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下一首诗,完成下一个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

【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勾勒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意境。(2分)②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3分)

【思路】

信息:①“围绕溪水”描绘画面;②描绘了那几幅画面(显然不只一幅);③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解析】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写物的诗歌,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如果考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但是本题所给的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干扰作用。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一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赏析】本诗是作者被贬安徽滁州期间所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405)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被贬来到滁州,他在此地游山玩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他对琅琊山上的各处美丽的景点,非常欣赏,为歌咏六处胜景,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本诗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开头第一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照应文题,点出写作对象琅琊溪,并交代了当时的时令特征。第二句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琅琊溪春天美丽的景色,不惧涨水而冒险从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上渡溪过桥的情景,侧面烘托琅琊溪景色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暗示了美景更在深山幽境处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课堂知识点拨】

(1)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组合而成的鲜明的生活画面。“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2)鉴赏意境类的提问形式①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②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请分析这首诗(词)的画面美,结合诗句简析。④这首诗(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鉴赏意境类的答题格式步骤一:找出诗中的景象,概括景象特点。步骤二: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描绘的画面)特点。步骤三: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注:根据提问形式,灵活作答。)

(4)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的画面,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描绘的图画:边塞秋景图,落日秋景图,暮春余晖图,严冬风雪图,夏日风景图等。

(5)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课堂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机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③。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在长江北岸。这一带是南宋的前方,多次被金兵侵占并经常受到骚扰。②草草兴亡:是对中原沦陷和南宋危殆的命运而发的感慨。草草,草率。兴亡,偏义复词,指“亡”。③盈掬:满握,形容泪水多。

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画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①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雄浑壮阔的画面。(3分)

②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排遣的忧愤,为下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之情的抒发作铺垫。(3分)

【赏析】人生之最大不幸,莫过于空有济世之才,而无施展之处。在南宋时期,多少志士空叹白发,遗恨而终。这首词抒发的,即是这种情感。仪真,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县,位于长江北岸,这在南宋时期,曾多次受到金兵骚扰。爱国而且胸怀天下的作者夜泊于此,面对寒江,北望中原,百感交集,借江景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之情。“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一个“啸”字,就表现出高远境界的,气势不俗。夜泊长江,江景凄寒,作者伫立江边,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与“长啸”这一壮怀激烈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此词奠定了苍凉雄浑的基调。接着,作者描绘了江上风高浪急、莽莽滔滔的景象:“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只见狂风卷地,巨浪翻腾,以至惊动了水底鱼龙。一“卷”一“翻”,只觉得气势飞动。这一幅有声有色、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忧思和不平。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是一过渡,全词转入下片抒情。作者的情绪由激昂慷慨渐趋低沉,想借吟诗饮酒强自宽解,然而郁结于心的如此深广的忧愤岂是轻易能够排遣掉的,其结果只能是“吟未足”,“断还续”。是什么在困扰着作者,使他郁闷,心绪难平?那就是国家的“草草兴亡”,即中原的匆匆沦丧。“休问”,两个字内涵十分丰富。从这二个字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出国势衰微已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而且表明作者心情极为沉痛。一想到朝廷对外妥协投降,想到主战派备受压制、排斥、打击,想到自己和许多爱国志士虽满怀壮心却报国无门,不禁悲从中来,心潮难平。“功名泪,欲盈掬”,既激愤又伤心,词人感叹报国无路,读来使人黯然神伤,并与开篇的“长啸”相呼应。将当时社会上的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大众心态,集中表达了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5分)

答:

【答案】: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凄寒、冷寂景象,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图。(3分)

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朔云:北方的云。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四川省西部的岷山。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这里指严武部下勇猛的将士。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解析】: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图。第三步,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边境局势的紧张。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诗的大意说:昨天夜间,萧瑟的秋风吹到我军驻守的关塞,我警觉到,敌人往往趁秋天草实马肥时入侵。走出帐外,见边境的西山,时而洒满月光,时而为云所遮蔽。我再次催促作战勇猛的将士们,要勇敢杀敌,不要让入侵敌军的一人一骑从战场上逃回去!诗中表现了边防将帅一闻到秋风声就提高了对敌作战的警惕性,还表现了他们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诗的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课后及时巩固】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2分)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附:①河梁:桥梁。②杳杳:深远幽暗貌。③悠悠:遥远。④钿筝:嵌金为饰之筝。⑤芙蕖:荷花的别名。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①开头两句描绘了旅途上所见的秋郊苍凉萧瑟的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2分)。②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奠定凄苦、哀伤的感情基调),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1分)。此词写秋景,抒离情。上片写秋风落叶,淡烟衰草,醉眠小店,梦倚高楼。下片写离别之后,天远路遥,钿筝歌扇,早已捐弃。惟见灞桥杨柳,年年牵恨,鸳浦芙蓉,叶叶含愁。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找出意象秋风落叶、淡烟衰草、醉眠小店,然后结合诗句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有时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景物的描写方法和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同时,有的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即景即情等,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找出写景和感情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写到“恨”与“愁”,从全词内容看,诗人由何而生出“恨”与“愁”?(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①从上阕的“河梁”、“郊丘”、“茅店”等意象看,词人有漂泊、羁旅之愁;(2分)②从下阕的“灞桥杨柳”、“鸳浦芙蓉”看,词人有痛别思归之恨。(2分)(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分别由上、下阕的意象入手,分析诗人情感。

【思路】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1)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2)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3)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4)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这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①借景抒情,借“河梁”、“郊丘”、“茅店”等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旅人漂泊之愁苦,借“灞桥杨柳”、“鸳浦芙蓉”来表达词人的离愁别恨(2分);②虚实结合、对比,词人一边写眼前现实,一边写梦倚赤叶楼,回想与爱人相依相伴、共赏“钿筝歌扇”的情景,昔日之虚与眼前之实形成了快乐与愁恨的对比(2分)。(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①明确手法,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思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秋月里在一座荒村野店生发的客途别恨和怀人之情。全词言短意长,含蓄有味,写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细,语言醇雅,堪称小令中的佳作。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在河桥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以下两句转写山野客店“坞”是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间村落,“黄茅店”是茅草盖的客店。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引起羁旅愁怀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在客店中。不知不觉,他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身在城里的一座高楼上。“高城 ”指大城市,“赤叶楼”是周围种了枫、槭类树木的楼。根据词的传统表达习惯 ,可判断“ 赤叶楼 ”与绮情有关。“红楼”、“青楼 ”之为歌妓所居,有五代、北宋的大量词作为证;梦中去寻找楼中的情人,晏几道就有很多类似的描写:“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鹧鸪天》)是最著名的一例。此二句,对仗精工,声律和谐,虚实相生,对比鲜明,意境凄美,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和无穷的回味,艺术表现技巧颇为高超。

谢桥就是谢娘桥。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蕴。后来,“谢桥”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下片好梦难留的怅恨,将愁肠恨绪表现得百转千回。“天杳杳,路悠悠”,这是作者醒来之后,想象明天踏上征途的情况:天是这样的遥远,路是这样的悠长,走着走着,离开心爱的人,也就越来越远了。于是他想到“ 钿筝歌扇等闲休”,在那位佳人身边享受“钿筝歌扇”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钿筝”指秦乐,“歌扇”指唱曲,显然都是那位歌女的当行技艺。这里包括许许多多两情缱绻的往事,寄寓着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词人浪迹天涯,到处播下相思情种,离别于他自然是时有发生的了。“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1.《什么是诗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模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诗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模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20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