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帖子特别有名。那就是马瓦伊,出名不是因为它的特色,而是因为它和一个著名的悲剧有联系。756年,唐玄宗在逃亡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马嵬之变。那么,马伟的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混乱逃离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唐玄宗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他从和平之火中得知。和平之火是什么?其实和平之火就是篝火,古代是用来传递军事情报的。安史之乱以来,从潼关到长安都建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起一堆火,长安知道今天安全了。然而,6月9日晚,潼关早已沦陷,没有人点起一团祥和的火。唐玄宗期待着东方,再也没有看到熟悉的烟雾。现在,他真的很担心。潼关丢了吗?我该怎么办?赶紧和部长商量对策。杨丞相说了什么?他对他的大臣们痛哭流涕。他说:“这十年来,人们反复报道安禄山要造反,陛下就是不信,也不是丞相的错。”一上来就把责任推给了玄宗。至于他先逼安禄山造反,再立葛出兵,那都是一笔勾销了。想到唐玄宗最终信任这样一位总理,令人叹息。
但是,推卸责任是没有用的。法院接下来该怎么办?这个杨早就想好了。他说,陛下,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暂且放弃长安,避避风头吧。往哪里跑?跑去蜀都!为什么去蜀都?首先,蜀是杨的势力范围。杨在博城一直担任我们的时间,蜀都是他的老根据地之一,容易控制。第二,四川安全。四川盆地四面环山,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易守难攻;另外,博吾时也是玄宗时代十大军区之一,兵三万多,守一方平安不成问题。第三,自古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蜀都,相对富裕,可以养活一个流亡政府。再者,自安禄山起兵打清郡边大旗后,杨又派人在博城多筑城池,储备物资,若实在不行,便计划在此避难。没想到不仅我需要逃命,皇帝也需要逃命,所以我之前的储备就更有先见之明了!杨提出了的逃跑计划。王子们的反应是什么?根据历史记载,大多数官员对诺诺是被动的,什么也说不出来。然而,就在这时,一名下级官员开口了。他说:“请招募敢死在城里的人和朝鲜官员带领家人和孩子出去,防止镇压。”谁在说话?督导帝国,高适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目前高适作为学者提出一切动员守城到死,真的是给世界学者增光添彩!
逃还是守城,两个方案摆在唐玄宗面前,唐玄宗会选择哪一个?你知道,守卫这座城市需要很大的勇气。三四十年前,也许唐玄宗还有这种魄力,但已经是天宝十五年了,唐玄宗精神已经没落了,不是绝望的三郎太。因此,做思想斗争基本上是没有用的,所以唐玄宗下定决心跑了!怎么跑?为了确保安全,唐玄宗首先放出烟雾弹,声称要用亲征,并把朝廷的钥匙交给太监边灵成保管,仿佛皇帝真的要出门迎敌。然而,就在演出结束后的下午,唐玄宗悄悄地从日常生活中的兴庆宫搬到了长安城北部的故宫博物院。在禁园里,是帝国军队驻扎的领地。当夜,命龙武将军陈赏御军马九百匹,往。第二天,也就是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凌晨,在细雨中带走了杨贵妃的姐姐们和宫中的王子、公主、妃嫔、外孙,以及宰相杨、魏、魏、古医生及其家人,还有高力士等几个亲信宦官。在数千禁军护卫的护卫下,他们抹了把脚,沿着禁园西门溜了出去。
这种逃避是不地道的。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些,我们没有告诉任何人。连住在宫外的王子、公主、嫔妃都被抛弃了,更不用说一般的大臣了。于是,6月13日上午,文武百官的官员照例来到宫廷,直到宫前才看出什么不妥。仪仗队整齐地排着队站岗,甚至可以听到宫殿里滴铜壶的声音。但宫门一开,就彻底乱了。只见女眷们大呼小叫,跑来跑去,说皇上找不到!一下子,局面就乱了。贵族们知道皇帝已经离开他们逃走了。城里的达官贵人争着出门,城外的小人争着跑进城。为什么?趁乱抢金银财宝。抢贵族的房子也不过分。有的人骑着驴去皇帝的大殿,根本没有法律。我们不是说唐玄宗把皇宫的钥匙都给了太监边灵成吗?现在皇上跑了,边灵成拿着这些钥匙干什么?他封了钥匙,直接送到安禄山。这个边灵成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之一。半年前,是他唆使唐玄宗杀死了高仙芝和冯常青两位将军。现在边灵成居然等着安禄山接长安,赶紧先把钥匙给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唐玄宗不为人知的用人可以在这里看到!
