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8月22日,名医石金墨先生去世。近日,石金墨逝世50周年纪念活动在同仁堂健康大兴基地0号店举行。石金墨的家人和众多弟子齐聚一堂,缅怀中医大师石金墨的光辉一生。
作者姜宝君施今墨资料图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石金墨就以高超的医术在北京出名,也被称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更重要的是,石金墨也是一位教育家。1931年创办华北医学院,先后培养了、哈、朱茂玉、董德茂、袁、、吕仁和、等一大批中医大师,为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石金墨文学修养深厚,写诗、写书法、写对联都很熟练。
石金墨的一生,远不是“名医”二字简单概括的。他出生于清末的石金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时过境迁,石金墨定下了“做好医生还是不做好朋友”的志向。史金墨终其一生,始终保持着儒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他不遗余力治病救人的背后,人们看到了他“翩翩君子”的形象。
施今墨生前预立的遗嘱生前立遗嘱捐献遗体现年74岁的石精力充沛,声音洪亮。在石金模逝世50周年之际,他以“死”字开头,以纪念他的父亲石金模。他讲述了他父亲晚年立遗嘱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初,北京香山出现了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万安墓地。一贯坚持“创新”的石金墨也顺应新潮流,在那里买了大片土地作为家族墓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发展,毛主席、朱委员长、周总理都率先提倡火葬,改变习俗。病重的石金墨听到消息后,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亲自立下死后火化的遗嘱。石金墨立遗嘱后,还写了一首诗,“人死如自然,不去清闲。与其呆在瓶子里,不如养灰,也不要进万安的老墓地。“石金墨在生活中的豁达是写在纸上的。
除了这份遗嘱,还向北京医院提供了一份新材料——石金墨的遗嘱。在为家人立遗嘱后不久,石金墨给北京医院写了遗嘱,希望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北京医院研究。这也正是为什么施金墨这么多年前就去世了,人们至今还记得他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是他高超的医术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与国的感觉和石金墨的青春经历有很大关系。1881年4月16日,石金墨出生于贵州,故名于谦。石家世代为官,所以石金墨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他不仅学习书法,技艺精深,而且还阅读经典,为诗歌和书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儒家修身齐家的思想在他心中悄然扎根。
1902年,石金墨进入山西大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06年毕业后,石金墨被送到史静进士堂,即后来的史静政法学院。在北京读书的时候,石金墨认识了团支书黄兴,经黄兴介绍入团。
石金墨年轻的时候,因为母亲生病,决心学医。13岁时,她和叔叔李克亭一起学习中医,李克亭是河南安阳的一位名医。因此,石金墨参加同盟会后,打着行医的幌子追随黄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辛亥革命后,他作为山西的代表,也参加了孙中山在南京的就职典礼。之后,石金模回到山西,在那里行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宣传他的进步思想。
1921年,石金墨对官场的背信弃义深感失望,最终决定脱离官场。带着“做不做好医生”的决心,正式行医,改名“金墨”。也是在这一年,石金墨回到北京,被列入玄武门茄子胡同,开始了他的医疗生涯。从1921年行医到1969年去世,在他40年的医疗生涯中,留下了无数治病救人的故事。石金墨用一生的努力,实现了“做好医生还是不做好朋友”的志向。
施今墨所开药方宛如一幅书法作品是名医也是诗人在石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一位文学修养极高的学者。比如今年七十多岁的石,依然能够深情的背诵父亲写的精彩的诗句。
1924年,满腹忧国忧民的石金墨,掩饰不住对时局动荡的失望,写出了《甲子十月观宣化路夜》一诗
浪漫之夜别急,车什么时候灰?
山不平,水流入河原。
伏重年阿拉塔诺脏,人逃房毁狗鸡待。
天空充满阳光,世界上哪里有自由?
