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2019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主楼后厅举行。15位候选人先后分享各自在清华园的成长经历。
我们为您带来特奖候选人答辩实录,一起走近特奖候选人的清华故事。
张博涵
人文学院
征往训来著信史,考世定治贯中西
介绍人说,张博涵身上“普通、落后一样可以成就非凡”很打动人,是老师们口中“读书的种子”。
大一大二在清华接受严格的史学训练,张博涵形容自己“把青春献给双行小注”;获“英华学者”奖学金后赴牛津大学访学一年,获得牛津导师高度评价“He has tackled unfamiliar topics with gusto, reading both widely and deeply.”
推研成绩专业第一,文史哲专业课程成绩均为4.0,张博涵曾获国家奖学金、人文学院院长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等等。
其实,他亦曾普通过。不理想的高考成绩,并不扎实的学习基础,他用努力证明普通和落后同样可以成就卓越。在牛津大学期间,英格兰漫长的黑夜,面对庞杂的史学资料,他从日出到深夜不断地学习和阅读,每周英文学术阅读量超过3000篇,完成学术文章32篇,在交换期间取得了全科4.0的成绩。
他亦曾怀疑过,为何选择“西方历史”这个艰难的学术道路,但史学上的收获让他秉持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理想。选修经济学二学位,学习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他坚定地以中国史学背景为骨架,以西方历史史学为血肉,融合西方史学与史观之精神,开创具有中国底蕴的世界史研究范式。
此外,他连任两年班长,亦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工作优秀奖。
“我坚信: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也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西学研究不应逊色于西方。”
赵文亮
自动化系
明心知往 力行求至
介绍人鲁继文老师对赵文亮的学习品质、动手能力、责任心和创新意识都印象深刻,“毫无保留推荐”。
他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推研成绩位于年级第一,三年共有26门课程80学分取得A及A+。“数字图像处理”课,他交出了被誉为自动化系多年来的“最好试卷”的近乎满分的答卷,并激发了对计算机视觉的兴趣,此后参加智能交通实验室SRT,还直博到智能视觉实验室(i-Vision Group)。
从小喜欢玩魔方,赵文亮在高中时想到了魔方闹钟的创意——闹钟响起时,必须复原魔方,闹钟才能停止。来到清华后,他在新生创意大赛中继续这个创意。加入天空工场兴趣团队之后,他进一步发展原创意,新加了自动计时、智能复盘、辅助教学的功能,将“魔方闹钟”升级为“智能魔方”。最终,作品获得清华大学第36届“挑战杯”一等奖,他也入选第十二期的“星火计划”。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觉得让我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我在挑战杯中的奋斗和传承。”作为自动化系学生科协挑战杯部部长,挑战杯上,赵文亮身兼组织者和选手。在他参与组织的自动化系挑战杯预答辩中,还作为主持人给自己报了幕。
担任自动化系学生科协副主席后,他赛前逐一询问有意向同学的选题情况,寒假期间带领部员每周跟进选手进度,并在正式答辩之前举办预答辩。最终,系里捧回优胜杯,星火计划入选人数也翻倍。
“我会努力将本科阶段稳扎稳打、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到科研中,争取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高天宇
计算机系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刚上大二的高天宇想做更有开创性、更有意义的成果,退出薪酬不错的自动驾驶公司实习,找到介绍人刘知远老师,进入实验室做出了“高水平学术论文、高质量开源工具”。
高天宇打开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门,源于大一的一场关于视觉与语言的辩论。进入实验室后,他选择做“少监督的关系抽取”并驱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以第一作者/共一作者身份在计算机领域国际会议发表三篇论文,一篇第一作者论文被AAAI20接收,并入选2019年清华大学学生“未来学者”计划成员。
上学期在校园里骑车,没看路摔掉了一颗门牙,让高天宇也更明白“脚踏实地”的重要。注重学术开源工具,打造更开放——标准化研究环境、加速同领域相关研究,更友好——帮助初学者迅速上手,更务实——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学术生态,他成为开源项目OpenNRE的主要开发者。OpenNRE的开源代码收获了1900星标,他说“看来我们还是很受程序员喜爱的”;同时在企业感兴趣后,他“还是深藏功与名,婉拒了他们的好意”。而邮箱里超过600封关于OpenNRE的邮件即是复杂工作的一个体现。
作为社工文艺达人,高天宇和同伴们举办学生节,参与制作了毕业声音乐节、校歌赛等28部视频,贴过海报,做过推送,担任过主持人,见过很多次凌晨四点的北京。
他说,iTsinghua自定义:清华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多的机会,让我们去追寻、去探索自己热爱的事。我也很庆幸在园子的三年多时间能够把握住机会,去尝试热爱的事,去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去探寻到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祝大家在纷繁的世界里,都能保持一颗仰望星空的赤子之心,同时也提醒大家不要忘记看清脚下的路,避免像我一样落得摔掉门牙的下场。”