长安一片狼藉。唐玄宗的逃亡之路平坦吗?虽然唐玄宗事先做了安排,但实际遇到的困难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他遇到过什么困难?首先,没有食物。唐玄宗一行不是一早就走了吗?早上九点,我来到咸阳王仙宫。该吃早饭了。原来,派太监王先打前站,然后出逃。让他告诉州县官员安排沿途住宿。但是到了望仙宫,看到没人来接我。为什么?原来,咸阳县令王听说,皇帝都跑了。简单的说,他们一起登船跑了!直到中午,我才吃到这顿早餐。没办法,杨只好跑到集市上去,自己买了些胡饼,先给皇帝包扎了一下。然而,其他人仍然没有东西吃。当时周围的人听到皇帝来了,都慢慢围了过来。玄宗放下架子,问他们:“卿家有饭吗?”不要挑最好的,只要有就带,喂孩子就行。看到皇帝可怜的样子,人们争先恐后地提供自己的饭菜。普通人能有什么好东西?他们的饭菜里有许多小麦和豆类。我们不是说过,当唐玄宗的女儿们给他提供食物时,一顿饭就要耗费十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产业吗?这是多么奢侈啊!如果像往常一样,这些王孙们吃不了这样的东西!然而,俗话说,当你饿的时候,糠甜如蜜,唐玄宗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们饿得挑剔不起。他们用手挣扎着吃饭,很快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光了,但是还没吃饱。看到皇帝落到这个位置,百姓忍不住哭了,玄宗掩面而泣。
这时,一位名叫郭从金的老人去见玄宗,说:“庐山藏贼心,非一日;还有伊阙告其阴谋家,陛下常罚之,使其奸诈得逞,传与陛下。基于王武最早对忠良的长访,他是广智的,这也是他这么做的原因。我还记得宋京是一个相位,全世界都靠安平。自清朝以来,朝廷的大臣们一直害怕言语,但陛下却不知道谄媚在门外取容。草田部长就知道,时间久了,可是九重严格,没有办法到达。”如果不是这样,我见到陛下为什么要抱怨?”唐玄宗听到这话,急忙说道,“我后悔没有知道这件事!“要不是受害者,恐怕唐玄宗永远也见不到这样的人,听不到这样的肺腑之言!
离开咸阳,继续向西走。13日中旬,唐玄宗一行前往晋城县。金城原名石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到吐蕃为她送行时,改名叫金城。晋城县不如咸阳县。咸阳只有县长逃了,晋城不仅县长逃了,连老百姓也逃了。玄宗一行来到驿站,驿卒逃走。柱子上连一盏灯都没有。当时玄宗已经走了一整天,他们冷清黑暗。没人管自卑还是优越,趴了一地。皇帝的尊严,宰相的权威,贵妃的精致,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消失了。
二、马伟的变化
玄宗出逃的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他就去了。到了中午,他去了兴平县的马尾驿。也就是这个时候,军队出现了问题。有什么问题?帝国士兵开始抱怨,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怎么会这样?其实很容易理解,经过一天半的折腾,禁军已经累了,饿了,累坏了。而且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父母妻妾都在长安暂住。现在,他们走得越来越远,前途渺茫,回报渺茫。身体上的艰难加上精神上的绝望,士兵们的不满越来越严重。看到场面开始有点失控。我该怎么办?
