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第四面墙,大概是被奉为法国新浪潮的最突出的标志性技巧之一,其核心是令电影的虚构角色,意识到他在正是在电影中,并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看电影而已,从而摆脱对电影的沉浸式体验,启动观众的理性反思。

有意思的是,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在后来被广泛运用,无论是笑点、反讽、亲密性乃至惊悚,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得到出人意表的结果。下面这段视频,全面剖析各种案例,还你一个轻松、机智而实用的破墙技巧!

第四面墙(fourth wall),属于戏剧术语,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它可以让观众看见戏剧中的观众。从另一个层面讲,观众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可以被看做是“打破第四面墙”。

第四面墙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实主义剧的出现。它的出现导致了很多艺术家直接关注提升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导致这种界限破开,例如,舞台上的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

而在影视里,第四面墙指的是镜头,凡是表现剧中人知道镜头/观众存在以及透过镜头对观众进行动作的手法,都叫打破第四面墙。按照这个定义,运用这种手法的影视剧比我们想象中要多。

这种手法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发扬光大,《麦克白》《理查三世》等剧作都曾经采用这种手法。

(《麦克白》,没错,这就是万磁王)

(《理查三世》,没错,这也是万磁王)

后来,舞台变成了荧幕和银幕,这种手法仍然在不断被使用。从《纸牌屋》到《死侍》到《辛普森一家》,从《刺杀肯尼迪》到《银魂》……

(《纸牌屋》中,Frank经常和观众对话)

(第四季最后一集中,夫妻一起打破第四面墙,标志着Claire登上权力巅峰)

电影《刺杀肯尼迪》,主角在法庭上陈词时,看向镜头。

死侍打破屏幕,吐槽起了观众

(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剧照)

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里饰演的男主角经常从电影情景中跳脱出来,面对镜头跟观众抱怨和数落别人。当然他在《星尘往事》,《甜蜜与卑微》,《怎样都行》等其他影片中也有类似设计。1924年巴斯特·基顿的电影《福尔摩斯二世》中,主角能够跨入银幕,走进电影。这给了伍迪·艾伦拍摄《开罗紫玫瑰》灵感。影片中男主角从银幕走了下来,电影人物对此也议论纷纷,电影与观众的界限被完全打破。

《安妮·霍尔》片段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的关键在于,与主线的叙事规则统一且不能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故事主线上转移。打破第四面墙应该是为了加强故事叙述与角色塑造而存在的,不能生硬的把它塞进故事里,原则上如果不用这种手法也可以好好叙事的话,就别用。

但另一方面,既然每一部作品都搭建了自己的世界,那么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如何打破第四面墙,而不必一定遵循上面的原则。

【电影导演方法:开拍之前“看见”你的电影】

本书从零开始,讲述了基本概念和系统的电影方法学!

《电影美术设计语言》

一本完整梳理电影美术设计流程的基础创作指南!

本文完

如果本文对你有用

|黑泽明|

1.《如何打破电影中的第四面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如何打破电影中的第四面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