葛霄飞
生命学院
钻坚研微 广见笃行
笃志科研,在朋辈激烈中共同进益。葛霄飞是生命科学的学堂班成员、“星火计划”第十二期学员,从享受科研的“怦然心动感”开始,立志为重大疾病的攻克作出贡献。
进入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从事多囊肾病研究,她所在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成功解释了相关通道蛋白的开闭机理,发表于《自然·通讯》;研究进一步深入,发表于《科学》的论文葛霄飞成为第三作者。
“身为清华人,我始终牢记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使命和追求。”连续三年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收获金牌,她从小学妹成长为教练,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清华人的创新精神。
行万里路,在全球视野中沉淀自我。葛霄飞曾先后8次出国交流,开拓多元的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但也因为对祖国强烈的个人责任感,最终决定留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攻读博士。
学习发展中心答疑坊志愿者、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星火计划"十二期理事、红会学生分会支教部成员......在志愿社工中回馈他人,她将知识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累计献血超过一升,获得清华大学“五星志愿者”称号等多个奖项。
葛霄飞还在闲暇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艺术与爱好,带给我以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态度,让我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文质兼备的她,还曾经是校散打代表队的一员。
“我享受科研带给我的冲动,乐于承担生物医学研究者的责任,我想,若能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一项巨大贡献,那我这一生,便不虚度。”
黄一洋
新闻学院
有力度地生长,有温度地传播
介绍人胡钰老师形容黄一洋从知识到能力,从科研到社工取得长足发展;保持清华底色的同时,有鲜明的亮色。
黄一洋三年学分绩年级第二,14门专业必修课中12门获得4.0的成绩。到新闻学院后,他发现学院本科生学术氛围整体偏弱,组建新闻学院学生科协并担任首任主席,将新闻传播实务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新闻学院在“挑战杯”以及暑期研修项目中的突破,都是他难以言语的快乐。
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在专业上立足并找到自己的热爱。大二暑期,黄一洋制作了一部山村牧羊歌手的纪录片,感受到纪录片在讲述时代故事、传递人性温度方面所具有的力量。此后,抗癌患者、盲人按摩师......他的镜头中,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灵魂,一段段平凡而不平庸的故事。”而在学术会议中,外国友人一句“感谢你让我认识到一个我所不知道的中国”,让他感受到自己所热爱的纪录片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他说,回顾过往三年的成长历程,清华赋予自己学术研究始终如一的追求和坚守;在科创中从0到1的勇气和信念,更赋予他传播中国、知行合一的事业的力量。有幸参与“伟大复兴”群众游行方阵,祖国的感召和清华培养,使他决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
“用影像温暖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将是我一生无法割舍的事业。”
王文超
航天航空学院
水木清华强军志 逐梦空天赤子心
介绍人李路明老师形容王文超是“心目中我们要培养的、有清华特质的飞行员的样子”。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从军报国!” 王文超掷地有声的话语响彻在答辩现场。怀抱 “砺志空天”的梦想,王文超成为联合培养的“双学籍”飞行员,在训练间隙回到学校参加特奖答辩。
学业基础相对较弱,他刻苦学习,课堂坚持坐前排,为求答案“跑遍了所有老师的办公室”,还和同学们自习开设“学霸小课堂”。推研成绩专业第一,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设奖学金”等多个奖项,他说:“我不聪明,但我自强,以求无愧于心。”
王文超还是一名响当当的“硬汉”,三年如一日,坚持清晨六点早操,3年704学时训练从未缺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训练,完成200余次3公里测试,长跑总距离超过2000公里。从入学时体测不合格,到体能考核9项“优秀”,8门体育课满绩,他说:“我不是强者,但是我全力以赴。”
在社工中找到个人价值和归属感,王文超还带领班里同学一起“好”。他用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做好每一份服务工作,乐于助人,团结同学,担任飞行学员班“首位”学生会主席,以及在学生会、团委等部门担任职务,几乎拿遍了联合培养学员的所有荣誉。
王文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飞行员毕业典礼上,老飞行员询问歼-5战机的载弹数量,得到年轻飞行员256发的标准答案。但老飞行员摇头严肃说道,是257发。如果子弹告竭,但敌人仍对我的祖国和人民存在威胁,那么我和我的战机就是最后一发子弹。
