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路透社记者日前独家调查了为苹果公司代工的深圳龙华富士康生产基地,当地戒备森严,如同一个工业堡垒,任何工人都需刷卡进门,保安则会对来往车辆的乘客进行指纹辨识扫描。在探访邻近的观澜基地时,记者在公共道路上对富士康大门和安检处拍照,竟遭到保安拉扯和殴打,好在报警后得以脱身。
集装箱卡车和叉车轰鸣不息地进出这一生产基地,服务于不规则分布的多个工厂,这些工厂为世界顶尖的数码品牌代工,非常准时地按其要求生产。
这是苹果主要代工商富士康的数个大型生产基地之一,除了围墙环绕之外,这儿就如同一个设施完备的城市。员工不出大门即可满足其绝大多数日常需求,基地内有宿舍、餐厅、面包店和娱乐设施,甚至包括银行和邮局。
这使得普通员工没有多少理由迈出基地,从而降低了各种泄密的可能性。也因此降低了触怒苹果公司及其CEO的风险,苹果公司的新品发布向来以控制严密著称。
从iPod到iPad,苹果公司的各种数码产品都是在这样的生产基地中组装的。为确保苹果公司的机密不致泄露,富士康和该地区的其他代工商可谓不惜一切代价。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表示:“厂内各处的安检措施都非常严密,出门都需经金属探测器检查。只要发现任何金属物件,都会立即报警。”
鸿海发言人丁祈安拒绝就本文发表评论,苹果同样拒绝评论。
但中国和东南亚的业界人士指出苹果“手伸得很长”,以保护其正在开发的新产品的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
苹果公司的许多防泄密措施听起来就像是间谍小说的情节:资料得到最严密的控制,仅有权限达到所需级别的人士才能获知;代工商可以调查任何怀疑泄密的员工;公司明确若发生泄密事件将毫不犹豫地起诉相关人士。
对供货链条熟悉的人士指出苹果有时还为测试不同代工厂商的可靠程度,而向其提供不同的产品。这样,一旦发生泄密,立即就能发现由谁造成。
其他一些数码公司往往为图省事而依赖于“一站式生产”,即全盘委托某家代工商生产。苹果则从不如此,往往将同一项目精密的分解开,委托不同厂家生产。
鸿海精密旗下子公司的一名资深管理人员评论道:“如此他们确保唯一拥有关于苹果产品的完整机密的只有苹果公司本身。其他科技公司也有其比较代工商的方式,但没有人像苹果这样严格控制这么多方面。”
这样运作的结果是,就连实际操作生产线的工人对最终成品的样子都完全不知情。
一家代工商的管理人员描述:“普通的生产线工人要到开始生产的最后一刻才得知其将生产的产品为何,所有的资料都控制在少数几个产品开发团队手中。”苹果公司前雇员透露,公司要求其零件供货商实现的这种谨慎,不过是位于Cupertino的苹果总部内部运作方式的延伸。
苹果对保密的执着在硅谷已经成为了一种人尽皆知的“传奇”。公司曾因泄密问题解雇多名高管,还曾起诉博客写手,以防行业机密曝光。
这种守口如瓶的团队气氛在苹果公司内部显得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推出新产品之前的那段时间。项目资料控制在严格管控的工作小组内,各办公室都须电子门卡才能进入,许多雇员对一起工作的同事到底在从事什么项目也毫不知情。
一位曾在苹果发布iPhone期间工作于其市场营销部门的前雇员指出,员工们理解严格保密是苹果神话的一部分,因此这种保密气氛往往是通过严格自控实现的。
他说:“我甚至不跟我妻子谈论iPhone。这是一种保密文化,而且为雇员们充分接受。如果你习惯了不谈论工作,这就成为了一种常态,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保密意味着生意
在中国,路透社的记者见识到了某些苹果的供货商的安保措施的厉害。
记者在龙华生产基地外采访了一个工人,他透露附近的一个富士康工厂也在生产苹果的零件,于是记者搭车前往了观澜的这个工厂。
到达后,记者站在厂外的公路上拍摄工厂的前门以及安检处,一个保安看到后马上大声喝斥。记者迅速抓拍了几张照片后跳上了一旁等待的出租车,保安拦住出租车并要求司机停车,并威胁说要吊销他的出租车牌照。
记者下了车,坚持说自己是站在马路上,有权拍照。但保安一把抓住记者的手臂,然后又一个保安跑了过来。在一群富士康工人的注视下,两个保安试图把记者拉进工厂里。
记者提出要离开,但保安没有理会。于是记者用力甩开他们的手,转身就跑。一个保安踢了记者的腿,另一个保安则威胁记者说要是再动就还要打他。几分钟后,一辆富士康的安保车开了过来,但是记者拒绝上车,并报了警。
之后警察来到,并进行调解,保安于是向记者道歉,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尽管警察告诉记者可以提出申诉,但是记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离开。
