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健戴着BG4正压氧气呼吸器,携带事故救援设备,在10公里负重耐力训练中机动迅速,提前1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赢得了在场救援队员的掌声。不远处,在战术训练场,队员毛建健灵活地跳跃着,爬上了一根随风飘荡的绳子。
阳春三月,面对疫情给日常训练带来的不便,中能煤田公司元大潭消防救援中队根据情况创新训练模式,随机抽取新老队员,取得了优异的综合成绩。现场监督测试中队队长刘洪刚告诉笔者:“在救护领域,没有军衔,没有年龄,只有更快点亮一秒钟的信念才能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
刘洪刚的自信来自于中队的实战训练。成立于2018年初,平均年龄不到30岁,90后占80%以上。作为一个新组建的不同素质的团队,如何做到自两年前成立以来,每次自检都很优秀,在团队成员的培训中没有一个人碰伤或擦伤?
有人认为,一个新组建的单位成功的基石就是静下心来,一起勤做基础工作。也有人认为是日常考核引领中队整体建设。
“重塑团队结构的目标是提高战斗力,赢得未知地下环境的现场救援。”中队长刘洪刚,副队长于洋,郭琦,三个小队长统一了思路:高标准出发,抓战斗力,把日常训练当战时救援,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考。
火车跑得很快,全靠前面的皮带。中队坚持训练场,第一个向前跑,第一个扛材料,第一个到现场。在上述速度下,为球队树立了标杆,为球员树立了榜样。
从中队的学习宣传栏可以看出,实战训练的月度考核结果从中队长到小队长都是实时公开的。
2019年中队年终训练考核结束后,最终考核成绩超标的领队“闭关练习”,在所有考核达标后,才允许离开“闭关”。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自己小题大做,但刘洪刚说:在未知的矿山环境下,救人和自救只快一秒。小题大做。
元大潭最冷的冬天接近零下20度。在训练场上,队员们的肩膀都磨破了,被汗水浸湿冰冷的口罩在脸上留下了红色的痕迹。看着这些脸,满是稚气的表情,眼睛红红的,咬着牙齿,体重十公里不可动摇。
去年9月的中午,中队吹响了紧急集合哨,队伍被拉到一个陌生的训练区。刘洪刚随机指派二队队长黄福珍,让杨康带几个队员模拟吊ram。从来不带领人单干的杨康,一蹴而就,摆风筒,对风筒,吊环。
所有的队员都是被迫当指挥官的,都是岗位技能的标兵。他们师徒如此不同。
硬件不足的问题是“局部方法”。依托现有条件,快速开展专项培训。
哑铃和单杠不够用。他们用矿区的废料来加工和焊接一些;在公司的支持下,登山绳支架竖起来了...
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用特种作战队员的训练标准来加强队员的日常训练,比如150秒测力器100次,引体向上15次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他们测试了队员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并用实际行动来实践,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增加保障。(王、赵阳)
1.《检力器 为了安全生产更有保障 点亮再快一秒的信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检力器 为了安全生产更有保障 点亮再快一秒的信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16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