如前所述,皇军的首领是龙武将军陈。这是一位老部长。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前,唐玄宗杀了,陈是前敌指挥官。现在,听着陈对战士们的抱怨,心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你感觉如何?政变!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种愤怒,如果找不到出口,很可能会导致士兵叛变,局面不堪设想!然而,如何才能缓解士兵的愤怒呢?陈想到了杨。当时基本上是人民的共识,杨要乱。当所有人都在谈论杨的时候,已经是咬牙切齿了,而陈自己也想杀了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士兵杀了他来泄愤呢!这样既减轻了军人的不满,又消除了对国家的危害。不是两全其美吗?
但是,陈也知道,如果一个将军想在没有高层支持的情况下刺杀丞相,那岂不是等于谋反?陈不想造反。你想支持谁?唐玄宗?那是不可能的。杨是他的最爱。他不会同意的。这时候,想到了太子陈。太子是朝廷第二人,陈也知道太子和杨也有矛盾,为何不寻求太子的支持?于是,陈找到了太子的心腹太监李,要他把杀杨的主意告诉太子。恒力王子有什么反应?要知道,恨杨很久了。当李大举进攻燕王时,杨只是一个马前卒。杨成为宰相后,到处打压。恒力最讨厌的是安史之乱开始后,唐玄宗想让太子监督国家,这是太子期待已久的好事。杨怕得势不利,遂请贵妃为地请命,以死相威胁,又逼玄宗取消此计。现在,跟随杨到了他的住处,更是走投无路。如果他来四川,王子的地位就更难了!所以,当然要陈去杀杨。但是,怎么声明呢?恒力是个谨慎的人,他的态度也很平和。据《子·同治鉴》记载,“太子未定”。什么叫悬而未决?悬而未决的真正含义不是你不能决定,而是你不反对。不反对就同意。有了陈太子的态度,就踏实了。他召集禁军将领,说:“今日人心涣散,乘势冲击,岂不是杨断后自保,朝野皆怨咨?如果你不惩罚它来感谢世界,为什么要停止全世界的怨恨!”这是战斗动员。将军们怎么说?他们的愤怒真的是被老将军激起的。异口同声地说:“读书久了,做事就死了,得偿所愿!”就这样,杨把的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火药桶准备好了。现在,我们缺少初级读本。
正在这时,杨从驿站外巡回来了。他一回来就被20多个吐蕃人围住,他们是吐蕃派往唐朝的使者。他们刚到长安,正好赶上皇帝出逃,就一起逃了。一路上,他们也吃了最后一顿饭,但是当看到杨的时候,他们拦住了他要吃饭。杨还没来得及回答,忽然一个禁军喊道:造反了接着,一箭射向杨,随即被卡在马鞍上。杨见势头不妙,急忙翻身下马,奔到驿站西门,寻求皇上的保护。禁军哪能饶了他,紧追不舍,手起剑落,杨一下子就把的脑袋拉了下来。不是日语。他们甚至把杨从身上扯下来,吃了他的肉,然后用枪把他的头吊在柱子外面。旁边的士兵大声欢呼。听到外面的吵闹声,古医生魏赶紧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却说魏见了杨首级,大惊曰:“敢害丞相!”这时,士兵们已经杀死了他们的眼睛。他们看见魏,二话没说,提刀杀了魏。另一位丞相魏也跑出来察看情况。乱兵起,魏大出血。眼看就要有第三条命了,幸好有几个士兵认得他,大叫道:“不要伤害魏相公。”这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这时候士兵情绪失控,包围了驿站,一时间杀声四起。
当时,唐玄宗正在伊亭休息,但他很惊慌,派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左右出回望,报杨造反,被禁军杀了!唐玄宗吃了一惊,说道:“国家的忠义颠倒了?”为什么唐玄宗吃了一惊?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时候造反,但是杨却不能。为什么?因为也知道,不仅叛军声称要杀杨,而且唐朝自己的人也恨杨。因此,如果杨想保命,他只能依靠皇上。他怎么能反抗呢?可以说,杨还有其他的问题,但是说谋反是绝对错误的!然而,自从杨被帝国军杀死后,唐玄宗不得不拄着拐杖走出驿站的大门,安慰围在驿站周围的士兵。玄宗说:我早就想杀了他,但还没找到机会。现在你杀了他正合适。谢谢你们。既然杨已经死了,回你们的队伍去吧。然而,当话说完,士兵们没有动,盯着唐玄宗。这一下,唐玄宗可慌了,他们还想杀我吗?送高力士问。高力士走过去问,兵士道:“贼还在。”什么叫“小偷还在”?陈解释得很清楚:“国忠造反,贵妃不可拜。愿陛下削减恩典,纠正法律。”听到这句话,唐玄宗突然觉得这是一个打击。他顿了顿,说:“我应该留在原地。”转身回到车站门口。