苍,烟水茫茫”,向往于“踏雪入山,寻梅出屋”。他既不像八大山人那样苦心地经营寺院,更不像石涛那样自称“臣僧”,而是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这一切构成了他清白高尚的一生。

清 渐江 黄山册页之一

渐江的一生是高洁的。这一生,就像他自己在《画偈》中所描写的,一辈子都有如晚秋的远树孤亭,落日薄山,归鸟已尽,而一溪寒月,却默默地照着渔夫的小舟。

他超世,但是并不忘世。

这便是他,渐江的心境。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又回到歙县,住在太平兴国寺以及五明寺的澄观轩,一直到一六六三年死于那里。在这期间,程邃曾劝他还俗,但是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他死前,曾留遗嘱,令于其塔前多种梅花,曰:

“清香万斛,濯魄冰壶,何必返魂香也。他生异世,庶不蒸芝涌醴以媚人谄口,其此哉!”

梅花的高洁,自然是渐江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渐江死后,他的朋友们收集了他的遗作,共得七十五首诗作加以印行,名之曰《画偈》。后来黄宾虹又收了三十三首,名之为《偈外诗》。

清 渐江 山水图 34cm×58.4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渐江的诗,清丽淡远,一如他的画风。汤燕生在跋他的《江山无尽图》卷时说他的诗与皎然、孟东野相似─这是一种汇合了禅趣之清空与个人阅历之孤迥情境的诗风。为广其传,我引一些在下: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再颂斯言,作汉洞猜。”“阳春之暮,花光断续。翠微中人,须眉皆绿。”“连朝清恙,示近楞严。我爱伊人,枯毫忽拈。”“才出芦花来,溪光果如镜。一丝未忍投,忽作沧浪咏。”“林前落木多,风过如人扫。偶携几枝归,堪用供茶灶。”“先世久栽松,今晨初剪韭。应门知有人,不外烟霞友。”“南北东西一故吾,山中归去结跏趺。欠伸忽见枯林动,又记倪迂旧日图。”“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山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云林逸兴自高孤,古木虚堂面太湖。旷览不容尘土隔,一痕山影淡如无。”

清 渐江 山水图 45.3cm×84.3cm 上海博物馆藏

以下则是收在黄宾虹辑的《偈外诗》中的几首:

“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沈写钟山。”“画禅诗癖足优游,老树孤亭正晚秋。吟到夕阳归鸟尽,一溪寒月照渔舟。”“疏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诗风的空灵并非全是由字句的雕琢而来的,而是在文字间自然流露出来的风格与韵致─这一方面来自于他高洁的品性,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清 渐江 松壑清泉图 60cm×13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诗中屡次提到“倪迂”,即元末的画家倪瓒。

渐江的画风,主要就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他的言论中,他都明显地受到倪瓒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那么纯粹而自始至终!我们看:“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云林逸兴自高孤”“老干有秋,平岗不断。诵读之余,我思元瓒”,以及“传说云林子,恐不尽疏浅。于此悟文心,简繁求一善”─他正是在倪云林这里,悟到了绘画三昧。

恽南田在论倪瓒的画时曾说:“笔墨简洁处,用意最微,运其神气于人所不见之地,尤为惨淡。此惟悬解者能得之”“迂老幽淡之笔,余研思之久,而犹未得也”─这些潜伏在倪瓒绘画中的微妙消息,却都在渐江的笔下流露出来,真是匪夷所思!而当时的人们,不正是将他的画与倪云林的画相匹配,“以有无定雅俗”吗?

他虽然在简净上是受倪瓒影响的,但是在构图方面,却加入了自己非凡的创造!换言之,倪瓒对他的影响是在骨子里的,在形迹上,仍然是渐江自己。

清 渐江 山水图 51.9cm×47.7cm 上海博物馆藏

高居翰在《中国绘画史》中曾形容说,渐江的画在最后,“便像一纸用细铁丝和玻璃建成的结构,纤弱而不具实质。然而它透逸出寂静的气氛,像是从稀薄的明亮的空气中看过去的一座敏感的抽象山景”。尽管,在他的画面上,拥有一些明显的“装饰意味”,但是,在画面的最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来自于观察自然之后的“抽象”─正像高居翰所指出的,这也是一种回归自然。正如前面我曾经提到的青原惟信的名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石涛在《跋〈晓江风便图〉》中赞许渐江笔下的黄山──尽管石涛的黄山也画得好─“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泠然生活”。汤燕生题渐江《古槎短荻图》轴说:“运笔全标灵异踪,危坡落纸矫游龙。其期出世师先遁,对此残缣念昔容。老屋枯株,池环石抱。点染淡远,大似高房山命笔也。”又跋《寻山图》说:“观渐江画,如行高岩邃谷中,渚转溪回,遂与人世隔,真妙作也。”艺术的形式是一种精神的现象,而精神的现象又呈现为微妙的艺术形式;既把人格从不可思议的神秘中呼唤出来,也从不可思议的神秘中焕发出人格的光明到艺术形式中去。因此,在面对渐江这样的“禅画”时,人们看到的都是奇迹,或者除了奇迹,就是不可言说的秘密,一点一画、一波一折,都会因为它们是因笼罩在人格的灿烂光辉下而显得神奇不可方物。高瞻泰跋雪庄《黄山图》时顺便就提到渐江说:

“其性情与山水为一,其笔墨与天功俱化……好事者倘因雪公之图传,而并使梅花老衲之图亦传,则黄山两僧,又不在贯休、巨然之上哉?”