“人民送我去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
邓佳琦
土木系
生活因你们而火热
“我的佳琦呢?”介绍人口中,系里每位老师都对邓佳琦印象深刻,经常是在讨论中一起走出教室,是近年系里最勤奋的学生之一。
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压线进入清华,还是男生众多的土木工程,当年,那位十六岁的小女生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是心怀忐忑的。军训期间,她哭着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我希望你没有刻意为追求一个数字而生活,我希望你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邓佳琦说她觉得自己做到了。
初入清华,集体便是邓佳琦温暖的港湾。在宿舍相约早起、班级相约学习和运动中,她从清晨被闹钟叫起到早六自然醒,从找同学答疑到为同学答疑,从一个从未跑过两千的女孩变为5门体育全部4.0的运动健将。学业上,她取得了“自己也很惊讶的成绩”,三年推研成绩年级第一,48门课程取得4.0的成绩。而她参与的SRT研究项目还入选了“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
饮水思源,邓佳琦也在思考“大家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甲级团支部荣誉,三年历任10份社会工作,从班集体、第二集体,到身边、远方无穷的人们,支教、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她收获着纯粹的快乐,也对价值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2周年,邓佳琦跑下20公里作为自己的20岁生日礼物。她说,三年变化的是专业方向,不变的是心系社会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初心。完成一个个从0到1的跨越,有信心并期待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有信心并期待着为更多的人实现从0到1,从1到正无穷做一点事。
“价值是在集体中奋斗成长后,对集体的回馈与贡献。”
成大立
电子系
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大学期间,每个人都会有记忆深刻的时间点,我希望分享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四个故事,思考如何做一名‘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成大力说。
第一个故事:自己在一次期中考试期间的学业困惑。面对困难,成大力不气馁不认输,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和学习方法,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成败。经过努力,他取得了推研成绩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获得“蒋南翔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等多个奖项,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
第二个故事:对于未能成功入选星火十二期的思考。但成大力不放弃,他坚持对科研的热爱,专注光电子材料器件科研,发表多篇论文,后成功补选计划。同时,他的脚步并不止于书本和论文,还将其努力应用于现实,力争做出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科研。
第三个故事:成为电子系生权部部长的那一天。成大力曾在在秦岭住了几个月,白天上工地,晚上算数据,深刻领悟铁路人的服务与担当。这段经历让他立志传承讲奉献、敢担当的清华精神,以满腔的热情思考“什么是清华人应有的社会担当”。此外,成大力还担任电子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参与校园硬件设施改造、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切实将社工诉诸务实,将志愿归于现实。
第四个故事:在手机上看到了邱勇校长在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听从内心的召唤,突破现实的羁绊,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无论是带着志趣学习,还是信念守正笃实,我一直立志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始终,定将不断拼搏,不断努力!”
周冉
机械系
充实生活,全面发展
介绍人王欣老师说周冉是清华乒乓球队的“开心果”,知道他在机械系三年总排名第一,比听到他拿冠军还高兴。
在2016年的第一堂体育课上,周冉便被“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精神深深触动,小时候对乒乓球的热爱在清华再次点燃。从跟队训练到球队新人再到比赛队员,周冉一步步成长,并和队员一起多次获得“首都高校杯”、“五四杯”团体冠亚军。体育对周冉而言,既是一份喜爱,也是一份磨炼。
以拼搏者的姿态面对学业,周冉38门课程学分绩4.0,三年推研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他说,“比别人多一些付出,努力便不会徒劳”。以传承者的目标服务同学,周冉多次担任校内社工岗位。他说“做好机械人的传承工作,我,一直在路上”。以奉献者的新年开启志愿,盲人儿童、留守儿童、山区儿童都是他们关怀的对象。周冉因15 项志愿活动、221小时的志愿工时成为清华大学五星级志愿者,海淀区一星级志愿者。
