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保中本站

原标题:一个保加利亚家庭的中华情

国际在线消息本站:为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3000多名中外医疗工作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所谱写的光荣历史,8月31日,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贵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贵阳图云关联合举办 “抗战胜利70周年暨国际援华医疗纪念活动”。在活动上,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他们中既有褐发碧眼的东欧人,也有文质彬彬的东方面孔,他们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贵阳图云关的国际援华医疗队保加利亚医生甘杨道和中国护士张荪芬的子孙。这次不远万里来到贵阳,为的就是追溯父辈们在战火纷飞中的抗战记忆。

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甘扬道和其他三十余位外籍医生一起,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贵阳,同驻扎在图云关的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队员一起救助抗日军民。他带领医护人员巡回在湖南、贵州等地,日以继夜地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战地救护工作。在此期间,甘扬道邂逅了毕业于燕京大学护理专业的中国护士张荪芬,二人结为夫妻,后生育二子,分别命名为保中、保华。

“父亲曾告诉我,我的中文名字‘保中’意味着保加利亚和中国,我的弟弟‘保华’的名字也是这个含义。父母给我们这样取名也是借此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是保加利亚-中国人。”

大儿子保中出生在战火纷飞中的中国,如今已经迈入古稀之年,这次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不远万里来到图云关,为的就是多了解一些自己的父母。

“对待别人父亲总是很开朗,作为战时医生,他乐于交流,充满幽默感。但对于我们子女,他却相对寡言,他很少主动说起这里发生的事情。”

这不是保中第一次来中国,1989年11月,保中曾随着父母来到贵阳图云关缅怀当年甘杨道夫妇并肩奋战的情景,如今25年后重返故地,保中感叹道:“1989年十月我来过一次贵阳,但这次来,贵阳的变化令我吃惊,人们的生活很好,城市也变大了,很多雄伟壮观的建筑是我在二十五年前不曾看到的。”

因为母亲张荪芬的关系,甘扬道一家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愫,甘扬道内侄张燕清这次也带着女儿来到贵阳图云关。在他眼中,虽然回国的机会很少,姑姑张荪芬的心中一直挂念着记忆深处的图云关。

“她一直对这儿印象特别深,我是88年结得婚,旅行结婚,她说你能不能去趟贵阳,因为我要去重庆。她说你能不能拐一下拐到贵阳那儿的图云关,她委托我一定要到图云关,说那儿应该有个旧址,我确实也找到了,在这儿停留了三天,拍了张照片给她,她也是非常高兴。”

事实上,不仅甘扬道和张荪芬这对保中伉俪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份浓重的中华情也延续到了他们子子孙孙的血脉之中。张燕清说:“他的孩子都非常有成就,他们对中国非常有情节,这是保中的大女儿、二女儿,这是二女儿的儿子,现在在南京学中医,中国人一般都很难学中医啊,但他上五年制的本科的中医。老二叫保华,他的孙女原来一直在国内也在南京,后来嫁了一个俄罗斯人,在北京工作,现在是在香港。”

这次来到贵阳,除了参观抗战旧址,甘扬道的子孙们还品尝了贵州当地美食。相比于其他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后裔,保中一家对于筷子的使用就显得得心应手了,因为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即使是中餐,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从我母亲那里学会了做‘保加利亚式中国菜’,我的家人都很喜欢中餐,虽然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但即使现在我们也会不时在家中做那些年母亲教的中国菜。”

站在抗战援华医疗队的纪念碑前,看着记录下包括父亲甘扬道在内的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工作情景的老照片,保中感慨万千:“战争是悲剧的,但和平又很难永久,常常要受到战争的威胁。世界在发展,在前进,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来避免战争,尽一切可能来追求和平,只有和平才能保证人类的进步。”

爱与关怀,人类的情感不分国籍、息息相通。一半中国,一半保加利亚,中华情在这个保加利亚家庭里代代相传,战争的记忆无法被抹去,这份从战火纷飞中走过来的情感早已跨越了国境,一直在延续。

甘扬道和妻子张荪芬

甘保中和家人本站

1.《这个家庭叫中华 一个保加利亚家庭的中华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这个家庭叫中华 一个保加利亚家庭的中华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