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湖里的月亮,明亮而脆弱......
说到钢琴演奏的《月光》,很多人脑海里浮现出两首旋律,一首是德彪西的,一首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30岁时(1801年)创作的。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三乐章比较出名,第一乐章贴在这里。
这首曲子的原名叫《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既不是在月光下写成的,也不是贝多芬试图歌颂想象中的月亮,而是写给一个他当时爱的女孩,名叫朱丽叶·吉恰尔迪尼(Julieta Guicciardini)。
稍微了解一下贝多芬的读者都知道,这位音乐大师并不是那么脾气好,固执,高傲,阴郁,是个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有这样的性格,追女生不容易,除非女生能佩服他的才华,能理解他的追求,但是这样的女生有多少!而这个Julieta Guicciardini只是一个轻浮的世俗贵族。她对贝多芬的感情远没有贝多芬强烈和深刻,最后她无情地抛弃了他。这种折磨贝多芬的情感造就了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经典。
关于“月光”这个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比如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月光音乐》,讲的是有一天晚上贝多芬为一个可怜的盲女和他的哥哥鞋匠弹钢琴,突然风把蜡烛吹灭了,然后月光洒进了窗户里,让这个小而破旧的小屋看起来很安静。贝多芬受到启发,优美的旋律流淌出来。
”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正对着大海,月光从水与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在微波闪闪发光的海面上,银一下子洒了一地。月亮升得越来越高,像一缕缕轻纱穿过魏云。突然,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亮的波浪一个接一个地冲向岸边...鞋匠看着她的妹妹,月光照耀在她平静的脸上。据她睁大的眼睛看,她仿佛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最后一段描述了鞋匠和姐姐听大师演奏时的心理活动,非常优美,可以作为听时的想象参考。
美是经常化妆的。谁把这首歌做得太好,后人都要编一些浪漫的故事,宁愿忘记贝多芬的悲伤和痛苦。
据研究,“月光”这个名字最早是由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斯塔布(1799-1860)提出的。听了这首歌,他把第一乐章形容为“像瑞士卢塞恩湖月光照耀的湖面上摇曳的小船”。从此,“月光”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粉丝的心里。
这一部分讲的是练习这首曲子时的感受:
我有一本音乐库钢琴乐谱,里面有60首著名的钢琴曲。在目录页上,标注了音乐的难度等级:A、B、C,A最简单,C最难。这首《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属于C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去碰它,怕自己技巧不够。
前阵子在网上又无意中听到了《月光》的第一乐章。我觉得很好听,旋律很舒缓。好像不是太难,就决定练了!
果然“不难”,比我之前练过的很多A级曲目还要简单,跨度小,速度慢。这个目录怎么骗人?
基本熟练后开始录音。这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的弹窗和互联网差距太大:伴奏音太重,节奏太死板,力度不变,速度不波动...这一刻我才明白,这首歌被评为C级是合理的: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表达,很容易播放出典型的音乐。
然后,又练了几天,试着在玩的时候融入一些感情,发现不容易。以前左手负责伴奏,轻轻弹一下旋律就很容易了。现在右手也负责部分伴奏,只有小指负责单个旋律。让最弱的小指掂量琴键,其他手指控制小力道,往往是毫无意义的。
除了音乐的感觉,指重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才深深体会到,看似简单却美好的事物背后,其实有很多艰辛。
最后没有理想的表达。硬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会被记录下来的。请听听!(当然录音设备也有问题,声音延迟效果大大降低)
乐谱:
1.《月光简谱 钢琴自弹:《月光》 第一乐章 (附曲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月光简谱 钢琴自弹:《月光》 第一乐章 (附曲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3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