“现在的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周冉的回答是要直博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投身芯片制造领域,做中国自主开发的“中国芯”。
“炼拼搏之心,立传承之志,怀奉献之情,这是我用三年时光为大学生活书写的定义。”
高隽
环境学院
做放眼全球扎根中国的清华环境人
高隽是介绍人余刚老师眼中“全球环境国际班最优秀的同学之一”。
作为全球环境国际班的一员,高隽在“立志扎根中国,解决中国当前的环境问题,为绿水青山致力一生”的目标驱使下不断前进,经历学习、传播、行走三个阶段,迅速地成长起来。
她学习扎实,夯实基础,推研专业第一,作为英华学者赴牛津交换,并获3门课程A+的好成绩。
她身体力行,公益宣教。肩负传播环保理念的使命,用科研成果和调研情况向人们传播和推广环保理念,参与模拟气候变化大会和环保主题沙龙,“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深刻认识到作为中国青年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
她力争求索真相,脚踏实地,致力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组织策划5次环境社会实践,支队足迹遍布中国9个省和直辖市,收集基础数据。曾赴山西平遥深入展开社会调查,并前往波兰、越南、瑞士等多个国家参与国际会议和学习交流,致力于掌握一手资料,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经验。扎实的学习和开拓的事业让自己坚定了信心,将为环保事业不懈奋斗。
“中国环境事业任重道远,我将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魏一凡
车辆学院
恒心如擎,逐梦扬帆共前行
介绍人杨殿阁老师评价魏一凡是车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不仅科研优秀,而且社工优秀,还总能带领集体走向优秀。
魏一凡成长在一个长辈都是核电体系的一线工人和工程师的家庭。入学时,他在开学典礼上做新生发言,希望将祖辈、精神在此传递。三年后,他GPA排名连续三年年级第一,有30门课程获得A及以上,入选“思源计划”、“白杨计划”等骨干培养计划。
魏一凡一直秉持“把每门专业课当做学术训练来做”的精神,在大二大三6门核心专业课中,完成10万余字课程论文,学习4个新的工程软件,产出学术论文1篇。“振动分析基础”课程的两个月时间内,他就完成90余页、2.8万字的学术报告,超过要求5倍。
他在科研中“享受每一次探索,永不轻言放弃”。在一次专业设计中,他所在小组经历2次思路颠覆,4版样机修改,汽研所铁皮房5天奋战,每天10小时“接力”制作,终于获得成功。他常常晚上十二点到达实验室,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一抬头就已过去两个小时。
8次国际交流、4次志愿公益、5次社会实践、多次担任社工岗位,他说自己要“努力做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理工学生”。与集体共成长是他前进的动力,一句“一凡小课堂又开课了”,让他觉得每多一个集体,我们就多了一个家。
“我将初心恒念,扬帆起航,共逐梦想,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王力铖
化工系
立足科研 放眼世界 乐于奉献
“之所以进入实验室,是因为喜欢探索未知。”
王力铖回顾了大学期间,三位对自己学业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导师,“他们手把手地教给我知识,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思路逐步开拓,并对一些实验细节反复琢磨,并逐步开始取得成果。”热爱科研,刻苦学习,入学后,王力铖把公式挂在床头每晚推导;他的推研成绩年级第一,并曾获国家奖学金、金涌奖学金等多个奖项。
“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科研,这是一位清华学生应有的担当。”这是在学术追求的旅途上,王力铖铭记最深刻的一句话。他致力于抗癌药物递送研究和酶催化研究,发表了4篇论文,并参与海外研修,积累科研经验,逐渐从源于兴趣的科研,走向重在价值的科研取向。
王力铖还特别分享了他与《物理化学习题解答》的故事:对于这门令多数同学感到极“头疼”的、颇具难度的课程,王力铖从最初的一点点手抄公式和解题思路,根据化工前辈们留下的版本,完善完成了一本完整的习题解答,本着“Let’s do something matches”的意念,做出“本科期间给学弟学妹留下的最实用的成果”。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也将不断努力,为美好世界贡献应有的力量。”
崔世博
水利系
在努力中蜕变,在坚持中成长
在答辩前几天,崔世博刚刚作为清华大学板球队队长,带领队员代表中国青年参加三国青年板球交流赛,拿到了全国板球锦标赛第五名的好成绩。从大一零基础的“板球小白”,到大二大三夯实基础、征战马杯,再到代表中国青年出战,崔世博对梦想的追求一直在坚持。
社会实践,知行合一,崔世博从心中的热爱到坚定行动,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连续三年从省市县乡村调研五级河长制。为期三年的探索之旅,从单枪匹马,到找到数十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参与,形成实践方法论、搭建全国河长制效果评估模型,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智慧水利与河长制高峰论坛”发表会议论文,获得“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首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服务同学,坚守初心,崔世博在院系学生会主席的岗位上奉献自我、服务同学、引领同学,拿回了8年未得的“小马杯”冠军。
他说,自己在清华大牛云集的园子里学会了坚持。坚持过,便无悔。