警察向记者解释说:“你有自由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这是富士康,他们在这里有特殊的地位。请谅解。”
严守机密
当然,苹果公司不大可能直接规定大洋彼岸的保安应当如何行事。不过,这次的观澜不愉快“插曲”的确表明很多的代工商在防止信息泄漏方面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
苹果公司对如何管理生产链条内的零件供货商和代工商有着严密的“工作准则”。例如有一条就规定“供货商的工作场所必须不受外界干扰”。为了确保供应商遵守规定,苹果定期对他们进行审查。
苹果防止供货商泄漏信息的另一方法就是到最后一刻才通知要生产什么。
一位零部件生产商的管理人员接受了记者采访,但是和其他接受采访的人一样,他要求去掉自己的名字。他告诉记者:“常常是,我们接到苹果的电话,给了我们好几个选择,然后我们就把一些样品发给他们,他们在看了很多样品之后才会作出最后决定,而那时候离传言的上市时间仅有几个星期。其实他们在打电话给我们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了。”
另外苹果为了使自己的零部件与主流不同,还要求生产商按照自己的定制规格去生产,这一行为让很多供货商感到恼火。
一位韩国的供货商的管理人员曾参与过多个苹果的生产项目,他抱怨苹果公司有时候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
他说:“苹果会提出一些独特的型号和尺寸。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使用平常的平台去生产,或将这些零部件加工出售给其他客户。这意味着剩下的任何库存都是没用的。”
某些供货商表示,与苹果签订的合同中一直都包括有保密条款,对于违反条款的供应商,苹果都出作出严厉的惩罚。并且在协议签订后,苹果的管理人员还常常进行秘密的检查。
两位知情人士表示据他们所知,尚未有公司因为违反保密协议而受罚,但是有一些供货商曾被口头警告说如果涉嫌泄漏的情况继续出现他们就将可能失去合同。
知情人士说,苹果没有作出惩罚的原因在于难以证实泄漏的源头。由于缺乏确实的证据,苹果能做的最多就是在合同完成后更换供货商。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除非有录音或者邮件等能够确实证明是某个苹果的供货商泄密,否则大家都会互相指责,推卸责任。”
台企鸿海公司(富士康的母公司)在大陆有多个工厂,该公司在严守机密方面本身也采取相当严厉的措施。
在2006年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当时两位大陆记者报道鸿海公司的员工超时加班的情况,鸿海公司起诉这两位记者,并要求索赔3000万元(约合440万美元)。
当时,舆论对此作出鸿海的行为作出严厉批评,并将此直指背后的苹果,之后赔偿金额被减至象征性的一元。包括无国界记者组织(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在内的多个团体向苹果总裁乔布斯写信要求其介入该案。
苹果在案子结束后对鸿海的工厂进行了检查,发现该公司符合苹果的供应商行为规则里的大部分规定。但是也有一些的违规情况被发现,苹果称将予处理,但拒绝透露细节。
去年还发生过一起轰动全球的事件,富士康的一名中国员工孙丹勇在被雇主讯问后跳楼自杀。根据当地媒体报道,他被怀疑将一部有其保管的iPhone样机带出了厂外。(何文伟/编译)
相关报道:
富士康龙华科技园探营:走进郭台铭的“紫禁城”
在《华尔街日报》记者Jason Dean的笔下,富士康龙华科技园被比喻作“紫禁城”。过去很长时间里,除客户外鲜有外界人士能进入“紫禁城”的城墙之内。但这一神秘之城,却已连续7年婵联中国“出口冠军”,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
富士康并未因神秘而被淡忘,正是这种和华为一样的神秘,更引起外界的窥视欲望。城墙之外,媒体及社会各界对于富士康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1.《无国界记者 路透社记者独家探秘富士康苹果代工基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无国界记者 路透社记者独家探秘富士康苹果代工基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7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