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热烈的气氛中向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赵忠贤院士和屠呦呦研究员颁发了获奖证书。
一批成果在世界上“领先”,基础研究巩固了“内力”,科学“半边天”今年变得“格外红”,创新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17年来,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刷新的速度和高度震惊了国际同行。站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巅峰”有多高?
“跑”“平行”“领先”越来越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4G移动通信技术是全球技术和行业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自2008年正式上线以来,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飞跃,成为全球两大主流4G标准之一。
从4G移动通信到北斗导航应用;从核心技术被人控制到科学占据一席之地的“巅峰”,国家科技奖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耀殿堂,形成了一个可以与世界级并驾齐驱甚至创造新纪录的“巅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已成长为数十亿美元的产业,重塑了世界产业结构。
瞄准前沿,紧跟需求,高瞻远瞩,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载人航天”、“快看远镜”、“墨子”量子实验卫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中国的一系列创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让人骄傲!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虽然有智慧,但还不如“顺势而为”。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表示,我国各领域的重大突破表明,要想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的方向。
原创有多难?
十年不响,一声惊艳
无论是环境艰苦的大亚湾反应堆,还是经过40年艰苦努力的高温超导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现在都是国际领先……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大量突破,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环境艰苦的大亚湾反应堆,通过实验发现的新中微子振荡模式,在国内首次测量了粒子物理的基本参数,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此之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9度空,2010-2012年出现了“三家公司空”。直到2013年,赵忠贤院士领导的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一举终结了这段历史。
“十年不响,一声惊人。”磨剑40年的赵忠贤,打破了块状铁基超导体的高温极限,同时一举拿下高温超导科研实验的最高峰,在新的世界纪录中留下了中国名字!
水滴涓涓流入河流。在赵忠贤看来,对HTS的研究只是一个小领域,他所做的一切就像一滴水,反映了中国科技界17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显著成就。
「半边天」到底有多红?
女科学家首次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剂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从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名字都与这一次中国人的最高科学荣誉联系在一起。
女性年年获奖,今年的玫瑰不一样。15个项目由女性领导,获得女科学家挂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几个获奖项目小组的女性成员占一半...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称为女性。
慢性肾脏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常见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梅带领团队,将中医理论精髓融入西医临床实践,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女性的细腻和专注是科研非常重要的品质。陈香梅说,在过去的17年里,国家更加重视女性科研工作者,这是对所有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鼓励。
接地气有多深?
扎根黑土地,不耕无人区
科技创新“立于地球之巅”,需要“超前”、“落地”。
从青藏高原生态恢复到新疆棉花生产,在人迹罕至的深处,在棉花种植领域,科研工作者以坚持和创新,创造了属于人民、属于土地的科技创新成果。
在过去的17年里,这些“不同的”获胜者通常来自沙漠或高原的森林深处。很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赵鑫全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高海拔地区,为保护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的生态修复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我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创”到底有多火?
“国家队”“友邦联军”“大合作”
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创新和众包并不新鲜。近年来,不仅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而且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在中国也越来越显著。
浙江大学清洁能源利用创新团队经过27年的发展,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科技成果。浙江大学教授倪明江告诉记者,正是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让团队中的年轻人能够提高注意力,投入到研究中。获得今年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外国科学家和国际组织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17年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汇聚了不同的科学理念,加速了全球创新资源的聚焦。
在全球创新舞台上,中国出现了许多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王说,人才是中国发展最大的不竭资源。只有善用各方面的创新人才,汇聚民智,汇聚民力,才能改变世界,改变未来。
据新华社报道
1.《从国家科技大奖 看中国创新五大走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从国家科技大奖 看中国创新五大走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14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