在时局的动荡中,石金墨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石说,由于工作原因,父亲经常失眠。但父亲没有痛苦,反而觉得这是一种享受。我父亲也写了一首关于它的诗
因为人不睡觉,我很庆幸失眠。
没日没夜没乐趣,余生虚度。
60年代初,石金墨一家搬出了他们在东榕仙胡同的私宅。几年后,老人感受到了,写了一首诗《忆毛胡同院子里的丁香花》
今年丁香花小,人比去年大很多。
年年岁岁依旧花开,路不老。
春天花开花落几次,往事已矣。
我和以前一样,从远处就知道这个院子,但那时我没有看到树下的人。
全诗以丁香花为题材,以含蓄凝练的情感感叹世事无常,令人感慨动人。读完这首诗,告诉记者,他们曾经住过的院子还在,但住在里面的家庭有十几户。他们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希望把四合院建成石金墨的纪念馆,以更全面地展现石金墨对中医的贡献。
石金墨不仅爱写诗,而且从小就学习书法,书法同样瑰丽。石说,书法家曾经评论过他父亲的书法作品。"石金墨不是医学家,书法家挺有造诣的."
华北民族医学院培养了很多中医人才,“同行不为敌”,施金默先生的很多后辈都和老师一起回忆了很多往事,人们也从更多的方面感受到了施金默先生高尚的人格。
虽然曹志安先生已经101岁了,但他谈吐自如,思路清晰。1942年至1946年就读于石金墨创办的华北医学院。1943年6月19日,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他得以向石金墨学习。他清楚地记得仪式是在东华门街的华北宫西餐厅举行的。老师大病痊愈后,就邀请老师的家人聚一聚。勤奋好学的曹志安受到老师们的高度重视。毕业后,他在家里住了半年。
北京星源金方中医医院院长薛葵福讲述了施金默先生的“同行不是敌人”的故事。
1956年2月5日,石金墨出席了CPPCC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毛主席邀请各界人士。石金墨和著名医学专家张、林、黄嘉思等也应邀出席。毛主席对石金墨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很熟悉你的名字。你是南北名医。希望你能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多做贡献!”在在场的西医嘉宾面前,毛主席幽默而恳切地问:“你们的同行是朋友吗?”石金模回答说:“主席,我们很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石金模说的不是一句空话。早在此之前,他就和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8年12月,石金墨接诊了一位年轻的病人,名叫沈。中医确诊后,石金墨建议患者去谢赫医院进行西医会诊。他给张教授写了一封信,让他的徒弟薛培基带着这封信陪病人去医院,并让张教授看看病人是否患有“进行性肌萎缩症”。接受咨询后,张仔细检查了患者,并被诊断为西医定义的“进行性肌萎缩症”。张告诉薛培基,“患者仍处于疾病的初级阶段,临床症状不明显。史先生只能通过身体诊断的细微变化来判断这样一种严重而困难的疾病...你回去告诉石先生,我改天上门。”
从那以后,石金模和张就经常互相沟通和协商。石金墨还把自己心爱的薛培基介绍给张学医。石金墨的情人薛培基是薛葵博士的父亲。
值得一提的是,石金墨和同仁堂历史悠久。同仁堂经理乐松生经常去拜访石金墨,石金墨也去同仁堂家访。1959年,石金墨免费向全国赠送十大药方,并任命同仁堂用中药制药,给广大民众带来健康。
时嘉和同仁堂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1959年,史金墨在疾病出现在全国政协之前就提出了预防疾病的思想。继承衣钵的石,继承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近年来开始由单纯治病转向保健。石两代人的医疗理念与同仁堂健康0号店提出的“医护结合”的新理念非常吻合。为此,石在同仁堂健康0号店举行了父亲逝世50周年纪念活动。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在追悼会上,石说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父亲曾经说过,人死后10年还认识我,人死后20年就忘了我。父亲话很多,很有预见性,但是说不准。他已经去世50年了,有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的学生,甚至那么多的病人深深的想念着他。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他为人民做好事,人民就不会忘记他。
原标题“不为良相 ,即为良医” 一代名医施今墨的家国情怀1.《李辅仁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京城四大名医”之中医泰斗施今墨亦是教育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辅仁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京城四大名医”之中医泰斗施今墨亦是教育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0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