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冰冷的长椅上,一辈子像“陀螺”一样“旋转”
——纪念中国激光陀螺创始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博龙院士
高博龙在实验室调试测向透反仪。新华通讯社
激光陀螺,手掌大小的尖端仪器。它的诞生经历了20多年的艰辛;它的应用,经过了40多年的漫长历程;它的“生命”与一个人息息相关。
他带领团队开拓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激光陀螺发展的成功之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自主开发激光陀螺的国家。
他,在弥留之际,依然是一个激光陀螺。
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
■三相都市报记者张巨科雷岩记者刘振东
自主创新,铸造重量在平方英寸之间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
1971年钱学森把两张写有激光陀螺一般原理的纸交给学校,无异于让一个没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
数学和物理知识渊博的高博龙,通过大量的计算,推导出了激光陀螺的一些关键理论认识和结论,提出了一种在国内独一无二、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四频差动陀螺发展方案。
解决关键问题有很多障碍。在此期间,由于美国完全放弃了同类型激光陀螺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四个问题。有人说高伯龙:“你不做国外有的事,你做国外做不到的事”。
有人说:“现在你成功了,没有使用任何国外的技术,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从1975年到1994年,高伯龙坐了20年冷板凳,完美破译了钱学森的“密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自主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姓军是战,轴线不偏半里
1954年9月,高伯龙被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一名物理教师,开始了他为军队而战的一生。
1975年,高伯龙离开平台,被从事激光陀螺研究的304激光教研室“收容”。在此之前,由于对一些基本原理缺乏了解,研究几乎没有什么进展,高博龙只用了一周时间,一下子就把很多不清楚的问题搞清楚了。
激光陀螺的发展过程复杂而极其艰难,我国仍然面临着来自西方的严格技术封锁。面对堆积如山的困难,高伯龙并没有退缩,仍然致力于激光陀螺的研究。
“一定要满足武器型号的需求!这是高院士拿我们技术研究的时候反复说的一句话。”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罗惠是高博龙的学生,他永远记得导师的教诲。
每当你历尽艰辛,惊喜总是不期而至。本世纪初,某型装备装备激光陀螺后在某海域进行试验,这是人民海军首次实现“百击”的历史性时刻。从此,这类装备成为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构筑了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像激光一样真实纯洁。
2015年,在湘雅医院的病房里,一个瘦弱的老人拿着一摞写满复杂计算的手稿,在台灯下一字一句的读着。
在护士的印象中,高博龙似乎并不觉得这种病有多可怕。“他总说办公室抽屉里有一张学生论文,很值钱,想回去深化一下。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他想过离开医院……”
罗惠说,高伯龙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永远不会放弃;要想成功,永不止步。89岁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仍然在为激光陀螺开发一种新的惯性制导系统。
“高院士,我们的陀螺在天上!”罗惠永远不会忘记,当卫星第一次用激光陀螺成功发射时,高博龙已经徘徊了很久。当他从学生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高博龙的脸上绽开了一抹稚气的笑容...
1.《激光陀螺 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院士:甘坐冷板凳,一生“旋转”为“陀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激光陀螺 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院士:甘坐冷板凳,一生“旋转”为“陀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55704.html