进入岗位,唐玄宗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几乎站不起来。他拄着拐杖,低垂着头,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这一两天,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他无法想象,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他不是天子吗?他为什么突然失去首都长安,来到这个地方?他和贵妃不是神仙眷属吗?怎么突然想让他把贵妃处死!普通人和夫妻还是可以互相扶持,白头偕老,自己开一个皇帝的。他们怎么能不保护自己深爱的妻子呢?看着皇帝沉默良久,魏健肃的儿子魏鸥着急了。他站出来说:“今天,人们愤怒,难以犯罪,他们的安全岌岌可危。愿陛下速战速决!”说着,连着给玄宗磕了几个头,血都流了下来。玄宗看着他,呆呆地说:“贵妃经常住在深宫,所以知道郭忠在密谋反对他是安全的!”这时候,高力士在旁边说话。他说:“贵妃是无辜的,可是军人杀了国忠,贵妃在陛下身边,你怎么敢管好自己!”愿陛下慎重考虑,如果士兵们都好,陛下也会好的。“这太彻底了。你不杀贵妃,男人们就一起杀了你!
这句话惊醒了唐玄宗。你知道,唐玄宗毕竟是个政客,不是情人。他爱杨贵妃,可以成为一个“但他对三千人的恩宠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是,他离不开对江山的爱,离不开对人的爱,更何况“生命是真诚而宝贵的,爱是更昂贵的”。权衡她的人生和政治前途以及与杨贵妃的关系,唐玄宗觉得他更重要。怎么办?无奈之下,唐玄宗让高力士带杨贵妃去佛寺与她告别。杨贵妃道:“祝大家好住。”妾尽忠报国,死而无怨。”唐玄宗也含着泪说,“愿嫔妃们过得好。“拜佛后,高力士在佛堂勒死杨贵妃。这就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军旅止步,不出一兵一卒,直到马蹄踏断飞蛾眉”。花发夹掉在地上,没人捡起来,还有一根绿白相间的玉缨和一只黄金色的鸟毛。皇帝救不了她,只能捂脸,后来转头看时,血泪之地。”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二十二岁时,她来到唐玄宗,和他一起度过了十六年来最快乐的日子。最后,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唐玄宗的安宁。一个垂危的女人,所以她死了。对于这场悲剧,清朝的袁枚感慨地写道:“最后国王失去了昔日的联盟,江山之爱重于美人,玉环享夫妻之味,人间永无再生。”
杨贵妃死后,下令将她的尸体抬到邮局的院子里,并邀请陈、等几名大将前来验尸。陈见了之后,脱下铠甲,向玄宗磕头致歉。陈曰:“杨祸国殃民,使人丧亡,陛下移播。”这明明白白说出来,为了国家,用正当的法令杀了他,真是罪过!”显然,陈知道玄宗是个聪明人,就不再提杨谋反的事,直接提出杀他的理由。那么,唐玄宗是如何回答他的呢?玄宗说:“我不太了解人,我用人不当。最近慢慢体会到自己。我本来打算到了四川就杀了他。现在你提前实现了我的夙愿。我要奖励你。怎么能说自己有罪呢?陈听得玄宗如此说,赶忙领着部下喊万岁。直到那时,士兵们才最终散去,整顿队伍,重新开始。马伟的改变现在快结束了。
三、贵妃之死的永恒之谜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政变呢?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一、马尾变化的本质是什么?《辞海》中提到马希坡,解释如下:“唐安时乱,玄宗从长安跑到成都,把杨贵妃吊死在这里。“人们提起马尾之变,第一反应一定是杀了杨贵妃。但实际上,马谡的改朝换代并不是为了杀杨贵妃,而是为了杀宰相杨郭忠。前面已经说了,杨上任之后,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已经到了官怒民怨的地步。此外,杨也难逃安史之乱的爆发、潼关失守、玄宗的逃亡。在这种情况下,杨成了众矢之的。不仅帝国士兵想杀他,从王子到普通人,没有一个人不恨他,不想杀他。正是在这种不杀人不足以激怒人民的普遍情绪下,陈发动帝国士兵,创造了马尾变革。因此,杀死杨是政变的主要目标。至于杨贵妃之死,很大程度上是杨介入的结果,只能说是这件事的副产品。