汪济淳跋《渐江卧龙松图》:“渐公画卧龙松,于黄山卧龙松绝不相似。然笔法高严,正妙在不似。盖黄山奇奇怪怪,即有一松一石,有不容强似者。必欲求如小儿团泥作戏具,但可发噱耳。天下事以离得合者何限,未可为不虚心人道也。”

“妙在不似”并非是真的“不似”,而是与客观的物象大踏步地拉开了距离,并把它移植到能忽然一闪间就全露出真面目的神秘氛围中去,这一切,都在一种不可穷尽的状态中瞬间完成。

在一幅名为《墨笔山水》卷的卷首,渐江这样题道:“辛丑十一月度腊丰溪之仁义禅院,落落寡营,颇自闲适。日曳杖桥头,看对岸山色,意有所会,归院砚冰始融,率尔潦草。渐江弘仁。”他的绘画,是对自然的参悟,“意有所会”。体现一种来自于闲寂中的回味。

黄宾虹《古画微》中拈出了渐江的“静悟”对他的画所起的作用:“画法初师宋人,为僧后,尝居黄山齐云,山水师云林。王阮亭谓新安画家多宗倪黄,以渐江开其先路。画多层峦陟壑,伟峻沉厚,非若世之疏林枯树,自谓高士者比。以北宋丰骨,蔚元人气韵,清逸萧散,在方方壶、唐子华之间……论者言其诗画俱得清灵之气,系从静悟来。

清 渐江 子久笔意图 231.7cm×26.7cm 上海博物馆藏

这也许就是为倪云林的绘画所不具备的素质了。

所以,在禅宗的“不立文字”之外,他以画名世。他的画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代表,即代表了他的画是他的心灵在与造化交相作用以后的一种“意象”。而其中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前者,即画家的心灵。

渐江给我们的印象正是:超脱于传统,而执着于造化;超脱于物,而执着于心;超脱于颜色,而执着于风骨;超脱于繁缛,而执着于简淡;超脱于雄浑,而执着于清奇;超脱于豪情,而执着于冷静……

这便是源于渐江的人品而来的画品─正构成了他简洁画风的基础。

与髡残的那种苍古深密画风、与八大山人的高古奇崛,以及与石涛的激情奔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四高僧之中,渐江最为自始至终地坚持着自己孤迥、冷逸的画风。甚至,充满了理性的控制:没有大片的墨、没有那种粗拙而跳动的线、没有过多的皴染和反复的勾勒,而是在折铁弯金似的线条中,蕴含着无限的蓬松虚灵:纯净、高洁、旷迥、清雅、枯淡、瘦峭、深邃、冷僻……这一切,在中国艺术美学之中,实际上都是最高艺术品位的标志。

渐江曾面对黄山写《黄山图》六十幅,每一幅注一地名,皆黄山之胜境。

黄山的风光孕育了渐江,而渐江则从中找到了与自己相对应的图像与符号,并为倪瓒这一画风注入了新的活力。渐江的画面非常之美,然而这种美却不只是形式,更多是他的心性之美。这也是他为什么总要留出那么多的“余白”,以超出视觉艺术上对造型的探寻,而引导我们去探究他的作品的内在意志方面。萧云从《题弘仁黄山图》册说:

“予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乃师归故里,结茅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岩巨壑,靡一不备。天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睹斯图,令我敛手。”

清 渐江 山水图之一 25.3cm×25.2cm 上海博物馆藏

我曾在别处指出,中国美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的判断,更多的是包含着对画家的生命意义的评价─他们拿许多寓意或象征的符号来为画面寻找意义。

渐江的绘画,在他生前就已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赏。程邃说:“吾乡画学正脉,以文心开辟,渐江称独步。”看似遵照倪云林画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渐江,实际上却是非常富有创造力的一位工开宗立派之大师!这从他开创了“新安画派”就可以看出,试想,有哪一位专门抱残守缺者能做开宗立派的大师呢?

他与汪之瑞、孙逸、查士标合称为“新安四大家”或“海阳四大家”;同时,他又与八大山人、石涛、髡残一起,被后人称为“清初四大画僧”─而渐江皆居其首。

郑旻曾经说:“公大节,世未有知者!”

的确,我们对渐江知道得多吗?

王泰征在《渐江和尚传》的最后说:“予故不能深知师,后之君子,感时论世,忾乎常怀米家之书画船耶?竺氏之五宗录耶?皇甫士安之《高士传》耶?谓师皆分身入流焉,而师皆不在焉可。”(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回归自然名言】店康康:怀化善诗城墙悠悠,欣赏新安画派的创业大师作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回归自然名言】店康康:怀化善诗城墙悠悠,欣赏新安画派的创业大师作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90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