“最幸运的事莫过于选择清华,最大的收获则是学会了坚持。我将努力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
王振翎
化学系
做创造和传递知识的人
介绍人许华平老师形容王振翎“比我更聪明,但不绝顶”,非常擅长数学和长号演奏,他的导师常常在夜里两点之后收到邮件和疑问。
初入清华,王振翎深感自己基础薄弱,学习压力巨大。于是他大一咬牙学,总是在晚上10点10分回到宿舍,因为图书馆10点闭馆。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三年成绩年级第一,推研成绩为3.93。
大三到牛津大学交换的一年,他从刚开始不适应,到将分数从40多分到了90多分,完成了牛津 82 学分课程,无课程成绩属于 F ~ B+,收获了对于化学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同时他自修 16 学分课程,超额完成毕设以外要求。
王振翎发现,虽然相对论效应对原子性质的影响已为人所熟知,但相对论对化学键性质的影响却少有先例。于是他展开研究,并最终以Guasslet上的密度泛函——UCI暑研相对论效应对重元素分子化学键的影响,成功入选第十二期“星火计划”。
“人类的知识总量通过传递得到保持,通过创造得到扩张。” 王振翎用行动传递知识,成长足迹“从1到无穷大”。大一下学期,作为答疑坊志愿者,积累了177小时的志愿时长;大二下学期,担任《物理化学》义务助教,一对一向同学们答疑,还完成了一项自主立项的物化教学改革的SRT;大三上学期,参与小班辅导讲师团;大四上学期,担任了《结构化学》的义务助教等。
大一零基础加入军乐队,现在王振翎已是军乐队一队队长,还曾是军乐队业务中心负责人。在交换中,他还成功竞选成为牛津管乐团助理指挥。“音乐是一个放大器,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会变得敏感,而想象力和灵感也在此刻被激发。”
“我无悔当初的选择,我愿在未来继续践行做一个学习、传递和创造知识的人!”
游凯超
软件学院
清华是一个舞台,但我不能只当一个观众
介绍人王建民老师介绍,入学只比分数线高2分的游凯超,三年后站上了特奖答辩的舞台。
如何才能不当一个清华舞台下的观众,游凯超的思考是“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沉迷于别人的故事。”
在成长路上,游凯超刻苦认真,不懂就问,共发送100多封邮件咨询老师;行自强之志,超过1万页资料,勤学苦练不放心,投入太过于专注,甚至回家后妈妈都会不自觉地感慨说“少学一点吧孩子”;守自律之风,自己所做的笔记由于工整完备,目前正在校史馆“优良学风史料展”展出。
从入学时第一门专业课3.6,到三年后专业课平均3.99,游凯超奋力直追,全部数理基础课4.0,16门专业课4.0;总共58门课程中,有36门课程获得4.0,还获得了计算机与网络体系结构课程项目最佳实现奖。
科研方面,游凯超投身于迁移学习,赋予计算机“‘举一反三’的能力”,扎根基础研究,甘之若饴,看过无数次零点到六点的“夜色”,因为“只有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研究成果“方差有界无偏估计,模型选择填补空白,方法具有理论保障”,得到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评价。
科研的同时,游凯超还是党课小组组长,是学院的团委副书记,多重身份的他在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真切的快乐。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给予我这么好的成长舞台!面向未来,我将立志为自主技术发展贡献力量,并以自己的努力回馈‘舞台’,回馈社会。”
校党委副书记过勇表示,欢迎大家来到“神仙打架”的现场,他对15位同学表示祝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能够站在特等奖学金答辩的舞台上,就是对同学们重要的认可。过勇从三个方面向大家解读了“特奖”:一是特等奖学金被称为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需要采取严格的标准和审核程序,奖项评选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特奖是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荣誉,候选人在拥有共同优秀品质的同时,展现出不同鲜明的个性,但特奖同时只属于清华评价体系中的一环;三是特等奖学金的获得,只是同学们人生成长中的一小步,未来的成功需要更多选择和坚持。他寄语大家坚守自己内心的梦想,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过勇讲话
孙家广院士点评
本次答辩,现场评委投票选出10位候选人,送校务委员会审议。
名单如下:
众多清华大学微博的粉丝,也纷纷前来围观——
背景链接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今年是特等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后实施的第一年,在以往评选的基础上,学校一方面强调以德为先,引导和培育优良的学风,另一方面也严格评审的流程,充分发挥公示环节的监督作用,希望特等奖学金的获得者,能够充分地体现清华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担当。
策划:李婧
文字:赵姝婧 李婧 张佳伟 程雪儿 彭建文
摄影:苑洁
视频:方锶
绘图:刘心明
1.《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2019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全记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2019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全记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