第二,既然政变的目标不是杨贵妃,为什么杨贵妃后来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主角?我觉得这是人的心理问题。什么样的心理?首先是同情弱者。一个弱女子死于乱局,随时会引起人们的同情空。更何况杨贵妃就是这样的淘汰赛。俗话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在所有的悲剧中,有什么比美女的惨死更让人感动?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关注她,甚至编造许多关于贵妃长生不老的故事。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是杨贵妃被丫鬟杀的说法,我后来去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那么,杨贵妃有没有可能逃过一死,去日本旅游呢?其实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虽然有商业往来,但由于航海能力的限制,道路还是充满艰辛。以和尚鉴真为例。太平天国时期他游历日本,历时11年,历经5次失败才最终成功。杨贵妃,一个弱女子,在战火纷飞中,如何穿越漫长的敌占区成功渡海?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第二种心理是回忆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盛世一去不复返,生活在晚唐的人们深深怀念着安定繁荣的历史。那时候的杨贵妃,美不胜收,歌舞升平,蒸蒸日上,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富贵象征。她的惨死标志着盛世的结束。在这种情况下,马尾之变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其悲剧意义也逐渐强化。也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变的主人公最终从杨郭忠变成了杨贵妃。
第三,应该如何评价杨贵妃?传统史学家提到杨贵妃,主流评价当然是红颜祸水。正是在她的诱惑下,唐玄宗由明变暗,甚至将安史之乱的罪责推给了她。近代很多人向杨贵妃诉苦,说杨贵妃基本不搞政治,杨郭忠的成功与她关系不大。安史之乱与她无关,她是无辜的受害者和替罪羊。那么,我们该怎么看待她呢?我觉得,首先要知道杨贵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当然不是。因为无论如何,她不是当时的政治主角,没有任何决定权。众所周知,责任和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既然她没有权力,怎么追究她的责任?其次,我们也必须知道,杨贵妃虽然不是红颜祸水,但绝不是贤惠的公主。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后妃不是普通的妻子,而是一种政治地位。人们对后妃的要求不是参政,而是合理参政。什么是合理形式的参政?按照我们现在说的,就是做个贤妻良母,经常劝皇帝做好事,不做坏事。举个例子。汉代班婕妤大家都知道。当时汉成帝偏爱她,想送她坐车,班婕妤坚决拒绝。她说:据我所知,每一个有出息的皇帝都要有贤惠的官员陪伴,只有桀桀这样的昏君才能整天带女人进进出出。如果我和陛下同骑,岂不是有损陛下的名声!这就是贤惠皇后和贤惠公主的例子。而杨贵妃呢?虽然她很少从政,但根据现有的史料,她从来没有劝过皇帝勤政。这难道不是她的失职吗?事实上,杨家能专横,难道不是和她纵容有关吗?这样,传统史学提到女人是红颜祸水是不对的,但现在强调杨贵妃的清白可能有失偏颇。最后,我想说杨贵妃是个悲剧人物。杨贵妃无意从政。她没有长孙皇后那样的政治天赋,也没有武则天那样的政治欲望。她只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喜欢唱歌跳舞,享受生活。如果她能一直和寿王生活在一起,她就能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现实是,她始终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玄宗贵妃,或者最后死去,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不是政治人物,但却陷入了政治的漩涡,被暗流吞没。所谓的美,恐怕更多的是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
摘自孟曼《孟曼说唐:长恨歌》
1.《嵬 蒙曼: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嵬 蒙曼: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38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