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四年级下册六单元日积月累(人教版)下面的日积月累的后半句和诗句意思,
解答:
第一句: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第二句: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 出自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①夜静春山空.② 月出惊山鸟,③时鸣春涧中.④ 【注释】 ①闲:悠闲,寂静.这里含有人声静寂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②空: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③惊:惊动,惊扰. ④时鸣:不时地鸣叫. 【解析】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第三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今译] 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 [赏析] 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你.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原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第四句: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江南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润及千家万户.开头一句,展现的是南国一片迷蒙的整体景象,接着是草地池塘的近景.前者是目所见,后者是耳所闻.江南风景,有声有色. 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诗的后两句是“约客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深夜候客,无所事事,轻敲棋子,诗人心情闲适.所以蒙蒙细雨也就有了诗意,蛙鸣声声也如此悦耳.他时时在捕捉着客人到来的脚步声,听到的却是一片蛙鸣,因此印象极为深刻.如果不是在等待客人,而是急于入眠,那么对这扰人清睡的鼓噪,恐怕早就烦躁了. 第五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音“啧”]树.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第六句:注释 【注释】: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无怪《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1.《四年级下册日积月累 四年级下册六单元日积月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四年级下册日积月累 四年级下册六单元日积月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6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